炮轟“偽傳統(tǒng)”:祝大家端午節(jié)快樂!也祝大家端午節(jié)安康!

眼看就要到端午節(jié)了,在這里先祝大家端午節(jié)快樂??!不會吧,不會吧!都已經2023年了,還有人說端午節(jié)只能說安康嗎?這個說法實際上源自2015年端午節(jié)前后在網絡上盛行的一個謠言。大致意思是說端午節(jié)是一個祭祀的節(jié)日,謠言說得煞有介事,甚至還搬出了一個查無此人的烏有先生吳世公。非遺專家楊廣宇教授說,要掃掃盲了,不是所有節(jié)日都只能互送安康。比如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只能互送安康。這段謠言編得很有水平,尤其是一句要掃掃盲了,直擊痛點,畢竟誰能承認自己是文盲呢。
祭祀與快樂并存
長大后才意識到這通話寫得也太現實了。假如說祭祀的節(jié)日真的不能說快樂,那完蛋了呀!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以前就沒有不祭祀的呀。即便是現在我們皖南地區(qū)的家庭,一年中最盛大的祭祀一般是過年的時候,在吃年夜飯之前都要祭祖宗的,稱之為請祖宗。要是村里面祠堂或者家廟,何以宗族為單位搞祭祀呢?那過年我們不是照樣說恭喜發(fā)財嗎?而且正是因為過節(jié)喜慶,才需要祭祀祖先。祭祀先人,我們中國人講究慎終追遠、敬天法祖。過節(jié)的開心,我們跟新人匯報一下,我們現在過得好了。為什么我們的方言叫秦祖宗呢?就是一個美好的愿望,希望逝去的親人能夠和我們一起分享快樂。
紀念與傳統(tǒng)
有人說端午節(jié)是紀念屈原的,實際上這個說法也有問題。端午節(jié)有紀念屈原的含義,但紀念屈原并不是端午節(jié)的全部。而且在古代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紀念對象,有的紀念孝女曹娥,有的紀念介子推。但是紀念誰都只是節(jié)日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類似的情況還有清明節(jié),已經完全淪為一個掃墓的節(jié)日。實際上,在很多地方的民俗里,清明只是春天祭祖的一個最后期限。比如我老家皖南,傳統(tǒng)是清明前掃墓,一般不會選擇清明當天的寒食節(jié),一般在清明節(jié)前一天。這兩節(jié)從古至今都是掃墓踏青并行的。唐玄宗有一首詩,初入秦川路逢寒時,其中說去年輿論今春早宿舍和風灼花草,可憐寒食與清明光輝并在長安道。自從官祿入秦川,真道何人不戲邊。公子途中妨蹴鞠,家人馬上廢求簽。北宋時期,眾書和尚有一首訴衷情,寒食描寫了寒食節(jié)塔星盛況,涌金門外小瀛洲,寒食更風流,紅船滿湖歌吹花。外有高樓晴日暖,淡煙浮自西游,3000粉黛,12欄桿一片云頭。到了宋末元初時期的武林舊事,記載了張約齋賞心樂事,其中就有七名踏青交行。實際上,祭祀和踏青本就不是一對矛盾的事。我們今人為前人恭敬的掃墓是緬懷過去,而快樂的踏青是享受當下。這恰恰說明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實際上是充滿活力的,并且?guī)е环N通透的價值觀、人生觀。端午節(jié)也是同理。
偽傳統(tǒng)的破除
自古以來,端午節(jié)就是一個歡樂的節(jié)日。破除這種偽傳統(tǒng)文化的謠言,很多時候不需要看什么大部頭的典籍。《水滸傳》大家耳熟能詳吧,第13回的梁中書與蔡夫人在唐家宴慶賀端陽的場景,蕩劍盆栽綠,愛平常洪流,水晶簾卷蝦須錦繡瓶,開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腳屬堆金美女高情表預案,石烹一品果,現實新弦歌聲黃奏一派身心韻美,綺羅珠翠白,兩行舞女歌兒當年向馬撒紅牙,遍體五旬脫錦繡,消遣壺中閑,日月遨游,身外醉乾坤。再往前,北宋歐陽修有一首端午帖子詩,是端午節(jié)當天給宮里寫的,才所盤中杰楊梅縱李紅,共為九重樂,風俗萬方同。你看,不用多說了吧。當然,我這里不是說端午節(jié)不能說安康安康,也是咱們國家由來已久的一句吉祥話,而且歷史肯定比快樂要長。安康平安健康,祝福別人端午節(jié)安康肯定也是沒問題的,也很合適。而且在古代,端午節(jié)也有一些不好的說法,比如說古代迷信的人認為端午節(jié)這天出生的孩子不好,因為“五月五”諧音“物”。所以有的時候一些不負責任的古代父母會拋棄這天出生的孩子。靜默的名臣王振武就出生在五月五日,差一點被父母親拋棄。最后祖父王某覺得這孩子長大了一定有出息,才留了下來,取名政務。所以無論是端午節(jié)還是清明節(jié),祝人快樂沒問題,祝人安康也沒有問題。我反對的是只能說安康,不能說快樂,這個偽傳統(tǒng)。大家不要斷章取義啊。
傳統(tǒng)文化的活力
類似的偽傳統(tǒng)還有一個最典型的說法,就是女的不能叫丈夫“老公”,在古代,“老公”是太監(jiān)的意思。甚至還有專家在電視節(jié)目里面信誓旦旦地說,這個,我的天!你但凡多看幾遍《水滸傳》和《西游記》都不能信。這個實際上在今天的網絡上,類似的偽傳統(tǒng)還是不少的。比如模仿日本的和果子來冒充所謂的糖果子,說是唐朝的面積。實際上,唐朝的面點又不是沒有出土文物。新疆的氣候完美保存了唐代的甜品。大家看著這些文物的圖片是不是覺得很熟悉呀?沒錯,很多地方都保留了類似造型的甜品,比如這個餃子造型的甜品,咱們國家西北的甘肅到嶺南廣東都有,這個叫塘角,什么叫風俗萬方同?。繎?zhàn)術后仰,我經常懷疑這個“唐”會不會是唐字的訛傳。還有這個看起來像是個羊角型帶線的,你看這不就是北方流行的傳統(tǒng)甜品羊角蜜嗎?還有這個,這個是寶相花月餅,和今天的廣式月餅比起來呢,就是紋樣不同,當然限量肯定也不同,但是基本造型沒有變。實際上,日本還真的保留了傳統(tǒng)的糖果子做法,你看反而和咱們今天的一樣。所以當咱們國家某些人搞的糖果子被日本人知道了,反而鬧了大笑話。類似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比如廟里賣的護身符不叫護身符,非要跟日本人學叫御守;吃的飯菜不叫飯菜,跟著日本人學叫料理;要不是網友抵制日式的枯山水,都要修到小雁塔下面去了。除了和日本相關的東西之外,還有很多,比如今天流行的漢服。馬面裙是明代常見的女裝形式,當然我尊重大家的穿衣自由,沒有說男的不能穿。今天不是古代的男生,穿JK洛麗塔也沒什么問題對吧?問題是總有一幫營銷號說,馬面裙在古代野生男裝。今天這些人穿的馬面裙就是明代的女裝裙,明代男子裙也有,比如說穿在里面的襯裙,還有穿在外面的圍裙、戰(zhàn)裙,但是都和今天流行的馬面裙有明顯的區(qū)別。今天這些男生穿的馬面裙就是明代的女裝。當有人站出來說這些東西的時候,總有一幫人跳出來說這些東西是中國的傳統(tǒng)?,F實里哪有人議論紛紛,最后達成一致呢?大家只會覺得這孩子童言無忌不懂事。我們中國文化是活的,是傳承不息的。我們有自己從唐代傳承至今的面點,更有自己傳承不息的節(jié)日。也有一群愛好者、研究者認真復原的傳統(tǒng)服飾。唉,不多說了,大過節(jié)的??傊?,祝大家端午節(jié)快樂,也祝大家端午節(jié)安康。對了,問一句,你們那邊粽子吃什么口味???甜的還是咸的?大家在評論區(qū)里討論討論嘛。哎,你問我愛吃甜的還是咸的呀?我愛吃白米粽子,什么都不放的。嘿嘿,好了,本期視頻就先到這里。觀眾朋友喜歡的話,記得關注轉發(fā),一鍵三連。我們下期再見,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