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行跡-魯迅公園以及多倫路

魯迅公園是?上海?市內一處比較有名的公園,這里建有魯迅先生的墓地,所以稱為魯迅公園。這個公園挨著虹口體育場,有3號和8號地鐵直達,交通方便。
魯迅公園相對來說不是很大,里面也是有一座?大湖?,幾座橋梁將各處聯系在一起。而在大門附近還有些游樂設施。
去這個公園次數在3次左右,差不多也是在春季去的,因為賞花。
多倫?路是距離魯迅公園不是太遠的一條路,整條路不是很長,不錯在上世紀2、30年代這里聚集了不少的文藝界的名流,所以比較出名。

魯迅公園建造甚早。早在19世紀末,這里已為公共租界工部局所屬?四川?路(今?四川?北路)界外靶子場,后來劃出一部分建成公園,1905年建成并開放,初稱“新靶子場公園”,1922年改稱為虹口公園。因有廣闊的體育運動場地,常被軍隊、警察作為操練和閱兵的場所,最早使用公園的是租界的準軍事組織萬國商團,?上海?周圍政治、軍事形勢一有風吹草動,萬國商團就入園操練。
1932年4月29日,在虹口公園內發(fā)生了“虹口公園炸彈案”事件,轟動全國乃至東亞。?朝鮮?抗日義士尹奉吉向主席臺投擲炸彈,炸死占領軍司令白川、?日本?僑民居留團團長河端,炸死?日本?駐華公使重光葵、駐滬領事村井、占領軍軍艦隊?長野?村、師團長植田、領署書記官友野。此案激起了?上海?市民的抗日情緒。
1937年“八·一三”事變后,?上海?(?中國?地界)淪陷,虹口公園全部被日軍占領,并改名為“新公園”。由于此地是?日本?僑民居住集中的地方,?中國?人很少敢去公園。原公園靶子場東南部,則被?日本?人改建為“?日本?上海?神社”,用來作紀念和追悼侵華日軍戰(zhàn)死官兵的靈堂。
抗戰(zhàn)勝利后,公園即由?中國?政府接管,改名為“中正公園”,但民間仍稱它為虹口公園。新?中國?成立后,將公園和體育場分開,命名為虹口公園和虹口體育場。
1956年10月,魯迅逝世二十周年時,魯迅墓從萬國公墓遷到虹口公園內。1988年虹口公園正式改名為魯迅公園。

















多倫?路修建于1912年,雖在理論上隸屬華界,但卻是當時?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筑路的產物。?多倫?路全長550米,呈L字型,東、北兩端都與?四川?北路(1945年以前稱北?四川?路)交匯。這條小街曲折幽靜,街邊的小樓風格各異。夾街小樓,櫛比鱗次,風格各異。
然而這條外觀看似平凡的觀光景點,它卻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臥虎藏龍之地,二十世紀初文化界重地,也是許多彪炳史冊的文壇名流曾經工作與居住的地方。其中就包括了魯迅、茅盾、瞿秋白、丁玲等。
如 今的?多倫?路面清目秀,凸顯了沿街建筑的特色風貌。兩側的博物館、展覽館、古玩字畫、書屋文苑、茶室 吧廊則成為國內外賓客懷舊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消費的好去處?!懊说袼軓V場”、“名人足跡路”、“民間收藏館”、“藝術館”、“博物館”。在引進?上海?古玩商店后,又吸引了“藏書票收藏館”、“蘇韻閣”、“筷子博物館”(?多倫?路191號)、“金泉古幣博物館”(?四川?北路203弄35號原湯公館)、“?南京?鐘收藏館”(?多倫?路193號)、“文風奇石藏館”(?多倫?路189號)等等一批極具個性的民間收藏館,形成了“文博街市”的主體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