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專業(yè)大學生要不要轉行互聯網?

眾所周知,通信行業(yè)正在走下坡路,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很多在讀的通信專業(yè)大學生關心的問題是——
通信這條路,還能走下去嗎?
互聯網那么火,大家都在轉行,我要轉嗎?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從整體上看,通信行業(yè)發(fā)展的興衰,有它的周期性規(guī)律。
這個周期,就是通信標準的迭代。例如,90年代的2G,08年左右的3G,13年左右的4G,每次新一代技術標準的成熟和商用,都會在當時掀起全球通信網絡的投資和建設熱潮。
這筆錢流入通信行業(yè),就會帶動技術的發(fā)展,養(yǎng)活行業(yè)內的企業(yè)和從業(yè)人員。
建設網絡要花錢,但是不可能年年都買新的吧?
一種通信技術標準的投資,需要多年才能夠收回。在這期間,對于通信產業(yè)鏈里的企業(yè),尤其是設備商和工程分包商來說,就只能靠網絡維護和一些服務、功能收費的資金,維持企業(yè)的運轉,養(yǎng)活員工。
目前,4G的大規(guī)模建設已經結束,5G最早也要到2019年才能開始建設。
而且,通信網絡業(yè)務如今已經較為完善,幾乎沒有刺激行業(yè)投資建設的剛性需求、新功能(VoLTE勉強算一個)。
所以,目前(至少是3年內)整個通信行業(yè)都會處于一個低迷的狀態(tài)。通信企業(yè)只能在物聯網上尋找新的商業(yè)機會,在企業(yè)網用戶、政府用戶上挖掘市場訂單。
另一方面,通信行業(yè)的競爭實在太過慘烈。
華為中興的崛起,雖然打破了國外通信廠家的長期壟斷,降低了通訊資費,給用戶帶來實惠,但也把整個行業(yè)從高利潤行業(yè)變成了白菜行業(yè)。
整個行業(yè)里,惡性競爭,價格戰(zhàn),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超低價應標,1元報價應標,甚至免費送,現在都是常有的事。
通信巨頭之間都遍體鱗傷,行業(yè)里的中小企業(yè)就更不用說了,只能一個一個倒閉,哀嚎一片。
企業(yè)的日子難過,員工的日子當然也不會好。
現在行業(yè)里真正談得上高收入的,沒有幾家公司。即使是華為這樣的企業(yè),雖然看上去收入很高,也是以高負荷工作壓力為代價的。說白了,錢賺得很艱難。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除了“內憂”,還要面對“外患”。
隨著虛擬化等技術的發(fā)展,IT行業(yè)對傳統(tǒng)通信行業(yè)的沖擊越來越大。
在虛擬化時代下,電信設備商專用硬件逐漸被X86通用硬件取代。這么多年來建立的硬件技術壁壘,先塌了一半(核心網已經全面虛擬化了,無線也有可能)。
不僅硬件被沖擊,在軟件方面,電信行業(yè)企業(yè)面對IT行業(yè)以BAT(百度、阿里、騰訊)為代表的豺狼虎豹,到底有多大勝算,也要打個問號。
IT行業(yè),尤其是互聯網行業(yè),就不用多說了,這幾年發(fā)展非常迅猛,要投資有投資,要技術有技術,要人才有人才,即使是資本寒冬,也只是回歸了一些理性,稍微放慢了一點腳步。
前面說了那么多,就是通信行業(yè)的整體現狀。
現在來說說具體問題……通信專業(yè),路在何方?
對于通信相關專業(yè)的大學生來說,我建議大家:避免縱向選擇,關注橫向選擇。
縱向選擇,是指按行業(yè)來選擇,例如通信行業(yè),IT行業(yè),互聯網行業(yè)。
橫向選擇,是指按層面選擇,例如應用層,網絡層,接入層,終端。
請大家先看下面這個圖:

從下往上,依次是:
終端層:簡單說,就是和用戶進行交互,收集/下發(fā)用戶數據的。
接入層:就是把用戶終端采集好的數據送到網絡里面,或者把網絡的數據送到用戶終端。
傳輸層:就是數據流動的管道。
核心層:就是數據進行存儲和計算的地方。
應用層:數據到底做什么用,怎么用,都是各個公司自己的事。這就是服務端。
IT和CT已是一家,不管是什么專業(yè)(計算機科學、軟件工程、網絡工程、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都是在ICT整個生態(tài)鏈中找尋自己的位置。
傳統(tǒng)意義上的通信工程,主要是指接入層和傳輸層。
但是,大家也看到了,這兩層是“管道”。
管道雖然很重要,但是它們是沒有價值的!?只有數據的內容本身才有價值。
現在所說的大數據、云計算,都要的是數據內容。例如用戶的購物數據、出行數據、位置信息數據、健康數據等,只有這些數據,能帶來商業(yè)價值。
運營商看到的只有比特流(一堆的0和1),看不到任何數據內容,他們急得要死,卻又無可奈何。(這就是為什么運營商非常害怕淪為管道。)
作為管道,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何讓這個管子更粗,傳輸更快,管子鋪得更廣,然后就是安全、穩(wěn)定。沒別的了。
所以,這方面的潛力和發(fā)展空間會越來越小。
大家都看明白了吧?一定要避免去做管道,一定要想辦法往數據內容上走,往數據應用上走。
現在經常說的一句話,“軟件就是未來”,是很有道理的。
就單純的硬件來說,發(fā)展空間主要限制在工藝和材料。軟件則不同,軟件算法的發(fā)展空間大得多了,現在所說的人工智能,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軟件在應用場景、效率提升、用戶體驗上,有無窮的發(fā)展?jié)摿Α?/p>
那么,是不是通信工程就代表硬件呢?就代表管道呢?
并非如此。
作為一個專業(yè)名稱來說,“通信工程”這個叫法其實也是不合理的,有很大的迷惑性。
“通信”這個概念太過龐大而且籠統(tǒng)?!巴ㄐ殴こ獭钡恼n程又多又難,看似什么都學,計算機也學,電子信息也學,軟件也學,硬件也學。但是沒有多少人能說清楚它到底是干啥的。
你看“軟件工程”,至少明確定位是培養(yǎng)軟件工程師,要么就是前端程序開發(fā)(Android/IOS),要么就是后端程序開發(fā)。
再看“網絡工程”,至少大家都知道是和計算機網絡打交道的。
“通信工程”這種模糊定位的結果,就是讓學生容易迷茫,到頭來什么都學得不精。
通信工程所涉及的通信網絡中,不同的模塊,差別很大。核心網部分,接近于計算機網絡或網絡工程專業(yè)。無線空中接口部分,接近于無線通信專業(yè)。通信終端部分,和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更沾邊。
所以,關于通信工程的學習方向,小棗君的個人意見是:
1 如果是大?;虮究凭蜆I(yè),最好想辦法在應用層或終端層就業(yè)(要么靠近數據內容,要么靠近用戶),避免在“管道”方向(接入或傳輸)就業(yè),尤其要避免在“管道”方向的技術含量低職位(例如工程類)上就業(yè)。即使在此就業(yè),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個位置的過渡性質,只可作為跳板,不能終身從事。
2 如果想在“管道”方向發(fā)展,一定要努力深造,提升自己的學歷(越高越好),成為這個方向的前20%人才,才有發(fā)展空間可言,否則前程會比較灰暗。
總而言之,學習通信工程專業(yè),一定要有很強的危機感。
注意哦,危機感是讓你努力上進,而不是讓你自暴自棄,更不是鼓勵你盲目轉行。
能決定你前途的,絕對不是你的行業(yè)和專業(yè),而是你的能力。
通信行業(yè)形勢嚴峻,不代表全部一無是處,也不代表所有通信行業(yè)的人都會沒前途。同樣的,互聯網行業(yè)再繁榮,也不代表你去了就能躺著數錢。
舉個例子,前20%的通信人和前40%的互聯網人能過得很好。意味著,你如果不努力,屬于倒數的40%,那你到哪都過得不好,到哪都是吃別人剩下的,到哪都是底層低端人才,根本連抱怨行業(yè)的資格都沒有。
你花點錢,報個JAVA班,就能在互聯網行業(yè)就業(yè),這樣就算抱上金飯碗了?
頭腦清醒的同學,腳趾頭都能想明白。
如果你是一個通信工程專業(yè)的學生,請找準你的側重點,腳踏實地學好它,努力做到一專多能。專,要足夠精深,能,要足夠實用。
蜂窩物聯網現在剛起步,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5G等幾年也就來了(也許剛好你畢業(yè)趕上呢),到時候通信會不會逆襲,誰也說不清。與其操心行業(yè),還不如現在抓緊構建自己的專業(yè)競爭力,把自己鍛煉成高精尖人才。那句老話永遠不會錯——“機會只屬于有準備的頭腦”!
以上屬棗君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歡迎拍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