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山海經(jīng)》中次十一經(jīng)——鴆,鴆酒的“鴆”原來是劇毒的動物
《山海經(jīng)》它是中國哲學(xué)啟蒙的內(nèi)燃機,它并不是一部純粹的神話存在。
插圖和路線圖出自于徐客的白話彩圖《山海經(jīng)》


中山十一經(jīng):
《中次十一經(jīng)》記述了自“翼望山”至“凡山”共計四十八座山的地理位置和山川風(fēng)貌。這些山大致分布在今河南、湖北、安徽境內(nèi)。
白話文:
皮山往東六十里,即是瑤碧山,山中的樹木多為梓樹和楠木,山的北面有許多可做顏料的青色礦物,山的南面有許多白金。
山中有一種鳥,它的形狀與野雞相似,常常吃蜚蟲,它的名字叫鴆。
注釋:
梓(zǐ):指梓樹。
枏(nán):同“楠”,指楠木。
青雘(huò):指青色的可做顏料的礦物。
蜚(fěi):指有害的小昆蟲。
鴆:讀音,zhèn。
皮山:一說今河南境內(nèi)。
鴆:
一、明、清代,文人墨客眼中的鴆
【明·王圻和王思義】,萬歷三十五年(公元1605)編纂的《三才繪畫》,鴆為身姿矯健的燕子,正口叼一條蛇。
【清·汪紱】,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編纂的立雪齋印本《山海經(jīng)存》,鴆為大鳥狀,身軀龐大,正單腿獨立,似要振翅高飛。

二、神獸鴆與劇毒鴆酒的關(guān)系
1. 毒酒在歷史中的名場面
“鴆酒”二字,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
古有“賜鴆酒”,說的是皇帝賜大臣鴆酒以委婉的方式解決潛在的威脅。
再往前推有“飲鴆止渴”,說的是用錯誤的辦法來解決眼前的困難而不顧嚴(yán)重后果。
其典故出自于東漢時期,說的是一位公正不阿的漢官宋光得罪了權(quán)貴,權(quán)貴以誣陷宋光篡改詔書為由參了他一本,皇帝信以為真,而年僅十五歲的外甥子霍谞毅然站出來,向當(dāng)時的大將軍梁商寫一了封信為舅舅申冤,其理由是身為官宦世家的舅舅宋光,仕途平穩(wěn)且身居地方行政長官,這樣一個人如果對詔書存有疑慮,會采用平穩(wěn)的方式來解決,怎么可能冒死罪去篡改詔書呢?得到大將軍的信任,因此宋光而得救。人喝了鴆酒的死亡過程:
清·陳士鐸的《辨證錄·中毒門》記載:“人有飲吞鴆酒,白眼朝天,身發(fā)寒顫,忽忽不知如大醉之狀,心中明白但不能語言,至眼閉即死?!?。
喝了鴆酒的人,首先是翻白眼、再有身體顫抖,像喝醉酒一樣、最終不能言,直至閉眼死亡。
2. 鴆,為什么會成為劇毒的化身?
晉·郭璞注解《山海經(jīng)》說道:“鴆大如雕,紫綠色,長頸赤喙,食蝮蛇之頭,雄名運日,雌名陰諧也。”。
鴆鳥是一種吃蛇的毒鳥,其體形大小和雕相當(dāng),羽毛紫綠色,頸部很長,喙是紅色的,雄鳥名叫運日,雌鳥名叫陰諧。
鴆鳥所吃的蛇是有劇毒的蝮蛇,因而其體內(nèi)積聚了大量的毒素,以致毒素發(fā)散到皮毛上,所以才有傳說中鴆鳥接觸到的事物都有毒。
《左傳》提到用鴆鳥的羽毛浸泡毒酒,名為鴆酒,以毒害他人,以致后來的毒酒就都叫鴆酒了。
3. 鴆鳥的正面形象
史料記載,鴆鳥能夠預(yù)報天氣,如果天氣晴朗少云,則雄鳥運日先鳴;如果天將有陰雨,則雌鳥陰諧就先鳴。
雖然鴆鳥惡名遠(yuǎn)揚,它專門捕食讓人不寒而栗的蝮蛇,為人類解決了一大危害,因此百姓又把它當(dāng)成“勇士”,它的形象多被用于祭祀典禮中的青銅器上。
綜上,鴆鳥即是窮兇極惡的毒鳥,又是天氣預(yù)報者和懲惡的英雄。
瑤碧山:
根據(jù)山海經(jīng)原文記載,瑤碧山理論上的位置在今天的河南境內(nè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