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形體的演變:古文字階段(二)西周春秋文字
1、研究西周春秋文字的主要資料是金文,西周是銅器銘文的全盛時代。
西周銅器:大盂鼎291字,小盂鼎400多(有殘缺),散氏盤350字,毛公鼎近500字
春秋銅器:叔夷镈493字,叔夷編鐘(七個)501字
西周銅器大多是周王朝貴族,臣僚所作,春秋銅器幾乎屬于各諸侯國。
2、除了金文之外,西周甲骨文也是很重要的文字材料。
出土地:陜西扶風、岐山周原遺址
時代:一部分屬于西周前期,一部分屬于周滅商之前
3、時代介于春秋戰(zhàn)國之間的盟書。
侯馬盟書
出土地:山西侯馬市的東周時代晉國都城新田的遺址
材料:寫著盟約誓言的玉、石片
書寫工具:毛筆,大多是朱筆,小部分是墨筆,并且不同坑
歷史事件:春秋晚期,趙鞅和范、中行氏之爭有關;或者戰(zhàn)國早期,趙桓子嘉驅逐趙獻侯自立
沁陽玉簡:河南溫縣西張計村,墨筆寫的盟書
4、西周春秋時期文字形體演變
西周金文形體:
最初:沿襲商代晚期金文的作風
康、昭、穆王時期:字形逐漸趨于整齊方正
恭、懿王時期:變化激烈了起來,西周金文的演變主要趨勢線條化(粗筆變細,方塊圓形團塊被線條代替)、平直化(曲折的象形線條被拉平,不相連的線條被連成一筆),至此文字象形性顯著降低,書寫更加方便
春秋時代各國金文:
開始:大抵上延續(xù)了西周晚期的金文書寫
后來:各地區(qū)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現(xiàn)在書體風格上
春秋中晚期,金文出現(xiàn)了美術化傾向(不同于象形的筆畫曲折);春秋晚期到戰(zhàn)國早期,流行鳥蟲書(楚、宋、蔡、吳、越等)
西周春秋時期的一般金文,就是當時的正體字,書寫比較潦草的金文則反應了俗體字的情況。
5、籀文的時代
時代:周宣王
來源:周宣王太史籀作《史籀篇》
注意點:大篆,本來指籀文這一時期,早于小篆但是和小篆相似的古文字,但是學界使用混亂(早于小篆的所有古文字、西周晚期金文和石鼓文、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秦國文字、春秋到戰(zhàn)國初的文字),所以不妨不要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