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鷹社】羅馬重騎兵(1)
搬運自微信公眾號海寧的小世界
魚鷹社Elite系列第225號:羅馬重騎兵(1)重裝騎兵和超重裝騎兵(公元前1世紀-公元5世紀)-Roman Heavy Cavalry(1)Cataphractarii & Clibanarii, 1st Century BC-5th Century AD。原作者Andrey Negin和Raffaele D’Amato, 繪圖Andrey Negin。以下是該書的封面:


A:早期的裝甲騎兵A1:羅馬-埃及重甲騎兵,公元前31年本圖人物是對馬克·安東尼時期那座著名的高級海軍軍官紀念碑(梵蒂岡博物館藏)上人物形象的復原,復原同時參考了富奇諾湖附近的Titeci墓葬雕塑。這名騎兵可能代表的是克利奧帕特拉與馬克·安東尼組成的東方聯(lián)軍中的裝甲騎兵(kataphraktoi),甚至有可能是兩人的衛(wèi)隊部隊的成員。注意他戴的頭盔擁有寬護頰甲可以部分保護面部,身上的鎧甲是所謂的“肌肉胸甲”(thorax stadios);盾牌是長鱗盾(scutum)個人武器則包括了三支標槍。圖中不可見的一點是他的右臂穿戴著層疊甲板組成的護臂甲,甲板之間用鉸鏈連接。A2:羅馬-色雷斯人裝甲騎兵(cataphract),查塔爾卡(Chatalka),約公元75年-100年保加利亞查塔爾卡墓葬遺址中所見的裝甲騎兵形象顯示他們可能穿著Arwidson(丹麥歷史學家名,譯者注)所說的“腰帶甲”——一種延續(xù)伊朗傳統(tǒng)的由鐵制片甲、鱗片甲和條形甲組合成的鎧甲。這名騎兵戴著華麗的面具,延續(xù)了色雷斯-馬其頓風格的厚厚的鐵護頸保護了他的脖子;外表原本被漆成紅色的這種護頸由兩部分組成,彼此間用皮帶連接。遺存至今的護頸環(huán)顯示它們是戴在一件獨立的鎖子甲披肩上的。另外查塔爾卡墓葬遺址還出土了一支非常漂亮的中國式劍。

B:早期重騎兵部隊,公元2世紀B1:薩爾馬提亞人裝甲騎兵,阿迪格(Adygeia),約公元110年位于今俄羅斯阿迪格的古羅馬草原殖民地Gorodoskoy農場考古遺址上,我們發(fā)現(xiàn)了能真正展示薩爾馬提亞人重裝騎兵傲人的鎧甲裝備的證據(jù),而這些騎兵恰恰是日后羅馬長矛騎兵(contarius)的雛形。不同甲片組合而成的分段頭盔(spangenhelm)附有鱗片護頸甲,其盔身結構是四片垂直的甲片之間的空間被多條水平布局的甲片填充,這種頭盔的形象出現(xiàn)在圖拉真石柱上。Gorodoskoy農場遺址墓葬的墓主人身高大約1.7米,他的精致的鎖子甲式長外套長達1.5米。外套頂部用扣帶與鱗甲式護脛甲固定在一起,在底部它的下擺分開成兩片,這樣穿著者可以分開腿騎馬,這分開的兩片鎖子甲還可以包住腿呈褲子的樣式——膝蓋和小腿位置用額外的寬條鎖子甲束緊來保持這一狀態(tài)。因為原始文物的保存狀態(tài)不佳,我們無法確定這種鎖子甲的袖子長短,鑒于墓葬中還出土了劍和標槍,我們認為袖子的長度應該到肘部以方便使用這些武器。圖中的騎兵拿著一支羅馬重劍(spatha),但他的主要武器是實際上是長度驚人的薩爾馬提亞式雙頭長矛(contus)。B2:十夫長(Decurio),高盧和潘諾諾魯姆第1輔助騎兵部隊(Ala Prima Gallorum et Pannoniorum),公元2世紀依據(jù)史學家甘博(O. Gamber)的研究重建了這名下級軍官的形象。蘇格蘭紐斯特德(Newstead)發(fā)現(xiàn)的馬面甲和其他地方發(fā)現(xiàn)的裝飾鉚釘?shù)钠じ锺R甲文物也為我們初步了解早期羅馬重甲騎兵坐騎的外觀提供了幫助。十夫長的盔甲依據(jù)潘諾諾魯姆人(Pannonian)墓碑石和考古發(fā)現(xiàn)重建;這些騎兵還會戴附有裝飾的頭盔以及青銅制護脛甲,前者的樣式類似于塞爾維亞Brza Palanka發(fā)現(xiàn)的圖拉真式或哈德良式頭盔。本圖還展示了騎兵重劍、雙頭長矛以及完整長度鱗片甲,后者配有用鉸鏈連接的鎖子甲式護臂甲。B3:輔助騎兵部隊的重騎兵宿營官(Praefectus),公元2世紀末重建這名部隊指揮官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依賴了意大利東北部威尼托大區(qū)特雷琴塔發(fā)現(xiàn)的騎兵腰帶裝飾所提供的信息。重騎兵軍官戴華麗的希臘復古風格頭盔,原為Axel Guttman所藏的一頂無面具頭盔成為繪制它的依據(jù)。他的鎧甲是肌肉胸甲和軀干下部一圈垂直布局的薄片甲的復合,風格受到了伊朗人的“腰帶甲”的影響。另外這名軍官的護甲還包括了銅合金護脛甲。甘博認為錘頭棒是一種軍官用武器,這一點可以通過在杜拉歐羅普斯(Dura Europos)發(fā)現(xiàn)的與騎兵相關的文物殘片以及在特雷琴塔發(fā)現(xiàn)的騎兵腰帶上展現(xiàn)的騎兵作戰(zhàn)姿態(tài)的裝飾加以印證。一名團長的馬具應是相當華麗的,馬的護胸甲上會裝飾浮雕式人物圖案,部分青銅材質的馬面護甲則帶有護眼罩,這類物品在布雷西亞、都靈、維也納以及其他地方均有發(fā)現(xiàn)。

C:3世紀上半葉C1:奧斯若恩人(Osrhoenian,奧斯若恩,古國名,位于今伊拉克北部,3世紀被并入羅馬,譯者注)重裝弓騎兵,高盧,公元235年根據(jù)希羅狄安(Herodian,2世紀末3世紀初來自敘利亞地區(qū)的史學家名,譯者注)的說法,在萊茵河前線的戰(zhàn)役中,亞歷山大·塞維魯斯(Alexander Severus,羅馬皇帝名,譯者注)帶來了一支規(guī)模龐大的來自東方的弓箭手部隊,這些人中包括了奧斯若恩人以及來自帕提亞波斯的逃兵和雇傭兵。馬弓手部隊中包括了重裝弓騎兵,他們的射擊距離遠遠超出日耳曼人武器的射程,所以面對毫無裝甲保護的對手時表現(xiàn)出色。本圖中我們?yōu)檫@名士兵配上了在德國北部沼澤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羅馬人的裝備,其中包括了在索斯貝格(Thorsbjerg)出土的帶面具的頭盔以及丹麥Vimose發(fā)現(xiàn)的鎖子甲罩衫,另外他還穿著帕提亞和哈特拉繪畫中出現(xiàn)的服飾。另外,肖像畫(像位于杜拉的猶太教教堂的繪畫)以及涂鴉資料表明,復合弓和箭袋應該是掛在右腿后面的馬鞍上以方便右手取用的。C2:第1輔助重裝騎兵部隊的騎兵,馬克西米努斯·色雷克斯(Maximinus Thrax,羅馬皇帝名,譯者注)的軍隊,日耳曼尼亞,公元235年以“薩魯達兄弟石碑”為依據(jù)重建的這名人物向我們展示了豐富的來自萊茵河地區(qū)的裝備:美因茨-赫德恩海姆式頭盔、來自美因茨的青銅鱗片甲以及來自施派爾的,擁有浮雕式戰(zhàn)神圖案裝飾繁復的護脛甲。他的武器以及相關配備(重劍、斜背劍帶和雙頭長矛)同樣復制自美因茨、尼達姆和Vimose沼澤的發(fā)現(xiàn),其中Vimose沼澤發(fā)現(xiàn)了大量在與亞歷山大·塞維魯斯和馬克西米努斯·色雷克斯作戰(zhàn)時繳獲的羅馬裝備。圖中的鱗片甲式馬甲采用銅合金制成,根據(jù)杜拉歐羅普斯發(fā)掘的不太知名的3號馬甲重建,例外的是馬的護面甲原型出自赫德恩海姆。馬甲下面的馬具以尼達姆的出土物為依據(jù)繪制,它們包括了帶圓形銅飾的棕皮籠口以及拴在嚼子套環(huán)上的韁繩。C3:一支帕爾米拉軍團(Numerus,羅馬盟軍的軍事單位名,譯者注)的超重裝騎兵(Clibanarius,原意為金屬火爐,譯者注),杜拉歐羅普斯,3世紀中期這名“超重裝”騎兵的形象是根據(jù)杜拉歐羅普斯17號塔的著名涂鴉重建的。注意他穿戴附有面具的錐形頭盔以及覆蓋住軀干、腿和手臂的層層疊疊的鎧甲。下壓上的層疊護臂甲為肢體提供了主要保護,以便應對沒有盾牌保護的情況下敵人長矛的威脅。鱗片甲與板甲復合的護身甲類似于伊朗或帕爾米拉人的款式,它們同樣在一處樹干上的涂鴉中得到展現(xiàn)。大腿護甲往往與護脛甲配套,而在杜拉歐羅普斯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帶亞麻內襯的銅合金實物。這名騎兵的坐騎比通常的阿拉伯馬更為強壯,并且全身被鐵制鱗片甲保護起來,這種馬甲同樣發(fā)現(xiàn)自杜拉歐羅普斯。

D:3世紀下半葉D1:羅馬的超重裝騎兵,杜拉歐羅普斯,公元256年同樣以杜拉歐羅普斯的發(fā)現(xiàn)為基礎描繪的這名騎兵和他的坐騎被完整的鐵制和青銅(或銅合金)制裝甲保護起來。不帶面罩的頭盔是所謂赫德恩海姆類型,杜拉歐羅普斯發(fā)現(xiàn)了這種頭盔的出土品,它擁有非常罕見的雙鷹頂飾(protomes)設計,與之近似的頭盔只在Axel Guttman的收藏中出現(xiàn),類似頭盔的形象還出現(xiàn)在晚期羅馬硬幣上。鐵制鎖子甲罩衫的下擺和袖口都是多排銅環(huán)鏈編成,在袖口的位置,這件罩衫通過鉸鏈與疊層鐵板護臂甲連接。漆成紅色的皮革大腿護甲也發(fā)現(xiàn)自杜拉歐羅普斯,從腰部一直延伸到膝蓋位置的這種護甲上配有帶子可以綁在大腿上,而它的下方是青銅護脛甲。這名騎兵的武器同樣是雙頭長矛,這一時期這些騎兵并不攜帶盾牌,近戰(zhàn)時使用的武器是掛在馬鞍上的錘頭棒。D2:一支重裝輔助騎兵部隊的龍旗手,伽列里烏斯的軍隊,3世紀末依據(jù)伽列里烏斯(Galerius,羅馬皇帝名,譯者注)拱門提供的線索繪制了這名騎手。這處古跡上重裝騎兵的裝備信息包括了“脊狀”頭盔和分段式頭盔的使用,兩者與欽察(Kipchak)和卡巴爾達-巴爾卡爾(Kabardino[1]Balkarie)出土的頭盔殘片樣式類似。銅合金薄片胸甲的胸前位置綁著帶裝飾的鐵板甲,胸甲之內是帶襯墊的軀干皮甲(thoracomacus),它的下端連接兩層裙擺式皮條。注意他還穿著高筒靴和軍用斗篷(sagum),埃及制造的上衣的袖口位置裝飾三條條紋裝飾(loroi)。他的龍旗以尼德比伯(Niederbieber)出土的文物為依據(jù)復原,伽列里烏斯拱門上的雕刻展示了在向波斯人發(fā)起沖鋒時重裝騎兵們使用了這種軍旗。D3:第1朱庇特(Iovia,本意為獻身朱庇特神,譯者注)重裝輔助騎兵部隊的羅馬重裝騎兵,努比亞邊境,公元295年以阿斯旺的努比亞博物館藏羅馬雕像為原型繪制了這名騎兵,他可能代表了這支部隊騎兵的形象。這支駐扎在埃及的部隊由戴克里先(公元284年-305年在位)建立,旨在保衛(wèi)羅馬埃及行省的邊境。騎兵身著鱗片甲(squamae),護臂甲和護腿甲則是圖拉真石柱上羅克索拉尼人重裝騎兵同類鎧甲的重現(xiàn)。努比亞博物館的那尊雕像沒有頭,所以我們?yōu)檫@名人物加上了以今天埃及萊頓博物館所藏頭盔為原型的一頂分段式頭盔,并且準確地為它加上了這種頭盔原本應該帶有的護鼻梁。華麗的馬具依據(jù)的是位于下努比亞的巴拉納(Ballana)墓葬中出土的同時代的馬飾。

E:4世紀上半葉E1:重裝騎兵形象的馬克森提烏斯馬克森提烏斯(Valerius Maxantius,羅馬皇帝名,最終敗亡于與君士坦丁一世的權力爭奪戰(zhàn)中,譯者注)的形象是根據(jù)他的葬禮紀念碑重建的,紀念碑上他的形象被描繪為“一名羅馬盟軍重裝騎兵部隊的騎兵”。這一形象同樣代表了曾在馬克森提烏斯麾下并被派往帝國西北邊境巡邏,但最終被君士坦丁打敗的那些騎兵。鱗片甲富于達爾馬提亞風格,靴子以及鱗片甲內帶襯墊的長袖上衣都是2世紀開始羅馬騎兵廣泛使用的裝束?;实鄣氖滓淦魇请p頭長矛,而他的重劍則是伊朗式樣的,包括劍帶在內的重劍的繪制依據(jù)了布達佩斯附近Ujlak Becsi ut出土的珍貴文物。他手提的帶盔脊的頭盔是四帝共治時期開始在羅馬軍隊中出現(xiàn)的新式樣,被稱為galericulum的小帽可以分散頭盔的重量并減輕外力重擊頭盔時的力度。E2:百人隊長克勞狄努斯·英格努烏斯,羅馬盟軍老年兵重裝騎兵部隊,高盧盧格度努姆,約公元325年-350年?以這位百人隊長年代有爭議(可能晚到5世紀初)的墓碑為原型復制了本圖。帶盔脊的變種“偽閣樓”式頭盔擁有紅橙色羽毛制成的盔冠,這一點得到稍晚時代圣母大殿馬賽克畫中羅馬重騎兵形象的印證。他裝備中的其他金屬部件包括了鱗片胸甲和護脛甲,它們分別穿在皮革護具和靴子外面。在前臂位置可以看到他的羅馬式外套(tunica manicata)上的刺繡裝飾,而他的騎兵長斗篷則帶有流蘇邊。另外,這位百人隊長的墓葬石上還展現(xiàn)了他的兩名軍事仆從(calones)的形象,他們分別拿著標槍、盾牌和短劍。E3:羅馬盟軍老年兵重裝騎兵部隊的龍旗手對于重裝騎兵的復原,“拉丁道”(Via Latina)發(fā)現(xiàn)的地下墓藏畫往往被忽視,這些繪畫表現(xiàn)了當時君士坦丁大帝在羅馬舉行凱旋游行的盛況。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老式的帶面具頭盔的使用和肌肉胸甲的穿著,其中后者已經被薩珊波斯的超重裝騎兵的實例所印證,這也讓人聯(lián)想到泛希臘羅馬化世界之間的傳統(tǒng)聯(lián)系。阿米阿努斯(Ammianus,4世紀羅馬史學家)描述了君士坦丁的隊伍中攜帶龍旗的情況,本圖的龍旗復制自帕諾尼亞行?。≒annonia)的卡儂通(Carnuntum)的一件出土文物,這件文物擁有鑲著寶石的旗桿,印證了阿米阿努斯所言:“他被裝飾紫色絲線的龍旗包圍著,這些龍旗被鑲寶石的金色長矛桿支撐著不停躍動。”

F:4世紀下半葉F1:重裝騎兵,斯特拉斯堡之戰(zhàn),公元357年依據(jù)羅馬道的Dino Compagni墓葬畫中的重裝騎兵形象描繪了這名披甲騎士,那些重騎兵仍然戴著君士坦丁二世到尤利安時期使用的帶單一老鷹盔頂飾以及面具的頭盔,也就是所謂的赫德恩海姆式或圖中的這種韋克騰式(Vechten)頭盔。有趣的一點是這名騎兵攜帶了矛頭帶倒刺的標槍,這一點也被一些墓葬石上的重騎兵形象以及克勞狄安(Klaudianus,羅馬詩人名,譯者注)的詩歌所印證。按當時的描述,包括超重騎兵在內的重騎兵往往使用長盾步兵使用的那種盾牌。F2:超重裝騎兵,超重裝騎兵布旗隊(Vexillatio),克勞狄波利斯,約350年我們依靠肖像繪畫和文字資料可以很好地復原當時這些擁有充裕裝備的重騎兵和超重騎兵的形象。大量重裝騎兵團的建立印證了君士坦丁二世對于這類部隊的偏好,尤里安在這位皇帝安葬時的致辭內容也證明了這一點。本圖的復原部分參考了杜拉歐羅普斯出土的金屬制文物,但是帶盔脊的頭盔則是對著名的薩頓胡(Sutton Hoo)日耳曼式頭盔的復原——這很符合超重裝騎兵使用帶有面具頭盔的描述??藙诘野苍谒摹顿澝涝姟分袛⑹隽嘶始倚l(wèi)隊中重裝騎兵的特征:寬腰帶、頭盔上插孔雀羽毛以及金銀色的胸甲和護肩甲。肖像畫顯示了老式的“四角”馬鞍至少一直使用到5世紀下半葉。F3:超重裝騎兵,持盾超重裝騎兵衛(wèi)隊,君士坦丁堡,公元380年本圖復原的帶盔脊的重騎兵頭盔和小盾牌上的紋章都在《百官志》(Notitia Dignitatum)一書中有所描述,另外該書同樣證明了重騎兵使用戰(zhàn)斧的史實。這名超重裝騎兵令人驚嘆的外觀基于克勞狄安對君士坦丁軍隊在公元395年11月27日的情況的描述:“這就像一尊移動的鐵雕像,活生生的人如同金屬材料鑄成。”對同一場合的描述中他還提到了帶盔脊的頭盔以及鱗片甲與薄片甲混合的護臂護腿甲的使用。

G:西羅馬,5世紀G1:阿蘭尼人團(Comites Alani)的重裝騎兵,高盧米蘭,公元430年在高盧地區(qū)和意大利北部的羅馬-薩爾馬提亞考古發(fā)現(xiàn)成為這名人物復原的依據(jù),當然這也結合了一些本都人(Pontic)遺址所發(fā)現(xiàn)的元素。根據(jù)《百官志》的記載,這些部隊服務于意大利的軍事裁判官(Magister Militum),因而可以在盾牌上展示裁判官的紋章。圖中這名騎兵穿羅馬風格的青銅鱗片甲,武器是雙頭長矛和本都式長劍,后者發(fā)現(xiàn)于君士坦丁堡的作坊遺址,上面裝飾著琺瑯質飾物。圖中隱藏看不到的是馬鞍遠端固定的復合弓和箭壺。歷史記載阿蘭尼人會剝下已被殺死的敵人的人皮制作馬衣,而人臉皮被掛在馬的胸帶上。這名騎手使用的是新式的游牧民族風格馬鞍,它帶有凸起的前后馬鞍橋,這取代了之前馬鞍的四個鞍角設計。G2:超重裝騎兵,加拉·普拉西提阿的衛(wèi)隊軍團(buccellarii),公元425年-450年作為個人專屬部隊的“衛(wèi)隊軍團”,他們的設立也是個人而非國家行為;在政治上頗為活躍的狄奧多西一世(379年-395年在位)之女加拉·普拉西提阿(Galla Placidia,歷任西哥特王后和西羅馬皇太后,幾經沉浮經歷傳奇,譯者注)之后做過瓦倫提尼安三世時期的皇太后(423年-437年)。這名騎兵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參考了羅馬圣母大殿的馬賽克畫。除了鐵制薄片胸甲外,他還穿了一件早期式樣薄金屬片制成的護臂甲以保護他暴露在外的右臂;類似的甲具在5世紀的阿布哈茲墓葬群中發(fā)現(xiàn),在那里武士們埋葬了一些東羅馬人的軍事裝備。這種護臂甲的實物在外一層是薄金屬制長片甲,內側則部分覆蓋教短的片甲,最內側則是帶扣別的皮帶支撐。護臂甲內部則是靠兩只大臂環(huán)支撐的鎖子甲護手。覆蓋完整腿部的襯墊護腿是氈子做的并覆蓋粗質絲織物,它通過繩帶和帶扣別的皮帶固定在腿上。G3:超重裝騎兵,羅馬騎士階級超重裝騎兵隊,錫爾塔,公元400年這名騎兵配備訓練用裝備。位于阿爾及利亞康斯坦丁的錫爾塔的一幅馬賽克畫展示了西羅馬帝國騎兵騎穿著馬衣的馬匹使用標槍訓練的場景。人和馬都得到有機物材料制成并縫著紉線的護甲的保護,而騎兵還可能穿著軀干皮甲,它是與超重騎兵的厚重鎧甲配套使用的。相比之下,他的坐騎穿的馬衣(vestitus equi)可能就是實戰(zhàn)中所用的護甲,這是對比了已經遺失的阿卡狄奧斯石柱和狄奧多西石柱上的雕刻所作的結論。如果這類馬衣是氈墊制成的是可以抵御長距離低速箭矢的攻擊的。

H:東羅馬,5世紀H1:第2持盾衛(wèi)隊或老年兵重裝衛(wèi)隊的重裝騎兵,公元400年遺失的阿卡狄奧斯石柱和狄奧多西石柱殘塊和文藝復興時期佛萊斯菲爾德對這些殘塊的繪畫都向我們展示了東羅馬帝國皇家衛(wèi)隊騎兵奢華裝備的情況。石柱基座上雕刻的盾牌紋章證實了戰(zhàn)場上“皇家衛(wèi)隊”(Scholae Palatinae)和“國內衛(wèi)隊”(Domestici Protectores)騎兵的存在,他們的鎧甲是金屬或皮革制的“肌肉胸甲”,四肢上套鎖子甲,鎖子甲外面是疊層薄片甲。克勞狄安描述東羅馬的重裝騎兵戴著插孔雀羽毛的頭盔,身上圍寬大的紅腰帶,這些都是彰顯他們地位或他們所在部隊的標志。騎兵們仍然使用帶有人臉面具的頭盔(personati),通常上面帶有紅色皮革裝飾;另外,石柱殘塊上的雕刻展示了男性和女性面具都在使用。羅馬藝術中展現(xiàn)在戰(zhàn)場上使用帶面具頭盔的最后一例幾乎與克羅地亞西薩克所出土的同類頭盔的時代相同。書面資料還提到了重裝弓箭手部隊,這是羅馬重騎兵在6世紀進一步發(fā)展的預言。H2:重裝騎兵,阿爾比重裝騎兵隊,公元400-425年本圖繪制以古巴爾干戰(zhàn)場上的發(fā)現(xiàn)為依據(jù)——那里的一座騎兵墓葬出土了這名騎兵的全套鎧甲。除了帶脊冠的頭盔,他全身都被鎖子甲保護起來,四肢則擁有薄片甲的額外保護,另外小腿上綁定護脛甲。除了雙頭長矛,他還裝備一支長刃重劍。H3:“獅子座超重裝騎兵”(Leontoclibanarius),埃及,公元450年-500年這名埃及騎兵戴著一頂羅馬-薩珊式頭盔,頭盔下方的鎖子甲頭罩讓他只有眼睛暴露在外。他的脖子上戴早期式樣的鱗甲式護頸環(huán)(peritrachilion),下方軀干位置是鎖子甲和鱗甲組合的復合鎧甲,它的樣式讓人聯(lián)想起伊朗式鎧甲。另外,我們再一次看到四肢被用鉸鏈連接的薄片疊甲保護起來的情況,而這名騎兵的武器還包括了一把戰(zhàn)斧。Dtinsis(奧地利當代史學家名,譯者注)認為這支部隊的標志符號是《百官志》中提到過的獅子座的圖案,它們展示在一種叫cheiroskoutarion的小盾牌上。只有馬的脖子和身體前半部分附上了馬甲,這種馬甲一半為銅制薄片甲,一半為帶紉線的織物甲。注意氈子材料的馬護面甲上鑲嵌金屬板,這種馬護面甲依據(jù)柏林博物館收藏的一件獨一無二的實物文物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