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需要,也是一種高品質的生活
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本,我們在適應時代的同時也應該學習古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但是我們學習的時候切記不能盲目的學習,如果盲目的進入學習狀態(tài),那么等待的我們的就是放棄,堅持不下去,今天小編就將如何自己學習還可以系統(tǒng)的進行學習的方法分享給有緣的朋友們。
學習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需要,也是一種高品質的生活,在自己屋子里的墻上寫上五個大字,“天”“地”“君”“親”“師”,這個的意思就是在我們的潛意識里告訴自己,要仰天,敬地,忠君,孝親,尊師,在自己的內心先升起謙卑心和恭敬心。
然后我們就從孔子的《系辭傳》、《禮記》,因為儒家就是教我們拿得起,從這個儒家的儒字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這是人的需要,它的目標就是教人們成為圣人。


接著,我們學完儒家的這兩本經典之后,我們需要掌握道家的只是,小編推薦大家讀《清凈經》、《道德經》,道德經有點難懂,建議大家先讀《清靜經》,然后再讀它就輕松了。道家教我們知行合一,目標是成為仙人。
學習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實際上是學習和體驗一種以社會導向為主的文化模式,比如對社會價值、家庭觀念的遵從和尊重,以及在這種前提下對個人能力與價值的開發(fā)與實踐,所以學習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1、誦讀經典,聆聽經典,傳統(tǒng)文化經典是文字和音韻的結合,長期進行誦讀有助于讓自己的精氣神得到振奮和提升,如《詩經》、《樂府》;
2、養(yǎng)氣正心,矯健身心,傳統(tǒng)文化包括以養(yǎng)氣為主導的帶有身心協(xié)調的體育術,比如導引術、入眠術、吐納術;
3、親善友朋,敬愛師長,傳統(tǒng)文化比較幾種體現(xiàn)在
就是要落實到日常的生活中去,在日常的生活中把修身處世接物切實地落實到生活的每一個方面,獨行分為三個方面:
??
第一個方面:修身。在修身的原則上,
??
一、在說話上要講誠實正直的語言,信守承諾。
??
二、在行動上做事情的時候要踏踏實實的心存恭敬,不敷衍了事,偷工減料,弄虛作假。三、在情緒上面受到了刺激乃至不公正的待遇時,要學會轉化自己的情緒,不憤恨抱怨。四、要克制自己過分的欲望。
??
五、要提醒自己時刻一心向善,念念不忘,改正自己的過失,這是修身的要點。
??


??
為什么對它有信心?因為古人所說的道理都是恒常不變的規(guī)律,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圣賢經典所記載的都是道,這個道是恒常不變的規(guī)律,就像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一樣,在古代如此,在今天依然如此。而且最重要的是,古人的心地比現(xiàn)代人清凈,現(xiàn)在人心很亂,沉淀不下來,他所體悟的就沒有古人深刻。所以,不要認為科技發(fā)展了,時代進步了,現(xiàn)代人就比古人更聰明。這個自信心來自于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理解,才能夠斷疑啟信。
為什么圣賢文化到今天還不過時?因為它是一切眾生自性的流露。這個自性,古人的性和今人的性是一個性,所以它不會過時。圣賢所傳下來的這些文化經典也不是他們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就像孔老夫子所講的“述而不作”,他也是承傳古圣先王的,而且古圣先王不是一般人。之所以被稱為圣,是因為他們都契入了心性,開啟了明德,他們都是依循性德來處事待人接物,治理國家,怎么可能過時?只要我們老老實實地依教奉行,也可以契入明德,到了那個時候我們才了解到,我們是隨順自己的性德在處事待人接物。這部《群書治要》,也可以引導我們契入性德,回歸本性。它開啟的是我們每個人本有的本善和明德。這些性德的流露,也就是說,這些經典是超越時空的真理,亙古不變。
“信而好古”是不懷疑圣賢人的教誨。前面我們講了,因為古圣先賢的教誨是從真心流露出來的,如果我們也契入這個境界,開啟了自性的明德,我們定然能夠體會到和他同樣的境界。我們還沒有達到那個境界,就像圣賢人站在二十層,我們站在兩層樓,我們就說,你所看到的就是我所看到的境界,就會對古人產生懷疑甚至妄自批判。這樣做的結果,受害的不是古人,而是我們現(xiàn)代人。我們現(xiàn)在如果有傲慢懷疑這些習氣,就和誠敬心不相應,誠敬心就不見了。所以,現(xiàn)在人求學為什么困難?困難就是對古圣先賢懷疑,這就很難受益。
第二個方面:處事的原則。
??
處事的原則是正其義不謀其利,正其誼,不謀其利. 明其道, 不計其功. 以道義為原則, 為依準. 不為私利, 不圖己功。就是說,在為人處世的時候,對人對事要符合道義,以利益社會大眾為前提,不謀求自己的利益。做人做事時要講究是否合乎仁義道德,不能夠以是否對自己有利有功來作為標準,這就是做事的要點。
一、可以讓孩子知道中華文化的起源及發(fā)展歷程。
現(xiàn)在很多孩子并不了解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歷程,以及對世界文化的影響和推動作用,即便是教師,也有許多人講不清道不明其中道理,因此,理直氣壯地而不是懷疑或者否定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社會管理者的當務之急,這事關下一代的孩子們是否能夠重視和深知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來龍去脈源遠流長,記得祖宗,記得自己的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