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與自然、與五行有什么關系?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是研究生命體道化的,生命體化生化成的,生命體如何道生道死的,天、地、人,生存環(huán)境對生命體道化的影響作用的。

從《禮記-月令》我們知道“禮”的本意是法自然的。斗轉星移,月缺月圓,季節(jié)輪替,日月交換,草木榮枯,鳥獸魚蟲的活動隨之變化,生命體生化的味隨之變化,生命體生化的氣隨之變化,生命體的氣之數隨之而變化,候氣的律管發(fā)出的音律隨之變化,人的生活也得隨之變化,應時節(jié)、應節(jié)律而動。
禮可以說,是圣人教下,教導人民,“法于陰陽,和于數術”的表率行為規(guī)范。禮是人安身立命所本。說文解字: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史記·禮書》:貴本之謂文;親用之謂理。兩者合而成文以歸太一是謂太隆。這些解釋中,我們看見“文”的含義是生命體的形而上?!拔摹迸c生存環(huán)境的物質、能量,構成形而下統(tǒng)一即為生命體。生命體能夠隨天、地,隨季節(jié)變化的而顯現(xiàn)不同的象,把自性宣發(fā)出來。生命體的“文”含有其生長生活信息,生殖遺傳信息。生命體的進程,生活軌跡就是其道化的過程。生命體的道化是文化與運化的協(xié)同,既與生命體的先天種性,元的性、質因素有關,即與先天之本有關,與來自父母的遺傳信息有關;也有后天所得到,天的因素光照、四時寒暖有關,與地的因素地能夠提供的水、礦物質、營養(yǎng)物質有關,還與物自身獲得這些的能量、物質的能力有關。寒、暑、燥、濕、風、火,在天為玄,天玄而之;在人為道,人識天玄與之生命體的文化的關系,就能夠明白生命體是如何在地為化。生命體化生其五味,生命體的化生有多有少,氣味有厚有薄,先天之“文”本與后天“物質能量”之本合而成就本體,本草,本木物之性味,神農本草講的就是草所本的性味。太一是世界的自性存在,一物,一個生命體的文理結合后,共同歸向于太一,即在天地太一自性之道之上,再加上一物自性文、理的宣發(fā)。
春季,圣人衣青衣,服倉玉,食麥與羊;夏季,圣人衣朱衣,服赤玉;食菽與雞;長夏衣黃衣,服黃玉,食稷與牛;秋季,圣人衣白衣,服白玉,食麻與犬;冬季,圣人衣黑衣,服玄玉,食黍與彘,這些就是被章服,就是飲食有節(jié)。
春季,天之盛德在木,而木用太過則克脾土,祭先脾;夏季,天之盛德在火,而火用太過則克肺金,祭先肺;長夏季,天之盛德在在,而土用太過則克心火;祭先心,秋季,天之盛德在金,而金用太過則克肝木,祭先肝,就是防患于未然。冬季,天之盛德在水,而腎屬水,腎是人的先天之本,祭先腎,是守本守藏,這些都是為了治未病。所以《黃帝內經》講的“被章服”絕對不是衍文,而是圣人教下的德行之一。
而禮原本是為了規(guī)范人們尊重、遵守天地間生命體的一元道化,是自然的法則,目的是為了“生生”。不是統(tǒng)治者能夠人為隨其意志制定的,更不能用來規(guī)定人類社會的上、下秩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封建王朝的輪替不休就是明證。后世儒家根據專制者的需要而篡改的“禮”完全失去其法自然的本真,失去了生生的原意,淪落為封建統(tǒng)治者鉗制思想,扼殺文明的工具,魯迅先生從中讀出的就只能是“吃人”了,是老子“攘臂而扔之”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