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性栽筆下的周信芳
我的老友,吳性栽,經(jīng)營顏料致富,索喜投資電影與京戲事業(yè),比如四十年代的文華影片公司,是他一手創(chuàng)辦;天蟾舞臺那局程硯秋,譚富英,葉盛蘭三塊頭牌的合作演出,也是他主辦促成的。而“孤島”時期周信芳組成移風(fēng)杜在卡爾登連演四年之久,前臺老板就是吳性栽,擔(dān)任經(jīng)理的周翼華與他是郎舅關(guān)系,吳性栽的評麒文章署名檻外人,發(fā)表于六十年代的海外報紙上。
(圖為卡爾登大戲院舊照) 吳文將周信芳的演戲生活分作8個時期,認(rèn)為周信芳在40歲之前,舞臺生活并非一帆風(fēng)順,但周之一生,還有一個特點,他自七歲上臺以來,就沒有離開過舞臺,幾乎演戲就等于他的生活,他很少有時間顧到戲劇以外,所以周信芳的藝齡之長,演出劇目(約有400多出)與演出場次之多,京劇界很難找出同一的例子。
(周信芳先生)
(京劇《香妃》劇照;周信芳先生 飾 清高宗乾?。? 1961年周信芳所寫《五個十二年》一文中,談到自己7歲至66歲的演戲生活,可以分成5個12年來敘述。周所指的前4個12年也就是吳文所寫的前7個時期,吳文因為更加注意周的曲折遭遇,便多分了三段。
(圖為1951年2月4日,上海康樂酒家,周信芳先生演劇五十年紀(jì)念暨戲曲界敬老大會留影) 田漢稱周信芳的背部有戲,吳性栽認(rèn)為周的指尖足尖也都有戲。周對音樂的節(jié)奏特別敏感,他的一舉手,一投足,一抬頭,一挑須,都能和鑼鼓點子合拍,無處不是戲,至于戲中所用的道具,如刀槍、馬鞭,牙笏、扇子,到了他的手里,都變成活的了。有一次周在卡爾登陪旦角趙嘯瀾唱《玉堂春》的藍(lán)袍,趙化好妝在后臺等上場,前面有一場紅袍與藍(lán)袍兩官員去拜見巡按大人的過場戲,臺上沒有唱念,只有胡琴牌子的聲音,可是前臺已經(jīng)炸窩,聽到轟雷似的磕堂好,把人的耳朵都震聾了。趙暈糊了,究競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是周信芳在臺上幾個進(jìn)退揖讓的啞動作瘋魔了全場的觀眾。周自己也對吳說過:《黃鶴樓》中的魯肅,只不過在劉備來到之前,到黃鶴樓上先行打掃一番,念二句下場詩便完事了。戲很少很輕,周認(rèn)為這樣的閑角,若歸他演,照樣可以討俏,激起觀眾的興奮。吳完全相信周確有這個過人的本領(lǐng)。
(圖為京劇《打嚴(yán)嵩》;周信芳先生飾鄒應(yīng)龍)
(京劇《玉堂春》劇照;陳少云先生 飾 劉秉義 圖源見水?。。。? ——魏紹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