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江文庫 吳江風情 阿婆茶
揚子江文庫 吳江風情 阿婆茶 作者:朱文華 童年時常要跟著外婆,祖母到東鄰西舍去喝“阿婆茶”。有時亦邀三五位不等的阿婆來我家吃茶。凡做“茶東”時,我雖年幼幫勿了什么忙,然總是似有小主人的責任感而興沖沖地忙著往“風爐”里添硬柴,等水沸,做個大人并勿要求做的自告奮勇的小幫手。 那時只覺得,這些阿婆之間,交情都很好,有話隨便講,小活互幫做。由于阿婆們的親近、和睦,彼此的子媳等小輩亦是友好相處,凡一家有事一般都很主動地親幫親,鄰幫鄰,互衛(wèi)互補。在我們這些稍有察言觀色能力的小伙伴間的感情亦隨長而趨,彼此護衛(wèi),青梅竹馬。同玩共樂,難得爭吵,真有似在阿婆交往下,一人帶家,親密交往,和睦相處。由此想到:“金鄉(xiāng)鄰,銀親眷”,“鄉(xiāng)鄰好,監(jiān)(有)金寶”這些處世格言與農(nóng)村中源淵流長的阿婆茶習俗,以息息相關作比喻尚較確切。 凡年過半百,或花甲內外的老婦,皆被尊稱謂阿婆,當時,農(nóng)家中的阿婆多數(shù)仍為家庭之主婦,戶主之內助。她們的多數(shù)因退出了下田耕耘之主力軍地位,肩負著料理家務,帶子孫,從而成為阿婆茶的茶友,茶桌上的時主,時客。 阿婆們的自集茶會,似有與一些文人墨客對棋吟詩,一般功士品茗小酌的性共形異,鄉(xiāng)村中作東辦茶俗稱“浦”,辦一次茶,稱辦一“浦”茶。阿婆茶一般僅邀場前宅后,東鄰西舍那些平時交往較密,友誼較深的阿婆們,當然,亦有一些嬸嬸、媽媽、大姑,大嫂之輩,或曰是老,中兩代家庭主婦。大都三五成群,非常隨便,均按各自的住房環(huán)境,或在灶間,或在廂屋,壁腳,圍著飯桌、平春(一種低矮的長條桌子)而坐,飲茶閑聊。茶友們的開場白自然是對主人茶點的品評,贊美,寒喧,道謝。說話因無命題而聊天隨興所趨,從家庭瑣事互傳見聞,談天說地,漫無邊際,說長道短,各抒已見,但她們能基本遵守所謂“隨地話,隨地消”這一不成文的規(guī)矩,有利于彼此能親善和睦,勿搬弄是非為宗旨。 茶點,一般是有茶必有菜,有菜才備茶,所以亦稱“吃菜茶”。均以季節(jié)而異品賞時新咸菜。如春季的芥菜、油菜芯,寒冬的杜尚菜,雪里蕻菜。其二便是豆類,以適應阿婆們大多牙力不濟之特點,而皆以“灸酥豆”為主,其次是農(nóng)家普遍具備的“介浜豆”、鹽水毛豆等。還有一些熟食類,有咸有甜的青,白塌餅,新麥登場后的麩皮塌餅,炸面餅。有些好客的主婦們有時還做些菜花干、馬蘭頭等為餡的生煎塌餅,也有糖炒園子、木梳糕、莞豆糕之類。 茶葉,均不講究,夏天有些主家還特泡焦麥芽茶,清暑濕助消化。在平時,為示茶濃而用紅茶居多,綠茶較少,以大壺分飲居多,各人一碗較少,在平時大多是泡一二壺分篩供飲,在新年或有親友來訪才以人各泡一碗。當時一般的農(nóng)家很少見熱水瓶,所以泡茶的開水都是在燒硬柴的風爐上,用陶罐或銅罐邊“煽”邊喝。由于茶友較多而開始的供水都較緊張,以致才有“要吃你壺茶,屁股坐到麻"的俗語,茶友們談笑鬧猛,風爐上煽水繁忙,親善和睦,直至吃茶散場,風爐熄火。 農(nóng)村中常見的“阿婆”茶,并無任何固定程式,大都僅以感情親疏,相邀而聚,尤在農(nóng)閑時相敘較頻繁。當然,逢年過節(jié),親友來訪,家辦正事等較含有禮節(jié)、回敬、酬謝等類“茶當酒滋味”之因素,諸如: 過新年,吃年茶,它一般均需彼此輪辦回敬,故就有別于平時的阿婆茶場面,一般是需邀本宅所在的所謂:東海頭、濱底頭、×家角之類的小地域,自族里為主體,加貼鄰之一些主婦,少則七八人,也有十外人。此雖亦謂阿婆茶,然茶點不能像平時那樣以菜、豆掛帥了,基本無菜,一般均裝六至八盆較細茶點,除當時大都新年里必備的棗子、麻酥、花生果、麻條,芝麻片之類客貨外,需視主婦自制的手藝程度決定茶桌上的花式多樣。然一般還是不外于糖炒毛豆、杜印糕、五香豆、葵花子、南瓜子等土副產(chǎn)品,且量多。盆裝客貨僅作裝點而吃光無添,好在各坐上客均是心照不宣的。但不管茶點優(yōu)拙、豐薄,茶前每人一杯凍米白糖湯甜茶是絕勿能少的。它表示敬祝新年甜密,如意稱心,如遺漏,有因此而產(chǎn)生成見的危險,所以主婦對此均很細心,不敢疏忽,且席間還要反復征訊“誰來吃甜茶?”以示慎重禮貌。 此外,凡逢家來女親友,亦必邀些鄰舍阿婆們吃“浦”阿婆茶,作陪客,拉家常,湊鬧猛,助興致。凡有婚、喪、造房等家庭大事,尤是婚事,結束后一般亦要邀集阿婆們喝一“浦”茶,表示酬謝大家的幫忙。 阿婆茶之習俗,在鄉(xiāng)村里雖比較普遍,然由于經(jīng)濟基礎,民風習俗有異,所以,它的形式表現(xiàn)亦各有所別。吳江的西南、東北二部分地區(qū)在茶的質量上有些差別,但內涵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