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韓非子-奸劫弒臣》第十一章 圣術

紅林悟道《韓非子-奸劫弒臣》第十一章?圣術
紅林悟道《韓非子-奸劫弒臣》上一章中韓非子為避免“國有擅主之臣”的出現(xiàn),造成君主成孤家寡人,臣子卻結黨成勢的局面,最終發(fā)展為田恒弒臣之禍患,為君主獻策依法治國。韓非子的主張首先是朝中“有術者之為人臣”有臣子懂法術,其次是法術之士敢于獻策,第三是所獻之策必是“上明主法,下困奸臣,以尊主安國者”,就是對上彰明君主的法令,對下制服奸臣,以此來尊崇君主,安定國家的律法。依法治國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然,隨著人口的增加,疆域的擴大,單憑君主的個人魅力與權勢已經(jīng)不能夠管理社會、統(tǒng)治國家,這時能體現(xiàn)君主權威與意志的律法自然就會被君主選中,作為統(tǒng)治國家最有效的工具。
韓非子對于臣子的獻策依法治國有自己的程序與邏輯。首先是“是以度數(shù)之言得效于前”意思是法術之士的主張能進獻出來。法術之士通過自己的智能將依法治國的策略獻給君主,并得到君主的認可與認同,這一點很重要,說明戰(zhàn)略很正確,做了正確的事??纯辞拔?,韓非子用了多少篇幅來說明不依法治國的后果,甚至說到國破君亡的地步,就是要讓君主明白并采納依法治國的主張。韓非子這種先嚇唬后說辦法的進言策略是現(xiàn)代廣告手法恐嚇式廣告的鼻祖。
有主張還不夠,還要有具體的辦法,韓非子在提出策略后緊接著又提出了辦法“則賞罰必用于后矣”意思是賞罰制度接著就能實行了。依法治國是戰(zhàn)略,賞罰分明就是戰(zhàn)術,戰(zhàn)術就是正確地做事。天下律法與規(guī)則,核心就是賞罰,我們說國家律法是君主權威與意志的體現(xiàn),那么賞罰就是握在君主手中的權柄。告訴君主要依法治國,還要告訴君主怎樣才能實現(xiàn)依法治國。這是進言者必須要具備的素質(zhì),提出問題,還要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供君主參考與選擇。
天下的律法與規(guī)則,無外乎定規(guī)則明處罰,規(guī)則是用來約束大家言行的,處罰是用來懲辦違反規(guī)則的人。中華文化的精髓是敬畏天地,律法是人們效法天地的成果,所以敬畏律法,就是敬畏天地,而律法又是君主權威與意志的體現(xiàn),故敬畏律法就是敬畏君主,這就是文化的力量,而這一切的前提與基礎是依法治國的國策。
對于洞悉律法價值的君主將會怎么做呢?韓非子說“人主誠明于圣人之術,而不茍于世欲之言,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意思是說,君主真正懂得了圣人的法術,而不遷就世俗的言論,就會按照名實來判定是非,根據(jù)驗證來鑒別言論。我們在前面說過律法是人們效法天地的成果,是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總結,絕不是世俗文化的體現(xiàn),也就是說律法來自于天地,而不是人類自己,只是人類將其具相化。就像重力一樣,是先天存在的,牛頓只是發(fā)現(xiàn)了它。
君主真誠而明確地掌握了律法的作用,并且知道了推而廣之的方法,那么他絕不會受世俗言論的影響,就會采取“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的方法來治理國家管理臣民。這二點是韓非子一直所倡導的,也是實踐論的最早版本。名副其實就好,名不副實就是不好,實事勝于雄辯,說得再好要看實效。你的名聲再大,也要用事實來證明。
【是以度數(shù)之言得效于前,則賞罰必用于后矣。人主誠明于圣人之術,而不茍于世欲之言,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p>
在公司管理中,“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是老板管理員工的最好方法,也是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你有再多的文憑與稱職,還是要看實際的工作能力,要名副其實。對于員工的言辭,還是要通過實效來考查,員工說能遵守公司的制度,那就看在實際工作是否真的遵守了制度。在銷售管理中,用績效核的辦法來審驗業(yè)務人員的言辭,他說能回款多少錢,那就看實際的回款額。老板切不可只聽不看,只憑江湖傳聞或是一面之詞就確定職位與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