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園繪佛作品賞析《彌勒菩薩像》

The Art of?Buddha painting
彌勒菩薩像

《彌勒菩薩像》隆德園藝術苑倪唯寧繪
彌勒佛即彌勒菩薩,亦稱彌勒菩薩摩訶薩,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的音譯,意譯慈氏,音譯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經(jīng)典中,彌勒菩薩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亦稱未來佛),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Maitreya



根據(jù)經(jīng)典記載,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宮內院修行,為諸天人說法,是一生補處的大菩薩。釋尊入滅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菩薩自兜率天下生人間,出家學道,于翅頭城華林園中龍華樹下成等正覺,前后分三次說法。昔時于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未曾得道者,至此會時,以上中下根之別,悉可得道。
兜率,意為知足喜悅。
兜率天,分為內院與外院,外院是有福報的天人享樂的天界,內院是彌勒菩薩成佛前修行說法的地方。
彌勒菩薩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我國大乘佛教大師支謙、道安、玄奘的推崇。

作為釋尊授記的繼任者,彌勒菩薩現(xiàn)未成佛的婆羅門形象,結發(fā)髻,手持水瓶。而剎帝利出身的釋迦菩薩和觀音菩薩則頭戴天冠,手中無持物的是釋迦菩薩,手持蓮花的多被認為是觀音菩薩。公元三世紀之后,觀音菩薩的頭飾中央出現(xiàn)化佛,由此可以與釋迦牟尼佛的造像相區(qū)分,但是在之前的造像中,二者除了持物并無明顯區(qū)別。

隆德園倪唯寧老師所繪《彌勒菩薩像》畫像當中,因彌勒菩薩系婆羅門出身,頭發(fā)垂至肩頭,身披飄逸彩帶,身著首飾華麗無比,其耳佩耳環(huán),胸飾項圈、項鏈、瓔珞,臂飾臂釧和手鐲,造像雍容莊嚴。

早在西秦(4—5世紀)時期,甘肅炳靈寺石窟已有彌勒佛像的繪制。早期的彌勒佛是根據(jù)《彌勒上生經(jīng)》和《彌勒下生經(jīng)》繪制雕塑的。形象有菩薩和佛兩大類,根據(jù)《彌勒上生經(jīng)》塑造的彌勒形象為菩薩相,表現(xiàn)的是彌勒上生兜率天宮為諸天說法的形象。其特點為彌勒身著菩薩裝,雙腳交叉而坐,后以左腳下垂,右腿曲屈,右手扶臉頰,稱作“半跏思維像”,此為彌勒菩薩在兜率天等待下生的情景。

北京雍和宮的萬福閣里,有一尊被譽為雍和宮木雕三絕之一的邁達拉彌勒菩薩。這尊彌勒菩薩木雕像的主體部分是由一棵完整的白檀木雕刻出來的,這根完整的白檀木通高26米,有8米被埋入了地下,我們所能見到的是地面部分的18米。彌勒菩薩像精雕細琢,蔚為壯觀。

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的山西稷山興化寺壁畫《彌勒佛說法圖》,為元代著名畫師朱好古和張伯淵所作,是中國古代元代寺廟壁畫中的精品。壁畫長11.11米,高5.22米,中央繪有彌勒、普賢、文殊構成三佛主尊,氣氛熱烈,場面宏大,具有極強的宗教感染力。壁畫是對稱式構圖,畫面正中畫彌勒佛及圣眾,為一佛四菩薩二弟子,兩旁附有剃度圖。主尊彌勒佛跏趺坐于寶座上,身后有頭光和背光,腳踏蓮花,座前有蓮花供養(yǎng)。彌勒威嚴端坐,右手揚掌作施無畏印,左手則手掌向外置于膝上。壁畫中的彌勒佛像,面容生動,神情各異,衣飾華麗,線條流暢。

兩晉南北朝時期彌勒菩薩造像特點,面部神態(tài)安詳,面容恬靜,似在聆聽信徒們訴說苦難。彌勒頭戴飾有串珠的寶冠,冠中原鑲嵌寶石。造像肌體豐潤飽滿,衣著厚重適體,身披豐富的纓珞飾物,交腳坐于蓮臺之上。



繪佛的過程,也是修行的過程。
正如倪老師所言:“喧囂塵世繪佛取靜,隨著一筆一畫身體由內而外喚發(fā)出一種松弛感。法喜充滿!” “這個世界本身并不吵鬧,心喧囂了,世界就變得嘈雜。屏息靜氣聽聽自己的內心,心靜了,一切就風煙流轉?!?/p>
去年才剛零基礎開始學繪畫的孩子們,今年已經(jīng)開始繪制大幅的工筆水陸畫了,能靜下心來做事情,向著同一個目標前進,終有一天會到達。
編輯:懿萍
文字:靜靜
校對:沐芯
圖片:隆德園藝術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