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的堡提示:海氏急救法不萬能,從源頭避免堡貝遇險
小奇看到一條讓人揪心的熱搜,近日在四川成都,一名8月大的嬰兒因誤食香蕉導(dǎo)致窒息,但日常我們用于搶救窒息采用的海姆立克法卻因?yàn)橄憬盾浥礋o法嘔出而失效,幸而最后通過喉鏡取出異物,沒有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
這則熱搜讓海姆立克法再次受到大家的關(guān)注,家長們對海姆立克法是否了解?在平時對孩子的照護(hù)上,又有哪些需要我們警醒的呢?
01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即氣道梗阻急救法,簡稱海氏急救法。主要應(yīng)用于氣道異物梗阻的現(xiàn)場急救,于20世紀(jì)70年代中期興起,是目前氣道梗阻現(xiàn)場急救的最有效方法。
氣道異物梗阻是生活中的常見意外事件。進(jìn)餐時過于急促或大聲說笑,有咳嗽、吞咽功能障礙的老人,口含異物嬉戲打鬧的兒童,都可能出現(xiàn)異物進(jìn)入氣道,阻塞呼吸,快速進(jìn)展為窒息、昏迷、心搏驟停,若不及時干預(yù),會迅速導(dǎo)致死亡。美國一位多年從事外科救治的醫(yī)生海姆立克經(jīng)過反復(fù)研究和多次動物實(shí)驗(yàn),發(fā)明了利用肺部殘留氣體、形成氣流沖出異物的急救方法并進(jìn)行推廣普及,挽救大量生命。
根據(jù)適應(yīng)人群及方法的不同,一般將海氏急救法分為腹部沖擊法、胸部沖擊法和嬰兒救治法三大類。
小奇今天主要和大家討論其中的嬰幼兒救治法。一歲以下嬰兒胸腔柔軟,救治的操作與成人有所不同,其中又分為背部叩擊法和胸部沖擊法。
背部叩擊法:
將嬰兒仰臥位騎跨在救護(hù)員的前臂上,使其頭低腳高,一手掌將嬰兒的后頸部固定,頭部輕度后仰,固定其雙側(cè)下頜角,打開氣道。將嬰兒翻轉(zhuǎn)成俯臥位,使其頭低于軀干,同時用手握住雙下頜以托住頭,并將前臂放到自己的大腿上。用另一只手的掌根向內(nèi)、向上叩擊嬰兒兩肩胛骨之間4~6次,至異物排除。
胸部沖擊法:
將嬰幼兒俯臥位平躺在救護(hù)員的前臂上,使其頭低腳高,一手掌將嬰兒的前頸部固定,翻轉(zhuǎn)成仰臥位,并將前臂放到自己的大腿上,嬰兒頭部向下。救護(hù)員用一手手支撐嬰兒的頭部及頸部,用另一只手的中指和食指向下沖擊嬰兒的胸骨下部(與嬰兒胸外心臟按壓位置相同)。
(文字來源:知乎 / 作者:米團(tuán) )
1歲以上及成人:
1歲以上的兒童可以和成人一樣使用背部按壓法,家長從孩子背后,將雙手放于孩子肚臍和胸骨之間,一手握拳,另一手包住拳頭;雙臂用力收緊,瞬間向孩子胸部方向收緊按壓;持續(xù)幾次按壓,直到異物沖出且孩子能呼吸,咳嗽或者講話為止。
TIPS:
在使用海氏急救法后,無論異物是否取出,都需要立刻去醫(yī)院就診。
不要給患者喂食任何東西,尤其是希望用水將異物順下去的做法是錯誤的。
不要將嬰兒雙腳抓起倒吊從背部拍打,這樣不僅無法排出異物,還可能造成頸椎受傷。
02事件警醒
海姆立克急救法可操作性強(qiáng),在被普及推廣后已挽救了成千上萬人的性命,但為什么在這個案例中卻失效了呢?海氏急救法更適用于較為固態(tài)、硬度稍高的異物造成的窒息,可以通過氣壓的推擠完整取出,但本案中卡住堡貝的卻是香蕉,我們都知道香蕉軟糯,擠壓只能讓它變成泥狀,卻無法排出,所以海氏急救法變得束手無策。在這種無法自救的情況下,需要立即就醫(yī),在發(fā)生窒息的情況下,時間就是生命。
嬰幼兒的氣管、食道都還十分纖細(xì),咀嚼功能不完全,主要還是以攝入流質(zhì)、米糊一類可以直接吞咽的食物為主,像是果凍、糖果一類的食物不可喂食,極易造成堵塞窒息。吉的堡提示,家長們的喂食要遵循堡貝的發(fā)育階段,即使要為幼兒補(bǔ)充營養(yǎng),也需要將食材處理成堡貝能安全進(jìn)食的大小或形狀。
當(dāng)堡貝能夠自主爬行后,家長們就要注意將家中的食物、細(xì)小物件收納至堡貝無法觸及的地方,堡貝在口欲期會通過吸吮來滿足自己的欲望,抓到什么都可能往嘴里送,家長們要時刻注意,切莫讓他們不知不覺吞咽了可能造成傷害的物體。海姆立克急救法雖好,也有束手無策的時候,并且吉的堡更希望,家長永遠(yuǎn)不需要用到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