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課堂之生旦凈丑

一,簡介
戲曲四行當(dāng),是指戲曲四行當(dāng):生,旦,凈,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文弱書生與豪爽斗士,賈府的焦大與林黛玉,從心理到外形都有很大的差異,在舞臺上就要有不同條件和類型的演員采用不同的表現(xiàn)方法,在戲曲中就要有不同的表演規(guī)范和程式。因此,在戲曲發(fā)展的過程中,區(qū)分人物類別的行當(dāng)也就應(yīng)運(yùn)而生。
二,歷史沿革
最早的行當(dāng)大約是宋雜劇的末泥、引戲、副凈、副末和裝孤五種行當(dāng),當(dāng)時稱為腳色。到元雜劇分末、旦、凈三大類,到清朝,昆劇分“江湖十二角色”。不同的劇種也有不同的行當(dāng),廣東粵劇分末、凈、生、旦、丑、外、小生、貼、夫、雜十大行;秦腔分為四生、六旦、兩凈、一丑共十三行;京劇分為生、旦、凈、丑、小生、文堂、武行七行,每一行當(dāng)又分為很多細(xì)致的行當(dāng)。這些行當(dāng)大都是以性別、年齡、性格、身份、職務(wù)、地位、道德情操、化妝特點(diǎn)、表演技藝的側(cè)重來劃分的。例如在京劇各行當(dāng)表演的要求上就有“老生要弓,旦角要松,小生要冷,花臉要撐,武生取當(dāng)中”的身段法則,在戲曲人才的培育上,行當(dāng)?shù)倪x擇,歸工歸路的測定都是非常慎重的,由此可見行當(dāng)?shù)膮^(qū)別所在。不過,盡管劃分很具體,但主要是從表演的程式和規(guī)范來要求,演員則是可以除演本工角色外兼工或應(yīng)工甚至反串其他行當(dāng)?shù)慕巧?/p>
三,具體劃分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dāng)。泛指凈、丑之外的男角色。生的名目最早見于宋元南戲,指劇中男主角,與元雜劇的正末相當(dāng)。
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剛毅的正面人物,因多戴髯口,故又稱須生,俗稱胡子生。

小生:扮演青年男性,分中生(扇子生)、冠生(官生)、窮生、雉尾生(翎子生)、武小生等。外,泛指生的副角,不表現(xiàn)確定的性格特征,唯漢劇的外唱、念、做并重。

武生:主要扮演的是勇猛戰(zhàn)將或是綠林英雄。

紅生:專指勾紅色臉譜的老生。

娃娃生:劇中的兒童角色等幾大類。除去紅生和勾臉(在臉上畫有臉譜)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臉的,即扮相都是比較潔凈俊美的。

旦行是扮演各種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
青衣(正旦):旦行里最主要的一類是青衣。青衣還有一個名稱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莊、嚴(yán)肅、正派的人物。大多數(shù)是賢妻良母,或者舊社會的貞節(jié)烈女之類的人物。青衣表演上的特點(diǎn)是以唱工為主,動作幅度比較小,行動比較穩(wěn)重。如《白蛇傳》最后的一折《祭塔》,《安壽保賣身》中的李氏,《二進(jìn)宮》里的李艷妃,《三娘教子》里的王春娥,《春秋配》里的姜秋蓮,《賀后罵殿》里的賀后,《紅鬃烈馬》里的王寶釧,《汾河灣》里的柳迎春等。

花旦:從服裝上來說,花旦都是穿裙衣裳。即便是穿長衣裳也繡著色彩鮮艷的花樣。從年齡上看,都是扮演青年女性,如《紅娘》里的紅娘,《打櫻桃》里的平心,《花田錯》里的春蘭,《春草闖堂》里的春草。從表演上來看,花旦是以做工和說白為主。人物性格一般都比較活潑、開朗,動作也比較敏捷、伶俐?;ǖ┛梢苑譃殚|門旦、玩門旦、潑辣旦、刺殺旦。

武旦:武旦是表演一些精通武藝的女性角色,也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短打武旦,穿短衣裳,這類的武旦,一般是不騎馬的,重在武功,重在說白。還有一種特殊的技巧,就是打出手。如《打焦贊》里的楊排風(fēng),《泗州城》里的水母,《打店》里的孫二娘,《無底洞》里的白鼠精,《搖錢樹》里的張四姐,《三岔口》里的店主婆等。

刀馬旦:一類長靠武旦,就是婦女也穿上大靠,頂盔貫甲。這樣的角色,一般都是騎馬的將軍或統(tǒng)帥,拿著一把尺寸比較小的刀,所以有個專門名詞叫刀馬旦。刀馬旦和武旦也有一些區(qū)別。刀馬旦一方面要有很好的武功,同時還得長于做工,而且有時候說白、工架都很重要。刀馬旦的戲,有《樊江關(guān)》和《三請樊梨花》里的樊梨花,有《穆柯寨》、《穆天王》和《破洪州》里的穆桂英,《佘塘關(guān)》里的佘賽花,還有《棋盤山》里的竇仙童,《珍珠烈火旗》里的雙陽公主,《扈家莊》里的扈三娘等。

老旦:是扮演老年婦女的角色,老旦的表演特點(diǎn),就是唱、念都用本嗓,用真嗓,但不像老生那樣平直、剛勁,而應(yīng)該像青衣那樣婉轉(zhuǎn)迂回。《釣金龜》的康氏,《赤桑鎮(zhèn)》的吳妙貞,《望兒樓》的竇太真,《遇皇后》、《打龍袍》的李后等,都屬于唱工老旦,專門以唱工為主;而《清風(fēng)亭》的賀氏,《西廂記》的崔老夫人,《李逵探母》的李母等都屬于做工老旦。

彩旦:俗稱丑婆子,以做工為主,表演、化妝都很夸張,是以滑稽和詼諧的表演為主的喜劇性角色。這類角色有的是用來諷刺愚蠢和自作聰明的人,如《鳳還巢》里的大姐程雪雁,《半把剪刀》的王婆婆、《西施》里的東施等。有的是表示性格爽朗、粗獷、豪放的婦女,如《串龍珠》里的花婆,《四進(jìn)士》里的萬氏,《鐵弓緣》里陳秀英的母親等,還有的是塑造了風(fēng)趣、詼諧的藝術(shù)形象,如《拾玉鐲》里的劉媒婆等。

花衫:熔青衣、花旦、武旦、刀馬旦于一爐的全才演員等稱為花衫。

凈行俗稱花臉,又叫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通常以各種色彩勾勒的圖案化的臉譜化妝為突出標(biāo)志,表現(xiàn)的是在性格氣質(zhì)上粗獷、奇?zhèn)?、豪邁的人物。這類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寬闊宏亮,演唱粗壯渾厚,動作造型線條粗而頓挫鮮明,“色塊”大,大開大合,氣度恢宏。
正凈(大花臉):以唱工為主。京劇中又稱銅錘花臉或黑頭花臉,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氣度恢宏取勝是其造型上的特點(diǎn)。

二花臉:可分架子花臉和二花臉。架子花臉,以做工為主,重身段動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魯智深、張飛、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劇中抹白臉的曹操等一類,。在其它劇種里大多不稱架子花臉,有的劇種叫草鞋花臉,如川劇、湘劇等。二花臉也是架子花臉的一種,戲比較少,表演上有時近似丑,如《法門寺》中的劉彪等。

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樸摔打兩類。重把子工架一類扮演的人物如《金沙灘》的楊七郎、《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樸摔打一類,又叫摔打花臉。如《挑滑車》中牛皋為架子花臉,金兀術(shù)為武花臉,金兀術(shù)的部將黑風(fēng)利為摔打花臉。

丑行(小花臉或三花臉):是喜劇角色,在鼻梁眼窩間勾畫臉譜,多扮演滑稽調(diào)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齒清晰流利為主??煞治某蠛臀涑髢纱蠓种?。

戲曲中人物行當(dāng)?shù)姆诸?,在各劇種中不太一樣,以上分類主要是以京劇的分類為參照的,因?yàn)榫﹦∪趨R了許多劇種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數(shù)劇種的普遍規(guī)律,但這也只能是大體上的分類。具體到各個劇種中,名目和分法要更為復(fù)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