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市府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造像之氐土貉造型藝術
晉城市府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造像之氐土貉造型藝術
《晉城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2年04期 趙楠楠
摘要:人物形象與動物形象的巧妙結合是晉城府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造像藝術表現的主要特點,即通過擬人化藝術處理,將星宿塑成普通人像,有青年、長者、婦女等,再用動物加以角色區(qū)別,從而創(chuàng)造出有血有肉且貼近百姓生活的神話人物形象。
府城玉皇廟位于晉城市澤州縣金村鎮(zhèn)府城村北崗上,占地約4000多平方米,建筑規(guī)制為三進院落,共有殿宇樓閣、亭榭廂房百余間。
府城玉皇廟的創(chuàng)建年代最早可追溯到隋代,據廟內現存明代碑刻記載:“隋朝時居民聚之北阜,建廟宇三楹,內繪三清神像?!北彼挝鯇幘拍?,(公元1076年),玉皇廟又在原址重建,題名“玉皇行宮”。其中山門、大殿、廊廡等建筑坐落其中,并繪有壁畫,塑造神像,當時已初具規(guī)模。金泰和七年(公元1207年),因廟宇梁棟腐敗毀壞,當地群眾曾集資大修一次。但為時不久,又遭戰(zhàn)亂破壞,到元代再次復修,其后又經過了明清兩代數次修復。現存建筑的基本格局仍然是元代重建時的基礎框架。
府城玉皇廟在中國道教廟宇中可以說是規(guī)模甚大、影響甚廣,是中國古代泥塑的藝術寶庫。其中的雕塑作品不僅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才華和智慧,而且為研究中國古代雕塑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玉皇廟的雕塑文物中,最具價值的當屬后院西殿中的二十八星宿造像。這是元代名家留下的雕塑作品,把一個龐大的星系人性化,并溶于雕塑藝術中,是中國美術史上的一個創(chuàng)新。
一、二十八星宿來歷
浩瀚無際的宇宙中,我國古代天文學家觀察 到的星座有300多個。出于方便觀察、研究、管理與記憶的目的,聰明的先人通過比照人世間的行政區(qū)劃分為他們確定等級,這樣就有了屬于“中央直轄”的紫微、太微、天市三個大星座集團構成的“三垣”,同時也出現了地域性的東青龍、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四個星區(qū)構成的“四象”,而每“象”中又包含七個星座,合計二十八宿?!八南蟆敝虚g為北斗七星,合稱為“五宮”?!八蕖?,即住宿夜宿。古人想象,月亮也是日行夜宿,所以稱這些星座為“宿”,相當于人間的招待所、旅館。二十八宿從西往東依次為: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卯、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
道教認為,元始天尊是宇宙萬物的最高主宰,二十八星宿是元始天尊的侍從,各自擔當著人世間的不同職務。唐代初年,五行家袁天罡把二十八宿和二十八種動物組合在—起,并在每個星宿名后分別綴以日、月、金、木、水、火、土中一個字。于是二十八宿的名字就由原先的一個字變成了三字組合,如:氐土貉,虛日鼠。由此為據,把人物形象和動物形象相組合塑成二十八星宿像,晉城府城玉皇廟是中國保存至今的孤例。
氐土貉造像為一坐姿中年男子,高約150cm,為真人比例大小,重彩泥塑。造像外表文靜,透露些許書生氣質,衣飾、頭冠為文官模樣,其衣紋處
收稿日期:2012-04-08
作者簡介:趙楠楠(1982-),男,山西晉城人,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畫。
理流暢,飾品豐富而不繁瑣。造像右手半抬起,手中握一朝板,左手自然放于左腿上,手中握有一動物,形如狐貍,耳短小。道教二十八星宿之氐星氐土貉,為二十八星宿的第三星,亦為蒼龍第三星,為蒼龍胸星之精,是龍心要害所在,全名氐土貉。氐星之精屬土,形如狐貍,耳短小,為博學之星,知曉萬事萬物的規(guī)律。
二、造像的空間傳達
玉皇廟二十八星宿造像中,人物形象與動物形象的巧妙結合是其一大特點,即把星座一律塑造成人像模樣,有長者、青年、婦女等,再用動物加以標識,從而創(chuàng)造出有血有肉的神話人物形象。這些塑像著重刻畫心靈內在的波動,將寫實手法與象征手法相結合,達到情節(jié)設計合理有序,藝術表現手法變化豐富的藝術效果。塑造過程中,在人物與手持動物之間有意識地加入一定的情節(jié),使原本并無十分關聯的事物,顯得合理、自然、生動。如:虛日鼠刻畫的是一位鄉(xiāng)村少婦形象,她長發(fā)披肩,身著長袍,右手托一松鼠,左手做合禮姿勢,以此做詮釋;參水猿是塑造成一位中年貴婦,其摟膝側身而坐,左側塑出一只猿猴形象,比較有趣;翼火蛇則為一怒目圓睜之武士,手持繞身之長蛇,呈呼號狀。諸如此類,不一一列舉。
總之,府城玉皇廟的彩塑中,人物與動物不但動態(tài)呼應,而且情態(tài)呼應,顯得生動、豐富且耐人尋味,所塑造的動物如狗、兔、鼠、鹿、虎等惟妙惟肖。我以玉皇廟二十八星宿造像之一的氐土貉造像為例,對人物與動物之間相呼應的關系進行深入剖析。
氐土貉傳達給人的整體感覺是穩(wěn)重、風雅而有氣度。這一點和造像整體的錐形造型有很大的關系,猶如埃及金字塔的造型,在潛移默化中給人以穩(wěn)重大方的感覺。再加上流暢的衣紋處理自上而下起伏有致的貫通,凹凸屈曲、活潑流利的衣紋,豐富多彩、細膩精致的堆金描金,穩(wěn)重而不呆板的效果就體現了出來,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但如果僅有這些,就會遺漏作者在空間利用上的精妙之處以及他在這上面所下的大量功夫了。氐土貉造像的頭部正面朝向,右手朝板所指方向以及左手中動物的頭的朝向和目光聚集的地方,大致是一個方向,這就在無形之中把空間占有擴大到雕塑身外了。因為這三處的強烈指向會直接把人們的思想和視線延伸到雕塑身外的空間,從而在其本身較穩(wěn)重的體感上找到空間突破,給略顯呆板的整體找到了一個變化的量。如果再深入觀察,就會發(fā)現人物造像的兩條腿擺放也是一前一后,其左腳位置略向外伸張而右腳位置相對向里收一點。這樣,造像的整體感覺就是其正面左邊略向外張,而右邊向回收縮。在整體量感均衡平穩(wěn)的前提下又稍作變化,真正做到了動靜結合,沉穩(wěn)而不呆板。
造像中動物和人的呼應關系對空間的延伸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造像人物面部表情嚴肅,緊鎖眉頭,雙目注視左前方,右手自然抬起,手握朝板向前,似在與人緊張的理論天下之學問,而左手中的動物似乎發(fā)現了什么,欲從其手中逃脫。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造像人物目光聚集的地方,朝板指去的方向,動物目光的朝向,他們雖然大致在一個方向,卻又略有不同。這樣一來,不但豐富了雕塑本身的內容,加強了造像的節(jié)奏變化,而且擴大了造像的空間延伸。
三、關于玉皇廟塑像氐土貉等男子雕像服飾造型為左衽的問題
縱觀二十八星宿造像,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宿像服飾的紋理簡單大方,線條疏密得當,既有真實感,又有裝飾美感。人物神情、動態(tài)的轉換變化,或左顧或右盼,高低起伏穿插,加上動物形態(tài)的多樣化,給人生氣蓬勃之感。與同時代的永樂宮朝元圖壁畫相對照,星宿的頭冠、服飾、衣帶、披掛均有很多相似之處。頗為奇怪的是,玉皇廟二十八宿像中出現了很多男子左衽,這有違漢族傳統服飾制度。永樂宮壁畫中有女子左衽的服飾,但絕無男子左衽。玉皇廟是一座道教廟宇,應遵從漢族服飾造型習慣,漢服的基本特征為:交領、右衽、系帶、平面剪裁。上層和文人往往習慣寬衣大袖表達身份,中下層和軍人窄衣小袖。玉皇廟改造于宋元之際,我們須結合歷史來看分析這個問題。
第一,宋代北方的幾個民族,開始是契丹占據統治地位,后來女真族興起并統治了大片北方土地。在這期間,宋人與北方兩個主要民族間戰(zhàn)和平凡,從而促進了南北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于服飾也展開過激烈的斗爭。如真定陷落時,宋知真定府劉邈在堅決抵抗后被金人所執(zhí),逼令其剃頂發(fā)著女真族裝,劉邈不從而死。宋抗金文中記載:“河東士庶,首被其害,披發(fā)左衽,勉強從俗?!边@種民族間逼令改裝與不改裝也表現為投降與不投降的斗爭。廣大人民不愿異族貴族主的壓迫而群起反抗,不愿改換金族的裝束。這種斗爭終于逼使金貴族主放棄了改俗換裝的主張,不得不下令:“衣冠從其便?!钡诮鹳F族主的長期高壓統治下,在服飾上也必然會起變化。如《攬轡錄》所說:“最甚者衣服這類,其制盡胡矣,自過淮以北皆然?!庇秩缢未鼙卮蟆抖咸迷娫挕吩疲骸瓣愐鏋榉钍菇饑?,屬官過滹沱(河)光武廟,見塑像左衽?!痹谠犁妗赌境适贰分幸舱f至漣水、泗州(泗縣),都見到塑像刻像皆作“左衽”,并說:“此制蓋金人為之?!边@種左衽制的服飾模樣在山西壁畫及磚雕中可以查見,如:平遙雙林寺能見到這種“左衽”塑像。這體現了宋人被當時金貴族統治的情形,即宋人曾經在服飾上受到外族影響。
第二,受蒙古的影響。為什么蒙古人自己不穿左衽?這是因為蒙古在元代時已經衍生出“右尊左卑”的思想。作為卑劣的漢人必須穿左衽,尤其是“南人”(南方漢人比北方漢人地位還低)。這也導致了為什么明朝南方左衽多,而北方幾乎沒有的現象。
第三,道教一直是元代統治者安撫人民的工具,元統治者同樣面臨如何爭取漢族士人支持的問題,故崇奉道教。由于道教發(fā)源于漢人,所以,元代統治者在推崇道教、拉攏漢人的同時又把自己的名族歧視制度灌輸在道教中。比如:道教人物造像的服裝造型為左衽,衣領加高,這些都是有別于傳統漢服的。所以,統治者也是在利用宗教來幫助自己執(zhí)行政策,改變漢人的習慣。
氐土貉造像是二十八星宿的代表作之一,而府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是中國美術史上的珍寶,是研究元代雕塑的重要史料資源。其雕塑手法的精湛,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其在空間傳達、感情表現上、人物動物組合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