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渭門:渭南老城的北大門
渭南,因為位于渭河以南而得名,今天的渭南老城已經(jīng)擁有1600多年的歷史。這里是長安的前哨,也是潼關的后方,乃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從隋代開始,渭南城就修建有高大的城墻——
?
隋大業(yè)九年(613),修筑渭南的新城池,位于現(xiàn)在老城區(qū)內。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元帥闊廊將渭南城向東開拓二百三十五步。明洪武初年,縣丞吳云將城池四周開擴到七里,并且修建起四座城門,每座城門的名稱不同:東門“拱華”,西門“望秦”,南門“通塬”,北門“臨渭”。?
嘉靖三十四年(1556),關中發(fā)生大地震,渭南的城墻和城門倒塌。隆慶三年(1569)八月,在知縣梁許的組織下,渭南開始了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城池改造工程。重修之后的渭南城墻,高約三丈,底寬四丈,頂寬兩丈,用磚包砌城垛。同時,更改了四座城門的名稱:東門“望華”、西門“襟湭”、南門“抱豐”、北門“帶渭”。
可惜,三座城門均已被毀,只剩下北面的帶渭門,依然矗立在渭南老城的巷子深處。9月10日,在臨渭區(qū)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和同事來到渭南老城內的北門巷,第一次看到隱藏在這里的帶渭門,讓人感嘆這座城門頑強的生命力!
?
歷經(jīng)400多年的風雨,帶渭門已經(jīng)滿目瘡痍,東西兩側的城墻被毀,頂部的城樓也蕩然全無,只在底部南北兩側保存有包磚。在雜草和樹木的遮擋下,這座城門好像一座巨大的孤島,被緊緊地包圍在“城中村”里面,當?shù)睾苌儆腥酥浪拇嬖凇?/p>
?
如今,帶渭門成為了渭南軍分區(qū)的西北角樓,位于大院西墻和北墻的交匯處,北面和西面均為現(xiàn)代居民的院落,四周隨處可見人們搭建的臨時建筑物、管道和線路,嚴重遮擋視線,并且影響風貌。除此之外,城門的墻體上,還出現(xiàn)大量的裂縫,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
在城門下方的中間,有一座券形門洞,南北貫通,高約四米,寬約四米。不知何時,門洞被封堵起來,并且開有門和窗,被當?shù)卮迕窀脑鞛榇娣盼锲返膸旆?。走進其中,一片昏暗,周圍存放著大量雜物,但是依然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門槽和柱基等設施。
?
抬頭仰望,門洞上方,有一塊長方形的青石匾,上面赫然陰刻著“帶渭門”三個大字。登上對面的二層小樓,可以近距離觀看此匾,周圍裝飾著“暗八仙”和大量回紋圖案,右側豎書:“同治十一年歲次壬申”。翻閱大量文獻,未見“同治十一年”重修城門的記載,或許當時只是更換了這塊匾額?
渭南的北城門,緊鄰渭河南岸,靠近古代渡口,乃曾經(jīng)的交通要道。這里原本被稱為“臨渭門”,或許正是如今渭南市臨渭區(qū)名字的由來?后來,這里更名為“帶渭門”,或許取“一衣帶水”的美好寓意?總之,渭南老城經(jīng)過無數(shù)次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還能夠留下這樣一座門樓,實在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未來,我們一定要好好保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