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偽史:一年365天是古埃及人提出的?農(nóng)歷三月十五祭拜女媧。
西方偽史:一年365天是古埃及人提出的?農(nóng)歷三月十五祭拜女媧,在女媧生日這天,撕碎西方謊言,上帝創(chuàng)世七日造人的說法是從哪里抄來的呢?。
所謂女媧補天,就是將伏羲制歷的一年360天增補為一年365天,以糾正寒暑顛倒的混亂現(xiàn)象。
女媧補天的故事有兩大核心情節(jié),一是煉五色石以補天,二是斷鰲足以立四極。
那么,“斷鰲足以立四極”又是指什么呢?
一
《淮南子·覽冥訓(xùn)》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也就是說,四極并不是女媧新建的,在其“斷鰲足以立四極”之前本來也有四極,只是原來的四極崩壞而不可用。
讓我們回到女媧補天就是一次歷法調(diào)整的思路。
伏羲時制定的歷法在數(shù)十年后就出現(xiàn)寒暑顛倒冬熱夏寒的詭異氣象,于是,以伏羲為王的各部落勢必產(chǎn)生動搖和懷疑,以伏羲為共主的部落聯(lián)盟陷于分崩離析,這就是“九州裂”,九州指的是部落聯(lián)盟而不是大地。
四極何在呢?
我們知道,立桿測影看太陽(古代所用的工具叫圭表),影子的長度會在一年之中不斷變化,夏至?xí)r的中午影子最長,冬至?xí)r的中午影子最短,堅持測量記錄積累數(shù)據(jù),就會發(fā)現(xiàn)影長數(shù)據(jù)有周期性的變化,而所謂的一年就是這么來的,即立桿測影得到兩個最大值或兩個最小值,這中間就是一年。
如果測量晝夜長短,則夏至?xí)r白天最長,冬至?xí)r夜晚最長,和立桿測影的結(jié)果意義相同。
與此類似的還有春分秋分這兩天,晝夜長短一致,而南北極地區(qū)極晝極夜的分界點也就在這兩天。
所以,夏至冬至和春分秋分這兩至兩分是一年之中的四個關(guān)鍵點,以陰陽的概念來看,夏至冬至是陰陽兩極,春分秋分是陰陽調(diào)和之中,四個點確定無誤,一年的四季變化就能次第相續(xù)。
PS:圭表測影和晝夜長短只是劃分時節(jié)的依據(jù)之一,實際上還有觀測北斗斗柄指向、各種星體出現(xiàn)時間與方位等多種方法。
由此可知,所謂“四極廢”就是說兩至兩分這四個節(jié)點全都亂套了,比如看日子明明是夏至到了應(yīng)該測出日影最長,外面卻寒風(fēng)呼嘯萬里雪飄;明明實際測得日影最短,說明是冬至到了,可一看黃歷卻寫著夏至。
四個關(guān)鍵節(jié)點發(fā)生偏移與實際氣象嚴重不符甚至完全相反,這不就是典型的“四極廢”么?
女媧補天之后,一年365天,與實際的回歸年基本接近(誤差0.2422天),于是,對兩至兩分這四個關(guān)鍵節(jié)點的測量結(jié)果與事實上的季節(jié)更替又能夠?qū)?yīng)上了,這就是“立四極”。
二
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從歷法的角度看就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真實內(nèi)核,這也提示我們,伏羲畫卦,莫非這八卦也來源于歷法?
結(jié)論不敢下,但不失為一種具有合理性的可能。
那么,我們可以推測一下,伏羲時所制定的歷法是一年360天,以陰陽紀之則一年可分為冷暖兩季(兩儀),以四極定一年則是兩分兩至(四象),再分段紀時就可以分八個月(八卦)。
一年八個月的歷法目前沒有任何證據(jù)純屬瞎猜(或者按四極分為四季,每季各分陰陽以成八段,更具合理性),但一年分兩季是有跡可循的。按古文尚書和甲骨文的一些資料,商周時期很可能還是把一年只分為春秋兩季,春秋一詞后來也就被用來作為魯國史官按年記事的史書之名。此外,在苗族地區(qū)保留有一年分冷熱兩季的記錄,如《苗族賈理》載:“隔年做兩段,隔田做兩半。冷季六個月,暖季六個月”。
按《尚書·序》所說: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jié)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按文意所指,伏羲畫八卦造書契(即文字),其目的是代替原來的結(jié)繩之政。
所謂結(jié)繩記事,一年中冷暖雨雪的天氣變化以及草木的榮枯野獸的繁殖等事項必然是要記的重點,所以,歷法的產(chǎn)生正是由這種需求所催生的。
三
易與歷法關(guān)系密切,易與龜也是一對好CP。
神龜負圖出洛水,這是洛書的傳說,在漢代的各種緯書中,就有不少元龜銜符、元龜負書出、大龜負圖等說法。
用龜甲為卜,用易經(jīng)為筮,都可以溝通天地未來。
1987年,在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出土了一件玉雕石龜(公元前3200年),有背甲和腹甲以及一塊玉版,據(jù)考證可能與洛書九宮、八卦及古代太陽歷等有關(guān)。
來源:《洛書河圖:文明的造型探源》,阿城
由此可見,龜與易及天文歷法是有久遠而深厚淵源的,這也是女媧改歷“斷鰲足以立四極”的意象由來(鰲即大龜)。
此外,還有龍生九子之說,老大就是這個鰲,如《升庵集》(明代楊慎)所載:“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而龍圖騰的產(chǎn)生,正是來自于伏羲,史書上還有伏羲自號龍師并以龍紀官的記載。
如《竹書紀年》載:“太昊伏羲氏,風(fēng)姓之祖也,有龍瑞,故以龍命官?!?/p>
《通鑒外紀》載:“太昊時有龍馬負圖瑞出于河,因而名官,始以龍紀,號曰龍師。命朱襄為飛龍氏,造書契;昊英為潛龍氏,造甲歷;大庭為居龍氏,治居廬;渾沌為降龍氏,驅(qū)民害;陰康為土龍氏,治田里;栗陸為北龍氏,繁殖草木,疏導(dǎo)源泉?!?/p>
四
上文說到女媧改歷后一年365天,與實際的回歸年相差0.2422天,四百年后就會差出來將近100天。而堯時有置閏及一年366天,可視為對一年365天的微調(diào)。如果僅從歷法的調(diào)整來看,似乎女媧與堯之間相距不過數(shù)百年,但是,顯然是不可能的。
因為伏羲女媧之后,至少還要經(jīng)過炎帝、黃帝等才能到堯,事實上還不止。
按《帝王世紀》(東漢皇甫謐)所載,“及女媧氏沒,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混沌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凡十五世,皆襲庖犧之號?!迸畫z之后有十五代,每代就算30年那也有450年。
“神農(nóng)氏,姜姓也……生炎帝……都于陳,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至榆罔,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毖椎鄢蔀樘煜鹿仓骱笥謧髁似叽还舶舜?30年。
炎黃大戰(zhàn)被黃帝打敗的那個炎帝就是第八代的榆罔,之后就是黃帝成為天下共主的時代了。
這么一算,女媧之后到黃帝,至少已經(jīng)一千年過去了。所以,這段時期必然還會對一年365天的歷法進行修正。
其實歷法的微調(diào)在女媧補天之后就是越來越精確化的一個長期持續(xù)性的過程,即使是先秦時期的四分歷精確到一年365又1/4天,仍然需要不斷修正,從秦代到清代,中國歷史上先后有六七十種歷法,不言而喻,都是微調(diào)(可惜知識和技術(shù)并沒有逐代傳承,尤其是到明清時期,管天文歷法那些人被西方傳教士打得滿地找牙)。
女媧之后黃帝之前這千余年中的歷法調(diào)整好像沒有什么記錄,黃帝時代改歷的記載是有的。
《世本》載:黃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qū)占星氣,伶?zhèn)愒炻蓞?,大撓作甲子,隸首作算數(shù),容成綜此六術(shù)而著調(diào)歷也。
“羲和占日,常儀占月”,測日可得太陽歷,觀月可得太陰歷,所以,在伏羲女媧傳下的太陽歷基礎(chǔ)上,到黃帝時還融合了太陰歷,形成了陰陽合歷,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仍在使用的農(nóng)歷。
出門看日子婚喪嫁娶查黃歷,這個黃歷的說法就來源于黃帝歷。
《史記·歷書第四》載:黃帝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余,於是有天地神祇物類之官,是謂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亂也。
由此而論,那么黃帝時期的歷法已經(jīng)有置閏之法了,而且是“正閏余”,也就是說,很有可能使用閏年的辦法還要更早,黃帝時代對歷法的調(diào)整只是進一步修正而已。
關(guān)于八卦相重成六十四卦,有說是文王演易時才將八卦兩兩相重而成六十四卦,但《周禮》有時確記載:“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jīng)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p>
連山、歸藏及周易都有六十四卦,周易出于周文王還說得過去,但連山與歸藏二易的六十四卦顯然不能歸到文王名下。
從八卦與歷法的淵源來看,如果真的是在黃帝時期首次實現(xiàn)了陰陽合歷,那么,八卦相重復(fù)而成六十四卦,最有可能的出處就是黃帝。
因為陰歷來自對月亮的觀測,其一年為354天,與陽歷的365天進行調(diào)和,那么,陰歷的閏年就有384天,而六十四卦則正好有384爻。(請參看前文《大衍之?dāng)?shù)與天文歷法》)
五
最后的問題就是,一年360天的歷法有證據(jù)嗎?
直接證據(jù)我不知道,但有線索。
直到今天,彝族地區(qū)還流傳和使用著十月歷。這種歷法是一年有十個月,每月36天,一年360天,然后另外加5天作為過年日,四年一閏則有366天(《文明中國的彝族十月歷》,劉堯漢)。
無獨有偶,彝族不僅有十月歷,還有更古老的十八月歷,也是一年十八個月,每月20天,年終另加5天作為祭祀日(過年日)。
從這些歷法的情況下,遠古時期的歷法形成先有一年360天,然后才調(diào)整為一年365天,這是一種頗為合理的推測。
所以,褪去包裹的神話外衣,所謂女媧補天,其實就是古人修正歷法的歷史事實?;蛟S是因為文字系統(tǒng)還沒有成型,一靠口耳相傳,二靠畫圖記事,在代代相傳中逐漸走向神話,就演變成了煉五色石補天的瑰麗想象。
《大荒西經(jīng)》: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種種跡象表明,這是女媧神話見諸于文字記錄的起源。
研究的辦法就是字符串匹配,搜索《大荒西經(jīng)》中所有包含“有人”以及“名曰”或者“號曰”的所有句子,我們得到十個名字,這就是有神十人:
有人名曰石夷,來風(fēng)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長短。
有人方耕,名曰叔均。
有榣山。其上有人,號曰太子長琴。
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尸。
有人反臂,名曰天虞。
有金門之山,有人名曰黃姖之尸。
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
有人無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
有人名曰吳回,奇左,是無右臂。
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后開。
十個人都大有來頭,本文暫不一一介紹,只提一個問題:
為什么女媧之腸,是十個神人,而不是九個或者十一個?
事實上,這個問題接近于以下其他問題,答案未必相同,但是有助于思考:
為什么天干之?dāng)?shù)為十?
為什么生活中多用十進制?
為什么古代有十日神話?
十日神話
中國上古神話里,十日并出頻繁出現(xiàn),沒有九日,也沒有十一日。
神話的背后,小概率是因為太陽真的很多,大概率是因為某張歷法古圖上畫了很多太陽。
《淮南子·本經(jīng)訓(xùn)》:逮至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fēng)、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fēng)于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楚辭章句》:堯時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堯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
《大荒南經(jīng)》: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畫這么多太陽,好玩嗎?
何新在《中國文明的密碼》認為,殷商崇尚“十”數(shù)的概念,上古可能存在十月紀年法,每月三十六日 。
如此,十日神話的根源,極有可能來自遙遠的十月紀年法。十日并出,其本質(zhì)是古人把一年劃分為十個單位,在圖上的十個位置畫上太陽,以標(biāo)明不同時間日出日落之方位。
據(jù)百度:彝族十月太陽歷是以12屬相回歸紀日,3個屬相周期為一個月的日歷,1年有10個月,360日,另加5日“過年日”,全年為365天。
365=10 乘12 乘 3 加 5:
365代表年,10代表天干,12代表地支,3代表3旬,5代表過年。
十月歷法的本質(zhì)是太陽歷,完全不考慮月亮的存在,是一種簡單原始的歷法。
而十二月歷法的本質(zhì),是陰陽合歷,把月亮的周期30天考慮進來,又為了保證月和年的倍數(shù)關(guān)系,設(shè)計了每十九年須置七閏的復(fù)雜規(guī)則:
365 乘19 = 354乘 19 + 30 乘6 + 29 乘 1
365代表年,30和29代表月,354代表12個月,19和6+1代表閏月規(guī)則;
甲骨歲字之五個分割單元,所表達的或許正是十月歷法,而大荒東經(jīng)的七座定位山,代表十二月歷法。四方之極 《天下之中-極篇-天壇》
<甲骨 歲>
《夏小正》
十月歷法比較原始和古老,淵博如孔子也想搞明白是怎么回事,線索是《夏小正》。
《論語 八佾》: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夏禮不是周人的繁文冗節(jié),夏禮首先應(yīng)該是歷法和節(jié)氣。
《史記 夏本紀》:孔子正夏時,學(xué)者多傳夏小正云。
現(xiàn)存《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有十二個月,但前十個月以物候表現(xiàn)季節(jié)變化,非常符合現(xiàn)實;而后兩個月明顯屬于后人不明所以,錯誤增補。
《夏小正》的文本,似乎佐證了上古十月歷法。
導(dǎo)致太康失國的后羿,同時也是射日的英雄,后羿代了夏政之后,可能就順便改了夏歷。
女媧之腸
不同來源的十日并出神話,彝族十月太陽歷,《夏小正》,都在提示我們上古十月歷法的存在。
女媧之腸對應(yīng)的有神十人,會不會正是指十月太陽歷?每個月都有一個神人作為其標(biāo)志?
一月石夷
二月叔均
三月太子長琴
四月女丑之尸
五月天虞
六月黃姖之尸
七月西王母
八月夏耕之尸
九月吳回
十月夏后開
我們以西方偽史的月名來對比:
英文七月叫July,西歷說這是凱撒的名字,Julius Caesar。
英文八月叫August,西歷說這是凱撒侄子屋大維的名字,Gaius Octavius Augustus。
又據(jù)說凱撒征服了埃及,在一個壓力山大的地方得到某先進歷法,于是把羅馬帝國的歷法從十個月改成了十二個月,叔侄的故事非常勵志,感人至深。
說凱撒就表達一個意思,月份是可以跟神人的名字一一對應(yīng)的,西教徒眼里,這是偉大的西方主子傳統(tǒng),磚家眼里,這是怪力亂神的《山海經(jīng)》的傳統(tǒng)糟粕。
在《大荒西經(jīng)》中,先出場的是禹和共工,他們打架的事見于《禹篇 江水》,然后就是女媧之腸,緊接著是自北而南分布的十個神人。
有神十人是說十月古歷,那么為什么要扯上腸子呢?
大膽假設(shè),古圖上女媧和十個神人之間有彎彎曲曲的連接線,那么讀者看到的效果正是女媧之腸。
<大荒四經(jīng)人物譜-女媧之腸>
夏耕之尸
要講清楚這十位大神,還必須要明確一下某某之尸這個概念。
尸,不是恐怖的尸體,而是神人的照片和牌位。
據(jù)百度:“尸”的甲骨文是一個屈膝或側(cè)臥的人形,是死后享祭之人的象形。對于死去已久的先祖,則由生人化妝后充任尸主接受祭祀,亦稱為“尸”。后來,祭祀中的受祭之尸逐漸被陳列木刻牌位、畫像所替代,并沿用至今,“尸”亦因此引申為神主、神像。
女丑之尸,夏耕之尸,都不是尸體,而是神像。
天下之中是王屋,屋字從尸從至,王屋之巔雖然不適合居住,但是適合掛著圣王的畫像。
《易經(jīng) 師》:長子帥師,弟子輿尸。
武王姬發(fā)領(lǐng)著諸侯聯(lián)軍在前,周公等人抬著文王的畫像在后,浩浩蕩蕩前往朝歌。
《禮記》:曾子問曰:“祭必有尸乎?若厭祭亦可乎?”孔子曰:“祭成喪者必有尸,尸必以孫。孫幼,則使人抱之。無孫,則取于同姓可也。
祭祀時當(dāng)然需要有個所祭之人的形象,長子長孫是非常合適的選擇;孔子所言是行為藝術(shù),是子孫在祭祀場所扮演其先人。
《莊子·逍遙游》:堯舜讓天下于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于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
堯舜的意思是,以后把天下交給許由,堅決不再掛自己的照片。
結(jié)論
上古十月太陽歷,是《大荒西經(jīng)》試圖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之一;
十月古歷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是有神十人;
女媧和十位神人的連接線,在述圖為文者之筆下,成為彎彎曲曲的女媧之腸;
女媧造人神話,是說女媧造了十個神人,這是說天文歷法,而不是說人類繁衍。
上帝第七天造人,西方屬于沒抄明白。七與天文歷法有關(guān),與北斗七星有關(guān)。
太平御覽·時序部·卷十五
宴群臣,問曰:"何故名人日?"魏收對以董勛正月一日為雞,七日為人。(按一說云:天地初開,以一日作雞,七日作人也。)
《荊楚歲時記》曰:正月七日為人日。(董勛《問禮俗》曰: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在傳統(tǒng)的節(jié)俗中,“7”所扮演的,就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角色。古人過春節(jié),俗稱“過大年”,從正月初一到初七,都賦予了不同的節(jié)日含義。據(jù)晉董勛的《問禮俗》,從新年的第1天到第7天,分別是雞日、狗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人日。
將新年首月的第7天設(shè)為“人日”,最晚在魏晉時代已很盛行。晉代李充《登安仁峰銘》便稱,“正月七日,厥日為人;策我良駟,陟彼安仁。”
西方近代才發(fā)現(xiàn)人體生物鐘,而我國二千五百年前的《黃帝內(nèi)經(jīng)》里就已經(jīng)詳細地描述了人體生理、病理的晝夜節(jié)律、七日節(jié)律、四季節(jié)律、年節(jié)律、六十年節(jié)律、三百六十年節(jié)律。
就以七日節(jié)律來說,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就寫道,如果外感風(fēng)寒,即使不治療,只要不發(fā)生合并癥或并發(fā)癥,一般7天就可以自行痊愈,如果7天不好,病程就會延至7的倍數(shù),14天或21天,這種規(guī)律被稱為七日節(jié)律。
動物和人的懷孕周期都是7的倍數(shù)。
雞孵蛋:7乘3=21天
貓懷孕:7乘9=63天
兔子懷孕:7乘4=28天
老虎懷孕:7乘15=105天
人類懷孕:7乘40=280天
7日節(jié)律如何形成?它是受太陽和月亮的共同作用形成的,陰歷(中國傳統(tǒng)日歷)一個月有28天,一個月存在四次潮汐,28除以4就是7天,因為人類祖先來自海洋,人體大部分是由水組成,所以人體7日節(jié)律,也可以看成是潮汐律,這就是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