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小白哲學(xué)

2023-07-16 02:02 作者:源頭尋水  | 我要投稿

學(xué)習(xí)哲學(xué)首先要搞清“什么是哲學(xué)”,通過學(xué)習(xí)發(fā)現(xiàn),哲學(xué)就是一種關(guān)于世界觀(思想)的學(xué)說。不同的思想總是要相互碰撞,前人的思想總是要被后人所揚棄。因此我們可以從歷史的源頭開始了解不同哲學(xué)家的思想,用現(xiàn)代的思維去分析判斷,借此感悟人類文明的進程。 文明的發(fā)源地可以不同,文明的初始進程相差無幾,都是經(jīng)歷了采摘、狩獵、農(nóng)耕、分工以及部落融合(戰(zhàn)爭)的過程。在部落融合的過程中,東西方文明初現(xiàn)差異的端倪,這個差異就體現(xiàn)在對人的地位的劃分上。 作為西方文明源頭的古希臘,各城邦的人通常分為公民、邊民(僑民)和奴隸三個階層。索倫又把雅典公民依財產(chǎn)分成了四個等級,財富的多少決定了社會地位的高低。雖然奴隸是社會財富的主要創(chuàng)造者,卻不是財富的擁有者,“奴隸只是會說話的工具”(亞里士多德語),所以奴隸的社會地位是零下。雅典公民通常只做有創(chuàng)造力的工作,重復(fù)性較高的機械勞動都由奴隸去完成。什么樣的工作是最有創(chuàng)造力、最具智慧性的呢?那就是“尋找萬物本源”的工作。這樣,“愛智慧”(哲學(xué))作為一門學(xué)問在古希臘發(fā)展起來。正如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所述:“哲學(xué)起源于閑暇和詫異。” 在東方,周武王滅商之后分封商紂王之子武庚于殷,后來爆發(fā)了武庚之亂(三監(jiān)之亂),周公旦又讓紂王庶兄微子繼續(xù)繼承殷祀,并沒有把商民通通納為奴隸。而奴隸的主要來源就是戰(zhàn)爭的俘虜,因此說在周朝,奴隸很難作為一個創(chuàng)造財富的階層而存在。有思想的人往往是通過改革各自諸侯國的管理方式(變法)來增加國家和社會的財富。所以東方哲學(xué)多以“實用”為主要目的,而西方哲學(xué)則是以“思辯”為主要特點。 前蘇格拉底時期的古希臘哲學(xué)家們針對“萬物的本源”作了各種各樣的猜想,為后人的批判提供了豐富的土壤。同時期,東方鄭國的子產(chǎn)(?—前522年)卻提出不一樣的看法,子產(chǎn)曰:“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子產(chǎn)執(zhí)政鄭國期間:為田洫、作丘賦、鑄刑書。應(yīng)該已無閑暇。 作為周朝圖書館館長的老子(約前571年--約前471年)既有閑暇又有詫異,故老子對萬物本源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無名天地之始”。(小白:在無可名狀下天地有了一個微弱的開始。)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即規(guī)律)和“徳”(即按規(guī)律行事)。呼吁人們能夠尊重規(guī)律并按規(guī)律辦事。規(guī)律是什么?老子只是籠統(tǒng)說了句“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辈⒅赋鲆?guī)律處于不斷變化之中,正所謂“道可道,非恒道?!碑斎?,社會歷史的發(fā)展還需要更多的實踐來慢慢的摸索規(guī)律。套用老子的一句話就是“以身觀身,……以天下觀天下,以此知天下之然哉?!? 蘇格拉底(約前470年--約前399年)的偉大(悲劇)之處在于他對“認識你自己”這句名言至死不渝的追求。他自知自己還很無知,但神諭卻說他是雅典最聰明的人,他通過論證發(fā)現(xiàn)基本正確。因為許多雅典人都沒達到“自知其無知”的境界。不知道蘇格拉底為什么不找伯里克利、希波克拉底或者是修昔底德等人辯論。總之出于對神諭的絕對信任,蘇格拉底像一個牛氓(自譽)一樣向各式各樣的人討教(詰問),以便獲取諸如什么是正義、勇敢、善行等知識。完美展現(xiàn)了實踐、理論、再實踐的行為過程。 同樣作為教育家,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有相對固定的學(xué)生,學(xué)生習(xí)慣記筆記,整理之后一部《論語》赫然而出,影響至今??鬃铀枷氲暮诵氖恰叭省?,語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保ㄐ“祝簣蛩炊茧y以做到的仁。)又曰:“克己復(fù)禮為仁?!本唧w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保ㄐ“祝壕涌梢宰龅降娜?。)又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ㄐ“祝悍胖暮=钥尚械娜?,是最為自然的自然法則。) 儒家以修身、治國(求官)為己任,當然要維護社會等級制度并以禮樂規(guī)范之。墨家身為平民階層當然主張“官無常貴,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即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應(yīng)當以賢能而不是以血緣為標準。其倡導(dǎo)的“兼愛”也并非孟子所言的“無父”,而是具有“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含義。其目的是實現(xiàn)“非攻”的社會狀態(tài)。 墨家倡導(dǎo)的“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迸c儒家無大異,孟子亦說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蹦页珜?dǎo)的“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币彩菑牧硪粋€角度闡釋了儒家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边@也是儒墨的相通之處。 另外墨家對認識論也有研究。他們將知識按其來源分為三類:聞知、說知和親知,聞知是由傳授得來的知識;說知是由推理得來的知識;親知是由親身觀察得來的知識。(‘’知:傳受之,聞也。方不彰,說也。身觀焉,親也。‘’摘自《經(jīng)上說》) “我是誰”,這是柏拉圖(約前427年—約前347年)人生三問的第一問。最基本的回答是“我是一個人”。雖然哲學(xué)家也是人,但是研究人也是哲學(xué)家的工作之一。 孟子(約前372年—約前289年)認為“人皆有惻隱之心(仁)、羞惡之心(義)、辭讓之心(禮)和是非之心(智)?!奔疵總€人都具有仁、義、禮、智的潛質(zhì),故“人之性善也”。當然,善的潛質(zhì)并不一定能表現(xiàn)為善的品行,對此孟子論道:耳目之觀(欲望)是小體“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毙闹^(仁義禮智)是大體“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边M而論述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小白:靠主觀的自覺性成為堯舜。) 荀子(約前313年-約前238年)認為“人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惫省叭酥詯骸?。同樣,惡端并不都能表現(xiàn)為惡的品行,什么原因?荀子又曰:“今之人化師法,積文學(xué),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睢,而違禮義者為小人?!保ㄐ“祝嚎康氖菐煼ㄖY義之道成為禹。) 其實性善性惡都是“磚”,孟子拋出性本善是為了引出他的施仁政的治國理念。荀子拋出性本惡是為了引出他的禮法并施的治國方略。落腳點都是國家治理。 回觀柏拉圖,他的“靈魂三分說”闡述了人是受理性、意氣、和欲望三部分控制的??梢赃@樣理解:理性就相當于人性中的善,欲望就相當于人性中的惡,柏拉圖的觀點可以歸納為人性即善又惡。 當然,柏拉圖并不是專注人性的善惡,面對變化不定的感覺世界,他更專注永恒不變的理念世界。理念類似于事物的名,荀子對此也有研究。荀子曰:“散名之加于萬物者,則從諸夏之成俗曲期;遠方異俗之鄉(xiāng),則因之而為通?!痹谲髯涌磥恚f物的名就是一種習(xí)俗與約定,以便于溝通。柏拉圖卻賦予理念更多的功能,他認為一切自然之物與人造之物都是對其理念的分有和摹仿,是其理念的摹本。(小白:荀子的觀點更易被世人所理解。)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眮喞锸慷嗟乱膊徽J可他老師的“萬物以自己的理念為存在依據(jù)”的觀點,為此他創(chuàng)設(shè)出“四因說”來闡示物質(zhì)的成因,并逆推出萬物起源于“第一動因”。直至今日,“第一動因”仍是矗立于科學(xué)前沿的術(shù)語。亞里士多德依靠自己強大的觀察力、想象力、歸納力和方便力廣泛地創(chuàng)造和分類知識,甚至把如何獲取知識也當作一種知識去研究(認識論),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大師。 面對各個諸侯國和不同的城邦國家(東方與西方),孟子和荀子希望自己的治國方略能夠被帝王所采納。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則在分析不同城邦制度的優(yōu)劣。柏拉圖甚至創(chuàng)設(shè)了一個虛擬的城邦模型(理想國)。彼此不同的研究方向是源于各自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他們都是“入世者”(與世俗社會融為一體)。 社會的發(fā)展總是伴隨著戰(zhàn)亂和動蕩。動蕩時期的哲學(xué)家們通常去研究個人如何實現(xiàn)寧靜與快樂。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如此,伊壁鳩魯(前341-前270年)亦如此。莊子強調(diào)“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弊非蟮氖且环N與自然和諧的寧靜,“至樂不樂”就是莊子快樂觀。伊壁鳩魯宣揚身死魂滅,無需恐懼。災(zāi)害與神無關(guān),無須憂慮??鞓肪褪巧眢w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追求的是一種內(nèi)心的寧靜。他們都遠離政治,享受一種“出世”(不理世事)的生活。 伊壁鳩魯對神敬而遠之,盧克來修卻直接把神掃地出門,這也是一種揚棄。在沒有神的世界里,人類應(yīng)如何安排自己的日常,盧克來修沒有思考,或許已無暇思考(英年早逝)。 與伊壁鳩魯學(xué)派同時期的斯多葛學(xué)派也追求一種安寧,他們是在入世生活中修煉不動心。強調(diào)個體在社會中的美德就是“順應(yīng)自然(小白:不自以為是),服從命運(小白:不怨天尤人),”以及“克制欲望(小白:不驕奢淫逸),過理性的生活?!?(小白:與其被動的接受痛苦不如盡可能的去避免痛苦)。當然,追求一種境界與達到這種境界,之間還有一段距離。馬可奧勒留便是一例,作為“哲學(xué)王”的他,集智慧與權(quán)力于一體。 不僅沒有發(fā)揚斯多葛學(xué)派的學(xué)說,反而為羅馬帝國的衰敗埋下了伏筆。 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征戰(zhàn),東方各個諸侯國逐漸被秦國統(tǒng)一,由秦到漢進入到天下一體的集權(quán)制社會時期。儒家的后繼者們繼續(xù)其“學(xué)而優(yōu)則仕”的入世觀。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以儒家學(xué)說為基礎(chǔ),吸收道、法、陰陽等各家思想,建立起新儒學(xué)思想體系(經(jīng)學(xué))。其中的“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國則受命于君?!钡染龣?quán)神授的思想為集權(quán)制度打下了理論上的基礎(chǔ),當然很合漢武帝劉徹的心意,雖然也有“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zāi)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钡忍烊烁袘?yīng)的思想來制約皇權(quán),但收效甚微。漢武帝直接“廢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儒學(xué)經(jīng)典(思想)由此得到了傳承和發(fā)展。 孔子、孟子的經(jīng)歷都比較坎坷(思想得不到王侯的認可),荀子思想加入法家元素以適應(yīng)混亂的戰(zhàn)國時期,其弟子韓非子、李斯直接棄儒入法。李斯用法家思想助秦統(tǒng)一六國卻只歷經(jīng)二代便戛然而止。直到董仲舒的出現(xiàn),才使新儒學(xué)成為漢代官學(xué)。對比孔孟和董子可以看出,一種哲學(xué)思想只有與社會的發(fā)展需求相融合,才能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想。董仲舒對儒學(xué)的貢獻即在于此。 同樣的征戰(zhàn),地中海沿岸的五雄(迦太基、托勒密、塞琉古、馬其頓、羅馬)逐漸歸一于羅馬帝國。羅馬帝國時期最大的事件莫過于基督教的興起。古希臘、古羅馬均有諸多的神被不同的人祭拜,多一個耶穌也沒有太大的區(qū)別,況且基督教初期傳播的也是正能量(愛人如己)。古代中國缺乏造神的賢(閑)人,人們通常都祭拜自己的祖先。基督教從被打壓(戴克里先)到被承認(君士坦?。┲敝炼閲蹋ǖ見W多西)都是權(quán)力斗爭的需要。 作為教父哲學(xué)的翹楚,奧古斯?。?54年- 430年)設(shè)計的“創(chuàng)世說”、“原罪”以及“救贖”等理論,使基督教教義更加理論化,這樣便可以讓更多的人相信教義并信仰基督教。 混亂的后西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教皇也順其自然地參與到世俗政治中,在各日耳曼蠻族國王的眼中,基督教就是先進文化的代表,歸依于羅馬天主教既是文化的需要也是政治的需要。最終天主教皇不但有了自己的根據(jù)地(教皇國),還贏得了為世俗政權(quán)加冕的任務(wù)。這樣以來東西方就產(chǎn)生了很大的區(qū)別:東方的皇帝貴為天子,直接承接上天的旨意行事,屬于一元化皇帝制國家;而西方的君主只是上帝眾多子民中的一員,需要通過教皇領(lǐng)取上帝的旨意,屬于教權(quán)與王權(quán)二元化權(quán)利體系。 這個時期的西方哲學(xué)家通常把研究上帝作為首要任務(wù),被稱為經(jīng)院哲學(xué)家。其核心理念是只要能證明出上帝的存在,其它一切都好解釋。比如奴隸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上帝造人時就有上等人與下等人的區(qū)分。這與陳勝所呼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天壤之別。 論證上帝存在最著名的當屬阿奎納(約1225年-1274年),他所著的《神學(xué)大全》用五種方法來證明上帝的存在。這部把亞里士多德主義與基督教神學(xué)融為一體的神學(xué)巨著的問世,使基督教教理更加體系化。教皇們?nèi)绔@至寶,逐漸把它上升到與《圣經(jīng)》同等的地位。亞里士多德的待遇也因此逆轉(zhuǎn)(由被教會打壓到被宣揚)。 回頭看東方,兩漢之后,東方哲學(xué)經(jīng)歷了“魏晉玄學(xué)”、“隋唐佛學(xué)”、“宋明理學(xué)”三個時期。 “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晉書·阮籍傳)。在這亂世之際,研究玄學(xué)(《周易》《老子》《莊子》)也是一種保全與寄托??鬃釉f過“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何為有道無道?曹氏可以取漢朝而代之,司馬氏也可取曹魏而代之。由“清議”改為“清談”也是魏晉名士們的一種無奈,身在廟堂心在山林者有,更多的是身在山林間心在廟堂上?!百F無論”和“崇有論”都是對個人行為的一種解釋。如果司馬昭能三顧竹林,又怎知嵇康不出山呢?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狈鸾淘谥袊呐d衰歷程告訴人們:帝王的作用是至關(guān)重要的,帝王的目的只是為了更好的統(tǒng)治,別無其它。雖然佛教教義有很多人生真諦,但是它的出世觀卻很難在儒家弟子心中產(chǎn)生共鳴,因為他們都是入世者(以修身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佛教與基督教都專注來世,但方式卻不盡相同。佛教云:只要潛心修行,就能免受輪回之苦頓悟成佛?;浇淘疲褐灰牻袒剩ɑ街恚┑闹家?,就能免受地獄之罪,死后升入天堂。 當西方正在經(jīng)歷中世紀煎熬的時候,東方的皇帝換了一波又一波。帝位是怎么來的,怎樣才能傳長久,宋太祖趙匡胤最清楚。為防止天下改姓,他設(shè)計了一套紛繁復(fù)雜的制度,其核心就是重文輕武、分權(quán)而治。由此“一將成名萬骨枯”的歷史不必重演,“一舉成名”便可“天下之”。其結(jié)果就是被遼金依次蹂躪,最后倒在了蒙古的彎刀之下。當然,倒在蒙古彎刀之下的也不只大宋一家。 在科舉制度下,一些困窮苦學(xué)之士得以參與與皇帝共治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就是他們的座右銘。只是那種“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的蜜月期通常較短,更多的是在廟堂與江湖之間的穿梭。這其中也出現(xiàn)了文天祥、陸秀夫等歷史名人,他們無法參透歷史的進程,他們只是做了他們認為正確的事情,“人生自古誰不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就是氣節(jié)。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 繼孟子后張載(1020年—1077年)又扛起儒學(xué)復(fù)興之大旗。 張載哲學(xué)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哲學(xué)的簡單對照: 張載:太虛無形,氣之本體。 馬哲:世界本源是物質(zhì)的。 張載:物無孤立之理。 馬哲:物質(zhì)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的。 張載:天地之氣,雖聚散攻取百途;然其為理也,順而不妄。 馬哲:物質(zhì)的運動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 張載: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動態(tài)平衡)。 馬哲:矛盾雙方相互依賴共處一個統(tǒng)一體中。 張載: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見聞。 馬哲: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認識的第一次飛躍。 張載:大其心(志向)則能體天下之物。 馬哲: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 張載:化(漸變)而裁之謂之變(顯變)。 (引用《易經(jīng)》) 馬哲:量變達到一定界限時,就轉(zhuǎn)化為質(zhì)變。 張載: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小白:理想社會) 馬哲: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小白:同上) 對照佛教追求的“不生”(成佛去也)和道教追求的“不死”(成仙在也),張載用“盡性,然后知生無所得,則死無所喪?!眮碚撊说纳馈!按嫖犴樖?,沒吾寧也?!边@就是張載心中的儒家世界。 朱熹(1130年---1200年)是兩宋哲學(xué)的集大成者,所謂集大成就是中和各家思想為己所用。朱熹尊承周敦頤“無極而太極”的學(xué)說,并加入“太極即理”的論述,把濂學(xué)與洛學(xué)融于一體。在理與氣的關(guān)系上,朱熹言道:“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迸c洛學(xué)保持一致。但是朱熹淡化了理氣孰先孰后的問題,強調(diào)“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睆娀死砼c氣的不離不雜。 “格物致知”是由《禮記·大學(xué)》引申出的一句成語。如何格物致知,兩宋儒者多有論述,卻不曾注意到早已被畢昇拔了頭籌。畢昇發(fā)明的活字印刷術(shù),是格物致知的里程碑式的成果,對中國以及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記載畢昇所創(chuàng)活字印刷術(shù)的沈括也是格物致知的踐行者,其所著的《夢溪筆談》被譽為“中國科學(xué)史上的里程碑”。(小白:實干興邦,古今皆宜。) 朱熹“格物致知”的方向是“四書五經(jīng)”,其總結(jié)出“圣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欲?!钡膫惱碇怼V祆涞?“明天理,滅人欲。”與斯多葛學(xué)派的“克制欲望,過理性的生活”含義相差無幾,只是朱熹把人欲的門檻設(shè)得較低(華服與美味均為人欲),明顯脫離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另外,朱熹為推廣“三綱五?!钡纳鐣惱矶O(shè)計的“繁文縟節(jié)”(詳見朱熹《小學(xué).明倫篇》)糟粕多于精華。與其同時期的陸九淵(1139年–1193年)則主張“收拾精神(守住仁義禮智的本心),自作主宰(以本心作為判斷和實踐的準則)。”當然,達到這個境界也是相當困難的,孔子七十歲才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 朱熹的“讀書窮理”與陸九淵的“正心窮理”是人生不同階段的的表現(xiàn)形式。啟蒙階段需讀書明事理,大人階段需先立其志,為讀書指明方向?!罢湫摹敝笕孕枰R充實自己??鬃右嗾f“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笨傊瑫且欢ㄒx的。 “五?!笔侵浮叭省⒘x、禮、智、信”的儒家之道,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后稱“五?!薄? “三綱”是指“君臣、父子、夫婦”的倫理關(guān)系。從春秋到兩宋,內(nèi)容也多有變化。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薄洞髮W(xué)》:“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 孟子:“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韓非子:“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倍偈妫骸白邮苊诟福际苊诰?,妻受命于夫。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卑喙蹋骸叭V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朱熹:“三綱”即天理。 “三綱”之道,由雙向規(guī)范演化成單向約束,僵化的趨勢越發(fā)明顯。這也是專制統(tǒng)治之必然。“五?!敝?,則是道德社會的頂配,用康德的話來說就是只能信仰而無法到達。 程朱所言的“理”是萬物之理。故曰:“一草一木皆有其理。”陸王所言之“理”是倫理之理。故曰:“心即理也?!? 王陽明(1472年-1529年)心學(xué)的精髓是“四句教”,即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睂?yīng)個人的成長,可以解讀為:無善無惡嬰兒期,有善有惡是幼兒,知善知惡在教育,為善去惡靠環(huán)境。正如黃宗羲(1610年—1695年)所言:“心無本體,工夫所至,即其本體”。 陽明先生秉承孟子的性善學(xué)說,認為“至善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 “格物”就是“格心”以致良知。最后達到“知行合一”。陽明心學(xué)思想中“知行合一”的意思是一個人的良知和他的品行是一致的。套用蘇格拉底一句話就是:知道“善”就會去做正當?shù)氖虑榈模瑳]去做是因為還不知道“善”。這就是“知行合一”。(小白:以果推因) 明朝的滅亡促使明末的思想家開始反思專制制度的弊端,其中的佼佼者當屬黃宗羲。黃宗羲認為:專制君主把天下當作自己的私產(chǎn),就會導(dǎo)致人人都有可能在窺覦這個私產(chǎn),戰(zhàn)亂在所難免。解決方案是首先立“天下之法”而不是“一人之法”。這樣,“其人是也(明君),則可以無不行之意;其人非也(庸君),亦不至深刻羅網(wǎng),反害天下。”其次是“置相”設(shè)“政事堂”,用“相權(quán)”牽制“君權(quán)”,再次是讓學(xué)校兼有議政功能(“公其非是于學(xué)?!?。)(小白:黃宗羲是最成功的社會預(yù)言家。)

小白哲學(xué)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花莲县| 浮梁县| 蒲城县| 比如县| 林西县| 安庆市| 海伦市| 周宁县| 滨海县| 远安县| 宁河县| 通渭县| 广河县| 堆龙德庆县| 平潭县| 建宁县| 农安县| 寻乌县| 定结县| 桂平市| 木兰县| 安多县| 全椒县| 双牌县| 乳源| 彝良县| 平塘县| 阜新市| 托克托县| 蓝田县| 枣庄市| 剑阁县| 临汾市| 周至县| 土默特右旗| 高阳县| 贞丰县| 和硕县| 万荣县| 修文县| 故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