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北周隋唐佛道造像
芮城北周隋唐佛道造像
《文物世界》 2005年06期
張俊良
芮城縣位于山西省西南端,地處秦、晉、豫三省交界。近年來,芮城縣博物館收藏了一批出土的北周、隋唐佛道造像碑刻,這批造像碑大多有明確的紀年,品相之完美,技藝之精湛,令人嘆為觀止。本文擬將其中部分造像碑介紹如下,并談一點自己粗淺的認識。
一、道教造像碑
1.北周青石造像座
北周天和六年(571年)制,青石質(zhì)。出土地點不詳。座為方形,邊長7.5厘米,座高5.2厘米,上中為凹圓形蓮座,座前為兩蹲獅,底座方立面刻字為“道民楊詠女,天和六年歲次辛卯九月丙午朔十七日壬戌……”(圖一)。
2.李洪欽道教造像碑
隋開皇八年(588年)二月八日刻制,青石質(zhì)。芮城縣漢渡鄉(xiāng)侯豐村出土。該碑通高1.58米,身高1.24米,寬0.45米,厚0.17米,座高0.24米,圭首方座。仍承北朝舊制,上部四面雕鑿神龕,各高浮雕造像三尊,為老君像及左右侍童。圭首減地淺浮雕帷幕、流蘇等花飾,二飛天跳躍翻舞。中部正面減地淺浮雕供養(yǎng)人像18個,背面6個,兩側(cè)各10個。碑座正面刻人像12個,左側(cè)有線刻人物圖。
碑下部界方格刻銘文∶“失玄宗邦湛遼廓,其欲空無至道,沖融飄心于三界,苦空之式非圣容不悟常理,愛念舍生,慈悲普沾。今有都化主李洪欽合邑等,知善可崇,知德可舍,仰得圣旨,遠調(diào)名師,敬造老君石像一軀,今得成就,仰為口皇帝筆下及法界倉生,所生父母,因緣眷屬,俱時成道,開皇八年太歲戊申二月八日造?!?/p>
碑刻左側(cè)又刻有雌咸亨元年歲次庚午……”字樣及線刻化主跪像及侍人4像,服飾造型與隋代有明顯區(qū)別,形體趨于豐滿,刀法紋路不如隋代簡潔(圖二)。
3.儀鳳元年天尊造像
唐儀鳳元年(676年)刻制,白砂石質(zhì)。芮城縣漢渡鄉(xiāng)侯豐村出土。通高32厘米,底寬17.5厘米,厚6.3~7.5厘米,座高8厘米,舟形背光。天尊盤坐于束腰須彌座上,右手持扇,左手殘缺,蓄長須,著道服。兩側(cè)侍立二弟子。座正下面附刻發(fā)愿文,收鳳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子弟焦客果為亡父母,又為身患,顯德除恙,敬造天尊一塔,合家一心供養(yǎng)”(圖三)。
4.儀鳳三年元始天尊造像
唐儀鳳三年(678年)刻制,青石質(zhì)。芮城縣漢渡鄉(xiāng)侯豐村出土。通高32厘米,底寬18.3厘米,厚14.9厘米,舟形背光。天尊像束發(fā)高綰,圓形項光,右手持扇,左手憑幾,兩側(cè)侍立二弟子,像前拱手跪侍三弟子,前兩側(cè)二蹲獅。底座正面陰刻文∶“大唐儀鳳三年歲次戊寅十月十五日清信弟子焦蒲洛、安洛兄弟等為亡父母,敬造元始天尊石像一區(qū)(軀)。上為天皇天后,又及法界眾生,同出苦海,俱登正道”(圖四)。
5.杜君秀道教造像碑
唐景云二年(711年)刻制,青石質(zhì)。芮城縣學張鄉(xiāng)水峪水庫出土。該碑通高83厘米,底座寬38.5~40厘米,高20厘米,厚23.5厘米。碑身高63厘米,下寬32.5厘米,上寬31.5厘米,厚11.7厘米。碑首為碣形(半圓狀),額部刻兩飛天,相向飄飛翻舞,周匝刻牡丹紋飾。碑中上部主龕窟為火焰紋形,浮雕一天尊二弟子像,左右兩尊蹲獅。兩邊窟龕雕二力士。中部開三龕,中龕雕薰爐,左右兩龕各雕二供養(yǎng)人,相向做跪狀,手捧供品,發(fā)髻高聳,面相豐滿,神態(tài)虔誠。
碑下部刻銘文“夫蓬嶠瀛洲,金臺瓊室,蕭口口口之外,迥出六塵之表,粵有道士口秀,心悟脛蹄,情捐代綱,想白云之可托,高蹈林幽,玩丹霞之驅(qū)挹,從倚丘壑,虔構(gòu)精舍,敬勒尊容爾。其相好分星靈暉湛月,飛仙控鶴,羽客垂螭,碧落空哥,青溪實相,傳芳紀葉,刊石題金,希代傳奇,神功無量,上沾法界,下及蒼生,同出苦原,咸登正道。景云二年十月一日成。七村施主姓名列后。”
底座銘文∶施主姓名(略)后銘“上騎都尉行同山縣、安邑縣、射洪縣令關(guān)懷智男、知隱三洞道士郭知今、口明觀觀主張元景,口坐袁道貞,監(jiān)齋段敬元四十人等”(圖五)。
6.開元天尊造像
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制,青石質(zhì)。芮城縣漢渡鄉(xiāng)侯豐村出土。高34.7厘米,寬21.6厘米,厚11.3 厘米,圓首方形。天尊盤坐,右手持扇,左手憑幾,兩側(cè)侍立二弟子拱手持板,三像底座為荷蕾連枝。座面中部陰刻發(fā)愿文為∶“開元廿年八月六日焦嘉令奉為亡祖父及見(現(xiàn))存家口平安,削石勒銘,敬造天尊一鋪同?!?。底座正面左右開龕浮雕男女二供養(yǎng)人跪拜像(圖六)。
二、佛教造像碑
1.北周釋迦佛二菩薩造像
北周建德二年(573年)刻制,青石質(zhì)。芮城縣城關(guān)鎮(zhèn)三道斜村出土。通高20.5厘米,寬11.3厘米。火焰形背光,釋迦佛結(jié)踟趺端坐于工字形須彌座上,身披袈裟,雙手施無畏印,兩側(cè)侍立二脅侍,左右為護法蹲獅。座下陰刻造像記一周發(fā)愿文∶ 建德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佛弟子韓子溯敬造釋家(迦)像一區(qū)(軀),為七世父母,前生父母,張雙資、兄子暢息,貴遷侄女合嬰……兄虎人”(圖七)。
2.貞觀十四年釋迦造像
唐貞觀十四年(640年)刻制,青石質(zhì)。芮城縣城關(guān)鎮(zhèn)三道斜村出土。通高18.3厘米,寬10.6厘米。舟形背光,釋迦佛結(jié)珈趺端坐,雙手施無畏印,兩側(cè)侍立二脅侍,前左右各為護法蹲獅。座下陰刻造像記,文為四神寶心,男神長一心,像主韓伏可,三男武茜,妻張妹當意茜奴一心。貞觀十四年七月十四日有幺弟韓伏可三男武茜造口像一區(qū)。令得成就,及七世所生父母口存家口一時成佛?!弊嬗覀?cè)線刻供養(yǎng)人像(圖八)。
3.貞觀二十年釋迦造像
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刻制,青石質(zhì)。芮城縣城關(guān)鎮(zhèn)三道斜村出土,通高23.5厘米,寬11.5厘米,厚8.2厘米。舟形背光,釋迦佛盤坐于方形座上,雙手施無畏印,兩側(cè)侍立二脅侍,前左右各為護法蹲獅。背面座下四周界方格陰刻發(fā)愿文“貞觀廿年三月六日,男真藏為母造像一區(qū)(軀),顛亡母受福。”座正面陰刻供養(yǎng)人姓名,線刻像(圖九)。
4.景龍四年釋迦造像
唐景龍四年(710年)雕刻,青石質(zhì)。芮城縣風陵渡鎮(zhèn)東章村出土。通高94厘米,重152.5公斤。底座為寶裝蓮瓣裝飾八邊形束腰須彌座。釋迦牟尼結(jié)珈趺坐像,佛像面容豐滿圓潤,兩耳垂肩,高螺髻,身著袈裟,上胸偏袒,帔衣線條飄然流暢,衣紋皺褶疏密有度,腰彩花結(jié)綰系自然(圖一O)。底座銘文大唐景龍四年四月十五日弟子張敬節(jié)為七世先……帝及師僧父母,法界倉生同出苦門,俱登正覺,合家同心供養(yǎng)”(圖一五)。
5.長安三年釋迦造像
唐長安三年(703年)雕制,青石質(zhì)。芮城縣風陵渡鎮(zhèn)東章村出土。通高81厘米,座高33厘米,重89.5公斤。八邊形須彌座(圖一一)。底座銘文∶“大周長安三年歲次癸卯正月,癸亥朔二十三日乙酉,佛弟子張恩慶虔辟敬造釋迦牟尼像一鋪……”(圖一三)。其形制與景龍四年石佛略同。
6.天寶四年釋迦造像
唐天四年745年)雕制,青石質(zhì),亦為風陵渡鎮(zhèn)東章村出土。通高94厘米,重223.5公斤。八面形須彌座。舟形背光,圓形項光,在舟形背光和圓形項光同心平行線為界分為兩區(qū),分別刻以小釋迦牟尼坐像9尊,為淺浮雕手法。整體造型基本同上兩像(圖一二)。
7.北周白砂石仰覆蓮造像座
無切確紀年,白砂石質(zhì)。出土于風陵渡鎮(zhèn)。通高35.2厘米,仰覆蓮瓣高21.2厘米。下方上圓,方座高14厘米,邊長50厘米,蓮座上頸37厘米。座口為梯形棒口(26×20×17厘米),深10厘米,座前為兩蹲獅。方座四立面陰刻銘文∶邑子侯定國等,右相典緣杜阿,都維那杜柏仁,光明主杜子立,像主杜元敬,香火主杜方藺,長生齋主杜蘭國,右相邑主杜向和,佑相邑主,右相化主等姓名。盡管紀年文字不存,但從風格、形制手法判斷應為北周制作(圖一四)。
8.唐張仲景造像碑
出土于芮城縣古魏鎮(zhèn)坑頭村,青石質(zhì)。長59.5 厘米,寬55厘米,高21厘米的造像座正立面,減地淺浮雕有一頭梳雙髻的侍女斜撐傘蓋,傘蓋前有一頭戴凸形官帽,身著袍服,足蹬靴的立像。像左側(cè)鐫刻文字像主征東將軍、金紫光祿卿、都督張仲景”。并刻有釋迦佛像、七佛主、菩薩主、大都施主、開光明主、常住齋主、師子主、炎光主、供養(yǎng)主等姓名。
9.北周造像碑
該造像碑殘高67厘米(底部殘缺),寬42~43 厘米,厚21~22厘米。圓首長方體,上下略有收分。原在大禹渡修水利干渠時,充作石料,砸成兩截,后得有心人送來,不料兩截合為一體,碴口紋絲未損,經(jīng)精心粘接,方展陳于世人。
碑體四面開龕造像,正面首部淺浮雕帷幔、流蘇、小佛像、銅鐸等裝飾紋,上部鑿一火焰紋式大窟龕。龕內(nèi)正中為釋迦牟尼坐像,兩腿交叉下垂,跣足。雙手施無畏印,兩側(cè)為二脅侍菩薩,緊靠著主佛背光。前方左右各分立女侍童,龕內(nèi)雕像主次分明,有景深感。碑中部為并列式三龕,龕內(nèi)各雕佛一尊端坐于束腰須彌座上,三龕之間有線刻比丘尼像。一為浥師比丘尼惠遠”,一側(cè)是“比丘尼口智”。
三龕之下又為一大窟龕,龕形制仍為火焰式龕。中央為一坐佛,底座方形,背光上方邊緣雕三小佛像,兩側(cè)為脅侍菩薩,前方左右有立式跣足侍童各4 尊。該碑為青石質(zhì),故人物形體完好無損。
碑的另一面,上部三窟龕為并列式坐像,下面緊接又為四小龕并列式坐像,上下呈寶塔狀。碑中部又為一大窟龕,龕中為二束腰方形座。方形束腰浮雕裸體孩童5人,左側(cè)為一童作跽跪狀,肩上承一童直立,頭承頂座沿。中間一童站立,手捧獻物作仰視狀,右側(cè)為一童跪爬,兩臂伸展托地,背上又站一童,頭部承頂方座,作力士狀,龕兩側(cè)為二脅侍(圖一六)。
碑體兩側(cè)面為豎式二龕,上龕為束腰須彌座佛像,下龕為觀世音單身立像,跣足,頭戴寶冠,頸系瓔珞,肩披帔帛,裙帶飄逸,左手持凈瓶,右手舉楊枝。碑底部斷殘?zhí)幱芯€刻化主像,銘文不存,有“當陽釋迦”等字樣,
自北魏以降,佛道二教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融合。尤其是受北魏平城和新都洛陽二京佛教造像盛行的影響,造像之風此起彼伏,無疑波及此地。隋唐兩朝,佛道并崇,也給這批造像的形成提供了適宜的政治氣候。但從坑頭出土的張仲景造像和刻制的半成品石碑來看,顯然是遇到突發(fā)事件而埋入地下的。據(jù) 們唐書》記載,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下令滅佛,毀壞佛像,勒令僧尼還俗,沒收寺院財物,由此可證這次滅佛行動波及深遠,佛道二教均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從這幾件造像保存完好無損看,很有可能也是在會昌法難時掩埋入土的。
這批石雕造像的雕刻技法既沿襲了漢代我國以平面線刻為主的傳統(tǒng)特點,又吸收了外來藝術(shù)風格和表現(xiàn)手法,造像中浮雕與圓雕成為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相互交融,促使這一時期的區(qū)域雕刻藝術(shù)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銘文中的書體,北周、隋代結(jié)體以拙藏巧,明顯帶有魏碑遺痕,點畫之間頗似“二爨”。畫的起落和轉(zhuǎn)折鋒芒畢露,樸拙中體現(xiàn)出強烈的“刀味”,毫無矯揉造作之感。唐造像銘文書體筆力堅挺,纖瘦而不干枯,雖出于工匠之手,仍可見功力之深厚。
這批造像時代風格明顯,又有準確的紀年時間,為今后的造像斷代提供了準確的實物依據(jù)。
(作者系山西省芮城縣博物館館長)欄目主持/趙曙光
溫馨說明:本平臺目的在于集中傳遞全國各縣考古成果,不作為任何商業(yè)目的,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chuàng)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權(quán)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圖文編輯校對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錯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我們將及時糾正修改。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