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的泰安,已經“消失”了!
你在泰安多久了?
你見過八九十年代的泰安嗎?
多年前的泰安其實不算很大
但卻有很多值得回味的東西
在高樓大廈崛起的時候
泰安正變得熟悉又陌生
有些東西卻永遠的消失了…
消失的地點
沿街大排檔
九十年代,財源街還是四海商城那會兒,從通天街一直到火車站這一路,人們在車輛稀疏的路面上拉上燈,一到晚上都是大排檔和地攤,人山人海好熱鬧。
百貨大樓
曾經輝煌一時的百貨大樓,爸媽年輕時購物首選地,如今已不知去向。
四海商城
當年的四海商城是泰安人最常去的小商品市場,鱗次櫛比的商家,摩肩接踵的人群如今已經消失,期待中南城繁華再臨,讓財源街煥發(fā)新生。
老林校
老林校是泰安最早的高等學院之一了,不斷的演變到后來并入山東農業(yè)大學,如今,承載當年林校的農大東校區(qū)也已經拆遷了,只剩下林校操場依舊在岱宗大街的北面,成了附近居民散步晨練的地方。
金山兒童樂園
八零后的童年大多始于金山的兒童樂園,那里有各種游樂項目,還有一架飛機,至今飛機仍然陳列在那里,表面斑駁的油漆上滿是年少的時候刻下的一個個名字,你還記得嗎?
火車站雷鋒像
火車站的雷鋒像相信很多人都還記得,正式拆除是在2009年泰山火車站改造的時候,多年以來,雷鋒像已經成了泰安的一個標志,如今,走入歷史的它仍然是我們當年的回憶。
大眾電影院
大眾電影院(紅衛(wèi)電影院)是泰城第一家電影院,位于財源街西段路北大車檔街,它見證了泰城電影和放映發(fā)展的歷史。前身為1939年創(chuàng)辦的大眾戲院。1955年改為泰安劇院,1970年元月“泰安劇院”改名為“紅衛(wèi)電影院”,1990年元旦,更名為大眾影劇院,恢復演出。如今早已隨著財源街的改造拆遷拆除。
消失的味道
灶頭飯
小時候每到做飯時,聽著劈柴聲、炒菜聲,是咱泰安小孩最幸福的時刻。最喜歡給媽媽打下手,坐在灶門前給母親添柴燒火,然后時不時吞著口水,伺機還偷上幾嘴。
爆米花
“砰”的一聲,小朋友們都會朝著聲響傳來的方向跑去。因為大家都聞見了那新鮮的米香,這肯定是爆米花師傅來了。師傅會挑著擔子,一頭放著葫蘆狀的“炮彈”,另一頭則是火爐與風箱。他可是小時候我最愛的職業(yè)?。∪缃褚呀浐茈y看到了……
熱豆腐
“熱豆腐~來了豆腐啦~”走街串巷買豆腐的人們大多騎個自行車或者三輪車,后面放著一排剛出爐的熱豆腐,敲著梆子沿街叫賣,若是想買就叫住然后拿盤子去,最早的時候,不用錢,拿糧食換也行。換來豆腐,用辣椒拌一拌,又熱又辣,超級好吃。
地瓜窩頭
地瓜面的窩頭是很多七八十年代的人終身難忘的記憶,在吃不到白面的時代,又黑又硬的地瓜面窩頭也是香餑餑。如今雖然懷念,但是已經沒人再去吃了。
消失的聲音
老泰安的吆喝聲最能反映當時人們的生活,穿梭于小巷中的買賣人,洪亮的吆喝聲成了一代人的記憶。
“麻醬雪糕,白雪冰棍”
▲小時候,高一聲低一聲的吆喝,常常響起在街頭巷尾,礦院的名聲也隨著這些雪糕,被當年的孩子們記在了心里。
“收破爛~收酒瓶啦”
▲紙盒子、廢瓶子。在小時候,大街小巷里經常都會聽到這樣的叫喊聲音,那時候收破爛的大叔都是那么親切,如今收廢品的人依舊有,不過早已不是當初的感覺。
“磨剪子 戧菜刀”
▲“磨剪子來~戧~菜刀!”舊街巷常有的老匠人,以幫人打磨刀具為生,如今刀具壞了,大部分人的第一個念頭都是換新的,而不是賦予它第二次生命,這樣的叫賣也越來越少了。
泰安話
現在很多00后都不再說泰安話,這是很令人恐慌的了。
泰安人怎么能不會泰安話呢?平時走在路上遇到熟人,一句響亮的“揍么氣?。俊彼查g就能感受到鄉(xiāng)土的親切。
消失的感情
關于這一點
我相信大家最有感觸的就是鄰里感情
小時候沒有那么多的高樓大廈
沒有那么多的豪宅別墅
大家都住在一個小院子里
或者是一條小巷子里
鄰里關系總是那么的和睦
鄰居阿姨和媽媽的關系就像親姐妹
鄰居叔叔和爸爸的關系就像久違的老朋友
他們一起聊天、打牌
一起逛街、購物;一起做飯、聚餐
生活雖然簡單但是充滿樂趣
小時候放學回家
甩下書包就去找鄰居家的孩子玩了
吵個架只要一顆大白兔奶糖就能和好
大家一起玩、一起鬧、一起去少年宮
狹小的巷子里到處回蕩著我們的笑聲
那時候一大家子都住在一起
爸爸媽媽去上班了
孩子就交給爺爺奶奶帶
不像現在孩子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不在身邊
關系也不怎么親了
祖孫親情都淡了許多
更不要說鄰里之間的感情了
現在大家都住在一個單元樓里
小區(qū)大門進出要刷卡
單元樓樓下進出也要刷卡
對面的那戶人家住著什么樣的人也完全不知道
只有在同時出電梯的時候
才會忽然意識到
哦,這就是我的鄰居啊
消失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
短短一篇文章根本
裝不下大家滿滿的回憶
泰安,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泰安,一座正在“生長”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