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生活智慧》:貳、為政篇:08、色難 | 曾仕強
為政第二
色難
?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①。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②(zhuàn),曾是以為孝乎③?”
主旨
孔子教導子夏盡孝的要點。
注釋
①“色難”指侍奉父母要一直保持和顏悅色是很難的。
②“饌”是吃的意思。
③“曾是以為孝乎”是真以為如此便真是盡孝了嗎?“曾”是“乃”的意思。
今譯
子夏問孝道。孔子說:“要保持和顏悅色侍奉父母是很難的。如果只是家里有事時,由年輕的子女操勞,有酒有飯時,讓長老去吃喝,這能算是盡孝嗎?”
引述
現(xiàn)代人把奉養(yǎng)父母當做盡孝,自以為有錢讓父母花用,有食物讓父母享用,有衣物供父母使用,便是孝的表現(xiàn)。因此缺乏尊敬的心態(tài),不夠恭敬,請問這和養(yǎng)狗養(yǎng)馬有什么不同?奉養(yǎng)父母,最要緊的是恭敬。至于如何奉養(yǎng),要看子女的能力和條件。誠心盡力就好,不能夠比來比去。
自我要求
(一)長期在父母跟前保持和顏悅色,真的有那么困難嗎?如果真的遭遇這樣的困難,最好自己檢討,是不是對待父母缺乏誠意,所以才失去恭敬的心。
(二)年輕時為父母分擔一些事情,年長時好好準備父母的飲食,不過是為人子女應盡的責任,談不上孝心。如果做到這種地步,便自認盡孝,那實在是太小看自己了。
(三)儒家認為讓父母有面子,不辱家門,才是真正的孝。不是為父母讀書或賺錢,而是行為端正,做出對社會人群有益的事情,以光宗耀祖。往往祖上有德,才會教養(yǎng)出這樣的子女。
建議
對父母和顏悅色,只有真正發(fā)自內心,才能保持長久。光做表面,頂多維持一段時間。從心出發(fā),必須先有恭敬的態(tài)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