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李淵、朱元璋的老實話
在歷代的歷史記載上,你可以看到有三個人物說了老實話,真不失其為英雄本色了。一個是劉邦;一個是李世民的父親李淵;另一個是朱元璋。 如《史記》所載,當劉邦做了漢朝的開國皇帝以后,志得意滿。有一天,對他的父親(太公)說:“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chǎn)業(yè),不如仲力。今某之業(yè)所就,孰為仲多?”這是說,當年你在家里,常常說我是個無賴,不會謀生賺錢置產(chǎn)業(yè),不如兄弟的勤力?,F(xiàn)在你看看,我的產(chǎn)業(yè)成就,比起兄弟,是哪個賺得多呢?劉邦的出身、文化教育水平到底太差,當了皇帝以后,仍然是當年一副無賴的作風和口氣,居然在老父面前傲然自滿,而且很坦率地說出這個國家天下,統(tǒng)統(tǒng)是我賺來的劉家產(chǎn)業(yè)財貨,打天下的功臣們,都只是我劉家的獵狗而已(他明說功臣們猶如功狗)。至于天下老百姓們,都是逐鹿中原所得來的獵物,那當然都不在話下了。所以說這是劉邦講的真話。 到了隋末,太原公子李世民設(shè)計逼促他父親李淵起兵造反,李淵膽小,但為形勢所迫,也不得不冒險一搏了。李淵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對李世民說:“破家亡軀亦由汝,化家為國亦由汝矣。”這是明說造反不成功,我們李家家破人亡,罪孽都由你而起;如果成功,把天下國家變成了李家的產(chǎn)業(yè)財貨,也是由你一手所造成。哪里是有半點“解民倒懸于水火之中”的誠心呢?所以這也是真話。 至于朱元璋當了朱明開國的皇帝以后,有一天,在深宮內(nèi)院,和馬皇后一起,兩口子閑談,一時高興,朱元璋便說:“當初起兵,還不是為了饑寒所迫,沒有飯吃,哪里料到今天,居然做起皇帝稱天子呢!”他說完出去,馬皇后立刻囑咐站在旁邊的兩個太監(jiān)說:“皇帝馬上就回宮,你們要從此以后,一個裝聾,一個裝啞,不然就沒有命了?!币驗轳R皇后仁慈賢德,她知道朱元璋個性忌刻,一想剛才和皇后的談話,給旁邊的小太監(jiān)們聽了傳出去,太不光彩了,一定會馬上回宮追問,動輒殺人的。果然不出所料,朱元璋又匆匆返轉(zhuǎn)內(nèi)宮,查問這兩個太監(jiān),終因一聾一啞,總算格外開恩,放過不殺了。史稱馬皇后的仁慈德行,諸如此類的不少。但在正史上記載的并不多,在明人筆記上,反而保存一些資料。 古人說:“人間莫若修行好,世上無如吃飯難?!庇终f:“美人賣笑千金易,壯士窮途一飯難?!彼自捳f的“一錢迫死英雄漢”,“人是衣服馬是鞍,金錢就是英雄膽”,等等,都是很平實坦白地說明“食”和“貨”,確是人類基本需求、不可或少的東西。但從人類文化的人生哲學角度來講,“名、利、財、貨”,“富貴功名”,“權(quán)位金錢”,都只是在生存、生活上,一時一地的應用條件而已。它的本身,只能作為臨時臨事所需要支配的機制,根本上,它都非你之所有,只是一時一處歸于你之所屬,偶爾擁有支配它的權(quán)利而已,并非究竟是歸于你的所有。因為你的生命也和“功名富貴”那些現(xiàn)象一樣,只是暫時偶然的存在,并非永恒不變的永生。可惜那些大如開國的帝王們,小如一個平民老百姓,大都不明白“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因果法則,都以為那是我所取得的,而且千秋萬代都應統(tǒng)屬于我的所有。誰知恰恰相反,翻而變成后世說故事的話柄,惹得人們的悲歡感嘆而已。如果能夠在這個利害關(guān)頭,看得破,想得開,拿得穩(wěn),放得下的,就必須先要有“知止而后有定”,乃至于“慮而后能得”的平素涵養(yǎng)功夫。尤其對于“物格”、“知至”的道理,是關(guān)于“內(nèi)明”、“外用”的鎖鑰,更須明白,然后才能起用在“親民”的大用上,完成“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