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第16弦樂四重奏
貝多芬第16弦樂四重奏
貝多芬在生命的最后五年中寫了五首弦樂四重奏。Op.127,op.130,op.132,op.131,op.135……
作品135號F大調(diào)弦樂四重奏是這五部當中最短的一部(25分鐘左右),完成于1826年。1828年3月23日,在約瑟夫·林克倡議舉辦的貝多芬逝世一周年紀念音樂會上首演。本曲于1827年9月由謝爾西格出版,題獻給約翰·沃爾夫梅耶爾,此人是作曲家晚年的密友,也是一個業(yè)余音樂家。
第一樂章利用一個短小、富于變化的主導動機;發(fā)展部圍繞著主導動機進行一系列的變化。第二樂章是一個快速的諧謔曲,帶有不協(xié)和的懸留音,并且?guī)в幸粋€慢速的“三重奏”中段,由于此段在充滿充沛動力的第一小提琴的節(jié)奏動感和賽音程的跳躍而非常引人入勝。第三樂章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平靜與非凡美麗的降D大調(diào)廣板,帶有一個降d小調(diào)中段和一個縝密精小的反復部分。第四樂章的開頭是一個來之不易的抉擇。一開頭由一個充滿戲劇性的莊嚴的f小調(diào)旋律提出“必須如此嗎?”,隨后的F大調(diào)快板給予回答:“必須如此!”,我們可以用任何一種旁觀的方式去理解這種斗爭。值得注意的是,此段的大綱是在作曲家的管家向他提出加薪要求時匆匆記下的。愉快的情緒被不祥之兆反復打斷,并一直糾纏到結尾部分才被清澈明朗的、無憂無慮的情緒所取代!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