灃東新城:參觀陜西漢唐石刻博物館
在西咸新區(qū)灃東新城自貿新天地園區(qū)內,有一座陜西漢唐石刻博物館,坐落于阿房宮前殿遺址南側。這里是中國第一家以古代石刻為主題的非國有博物館,展示著秦航先生收藏的100多件東漢至明清時期的石刻精品——
2023年2月25日下午,游覽完阿房宮前殿遺址,我來到陜西漢唐石刻博物館。2012年5月15日,這座博物館對外開放,原址位于西安市高新四路。2019年9月30日,新館在灃東新城建成開放,交通便利,環(huán)境優(yōu)美。2020年12月21日,陜西漢唐石刻博物館被認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走進展廳,燈光柔和,迎面出現(xiàn)一尊唐代石獅子,大唐盛世的氣息撲面而來。這件石獅子高約130厘米,蹲坐于長方形的底座上,昂首挺胸,張嘴伸舌,目視前方,威武兇猛。唐代,作為外來物種的形象,石獅子的造型逐漸本土化,融入當時貴族社會的生活中,展示了中國文化的包容博大。
這里的展品分為佛教文物和陵墓石刻兩大類,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時期石刻的文化內涵,包括圓雕、浮雕、透雕、線刻、減地平雕等不同的雕刻工藝,種類齊全,內容豐富——
1.絲路梵相
佛教文物以大型佛像和小型佛龕為主,還有陀羅尼經(jīng)幢、舍利棺、造像碑等。兩漢之際,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佛教從盛行發(fā)展到鼎盛。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長安匯聚著不同時期的佛教藝術珍品。
梁道貴造佛塔雕刻于隋朝大業(yè)四年(608),高62厘米,寬27厘米,厚26厘米。這件石塔呈方形體,分為塔頂、塔身、塔座三部分。背面刻有銘文:“大業(yè)四年歲口戌辰十月/庚子朔十八日丁‘口口口(佛弟子)梁道貴為亡夫口口造浮圖及像壹口/口天龍八?部帝王/父母生生世世值佛/口生之處顧口法界/口咸同此慶。”
這里有一件大唐皇帝、皇后供養(yǎng)經(jīng)幢基座,呈長方體,長110厘米,寬105厘米,高42厘米,經(jīng)幢的其他部分已經(jīng)不知所蹤。在經(jīng)幢的四個側面,分別線刻帝后禮佛圖、供養(yǎng)人和瑞獸圖,單線勾勒,簡約流暢。
2.事死如生
在《荀子·禮論》中寫道:“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在中國古代人的喪葬觀念之中,認為人死亡之后,在陰間繼續(xù)生活。因此,對待死者應該跟對待生者一樣,將陵墓修建得非常宏大,體現(xiàn)生者對死者的尊敬。
在古代的陵墓地面上,豎立著大量陵墓石刻,包括望柱、翁仲、獅子、馬、羊、虎等各種紀念性和儀衛(wèi)性的石雕作品。這里陳列著翁仲和胡人牽馬等石雕,跟唐代帝王陵墓神道上的石刻非常相似,刻畫精細,栩栩如生。
在古代墓葬的地下建筑之中,擺放著各種各樣的石質葬具,包括墓志、棺槨、門柱、畫像石等標注墓主人身份和實用性的石刻。其中,墓志銘內容豐富,歷史價值很重要。
這里陳列著一盒唐代姚珽墓志,包括墓志蓋和墓志身兩個部分,邊長92厘米,厚度20厘米。在墓志蓋上寫有:“大唐金紫光祿大夫戶部尚書上柱國宣城郡公姚府君墓志銘”二十五個篆書大字。墓志撰文者劉知柔,乃唐代史學家劉知幾之兄,志文書法布局嚴謹,字體秀麗,秀雅端正。
在這里陳列的一塊唐代石棺床殘件上,可以看到清晰的五個壸門,描繪有動物和云紋的圖案。唐代,在貴族的墓葬之中,大多都有這樣的棺床,雕刻著神獸保佑墓主人平安。
從2012年開館以來,陜西漢唐石刻博物館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過去的每一年,這里都會接待海內外游客近10萬人次,并且跟多家學校合作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吸引了數(shù)以千計的石刻愛好者和師生們前來研學。
目前,在陜西數(shù)量眾多的私人博物館中,陜西漢唐石刻博物館名列前茅,藏品價值很高,展覽別具匠心。未來,這里將致力于傳承與弘揚中華歷史文化,打造集石刻收藏、研究、保護及文化交流等于一體的非國有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