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馮志亮先生解析中華姓氏起源:執(zhí)掌和善制日月圖形旗幟的氏族是為“常氏”
馮志亮,字啟玄(一字德恭),號渤海居士,北京大學特聘教授,啟玄國學社創(chuàng)辦人,著名姓氏文化學者、姓名學專家、品牌推廣人、網(wǎng)絡新聞營銷奠基人和發(fā)展者。馮志亮先生是中國易經(jīng)文化館館長,中華百家姓博物館館長,中華姓氏研究院院長,北京姓氏文化館館長,北京風水博物館館長。
馮志亮先生現(xiàn)擔任華夏易經(jīng)研究會副會長兼北京分會會長,中華儒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北京文學藝術聯(lián)合會副會長,中國青年發(fā)展促進會榮譽會長,東方孝道文學院榮譽院長,燕南藝術學院終身教授,北京海圖書畫苑首席文化顧問,中國詩詞協(xié)會終身會員,中國詩歌協(xié)會會員。

馮志亮先生在2008年提出了關于網(wǎng)絡廣告價值排斥論的“藍海觀點”。藍海觀點的提出對于中國的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方向有著重要的意義,并成為我國網(wǎng)民對網(wǎng)絡真正了解的一個標志,為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
馮志亮先生著有《渤海詩詞集》《家史編寫實務》《傳記寫作實例分析》《家譜年譜編修實錄》《怎樣修家譜》《怎樣編家史》《怎樣寫自傳》等書籍,并創(chuàng)作《中華家譜》三百八十部,《百家姓尋根手冊》五百余部。

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先祖伏羲他始畫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庖廚。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開始“正姓氏,別婚姻”。
同一個祖先繁衍的后代稱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因此姓氏的產(chǎn)生,標志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系的婚姻制的轉(zhuǎn)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常姓是中國人常見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上列第一百零三位,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是常姓分布集中的地區(qū)。當今常姓人口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6%,總?cè)藬?shù)大約有218萬。
得姓始祖康叔,姬姓,名封,又稱衛(wèi)康叔、康叔封。周文王姬昌與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周武王姬發(fā)同母弟,因其封地為康邑,故稱康叔。周初,商紂之子武庚發(fā)動叛亂,后被鎮(zhèn)壓,康叔遂又受封原商都周圍地區(qū)與殷民七族并建衛(wèi)國(今沿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帶),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后遷帝丘(今河南省濮陽)。時諸侯有分封采邑之制,康叔一子受封于衛(wèi)國分封出一采邑——常(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秦二世在位時,衛(wèi)國被滅,衛(wèi)國遺民多以邑為氏,是為常氏,并遙尊康叔為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義與原始圖騰
常,在古時與裳同為一字,從巾尚聲,人穿的下身裙裝稱裳,亦稱常,這是本義;而人穿的上身服裝稱衣:后來,裳和常二字的用法發(fā)生了變化。裳仍保持原來的意思,即裙,常引申為常規(guī)、經(jīng)常、永恒之義,又上升為專門指法典和倫常等。代表古代帝王的旌旗稱為常,是一面繡有日和月圖形的旗幟,表示帝王的地常字金文位與天地日月同存永恒兒執(zhí)掌此旌旗的官職稱司常。在古戰(zhàn)車上所樹的戟也稱常,表示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常備武器。
執(zhí)掌和善制日月圖形旗幟的氏族,稱常氏族,他們十分崇拜常,并以為氏族圖騰和族名,常人所居之地稱常,建立的城堡稱常邑,所臨之河稱常水,所建之國為常國,最終出現(xiàn)常姓。

二、姓氏起源與發(fā)展傳承
常姓的淵源主要有四大支:古常國、姬姓和羋姓。
第一支出自古常國。相傳黃帝時代已經(jīng)存在常侯國,黃帝之臣常先,常儀均為古常國之后裔。常姓的歷史雖十分悠久,但常姓在夏商時代的活動沒有任何資料,古常國的后代失去了音信,僅在春秋時留有一點痕跡,春秋時莒國有常儀靡之地,在今山東莒縣北,或為常儀族居住過的地方。
第二支出自姬姓周武王滅商后,封其同母弟封于康,稱康叔封,康國在今河南禹州西北的夏王少康的古城。周成工時轉(zhuǎn)封于衛(wèi),史稱衛(wèi)康叔,衛(wèi)國先建于商朝國都朝歌城郊,在今河南淇縣東北衛(wèi)康叔的支庶子孫食采于常,在今山東滕州東南,子孫遂以邑名為氏、姬姓常氏的歷史至少有3000年。
第三支源出姬姓吳國始祖是周文王姬的伯父太伯和仲維,吳王封其支庶子孫于常也就是吳先祖曾居住的延陵古城,即今江蘇常州,子孫遂以邑名為氏。
第四支源出羋姓,楚大夫恒思公之后有恒氏、常氏到北宋時,為避真宗趙恒的名諱,改天下所有恒姓為常姓。其實恒,常兩姓原本一家,同出一宗。

三、民族融合與基因融入
常姓同外族的關系十分密切,從西漢起不斷有外族血液流入,外族常姓是組成我國常姓的重要成分。兩晉時期的山越族,隋時西域鄯善右族均有常氏。宋時恒氏因避真宗恒之名諱,改為常氏,到清朝時滿洲八旗姓瓜爾佳氏、常佳氏均集體改姓常氏。隨后的蒙古族,回族都有改本民族姓為漢姓常者,這些北方地區(qū)外族常娃人群與漢族混居,逐漸融合同化成為漢族。

四、歷史遷移與人口繁衍
先秦時期,常姓活動在山東,浙江一帶。兩漢時期,常姓西移經(jīng)河南達山西、四川,三國兩晉時,四川和河南成了常姓主要的生息地。同時常姓挺進甘肅,在隋唐時期成為望族。到唐宋時期,常姓已經(jīng)散播到江南各地。
宋朝時期,常姓大約有12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5%,排在第一百零六位。四川為常姓第一大省,約占常姓總?cè)丝诘?2%主要分布于四川、河南,這兩省占常姓總?cè)碎T的57%;其次分布于安徽、山東、山西、廣西、湖北五地。當時常姓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北地區(qū),西部四川、東方豫皖魯為常姓兩大塊聚集區(qū)。
明朝時期,常姓大約有9萬人,約占全國人舊的0.1%,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后。山西為常姓第一大省,約占常姓總?cè)丝诘?6.8%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南、山東、河北,這四省大約占常姓總?cè)丝诘?7%;其次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三省。宋元明600余年,常姓人口主要向北部,東南遷移,晉豫魯冀為常姓聚集中心。

五、當代分布與姓氏圖譜
當代常姓人日已達218萬,為全國第一百零三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6%自宋至今1000余年中,常姓人口增加率呈Ⅴ形前常姓主要分布丁河南,河北兩省,大約占常姓總?cè)丝诘?2.1%;其次分布于山東山兩,安徽,陜西,遼寧,這五省集中了常姓總?cè)丝诘?3.4%。
全國形成了以像冀魯晉為中心的常姓聚集區(qū)。600年間,常姓人口流動主要是由東南向中原強勁回遷,由華北向東北的移民也很明顯。

六、郡望堂號與楹聯(lián)家訓
1、郡望堂號
常姓的都望有平原,河南等常姓以知人為其堂號“知人”堂號典出唐朝的常何。常何為唐太宗時中郎將,不識字。太宗要求大上書議論國家大事,常何只好請門客馬周代筆,太宗十分欣賞,表揚常何寫得好。常何不愿意竊取別人的功勞,遂如實向太宗說明原委:太宗立刻召見馬周,封其為監(jiān)察御史,并表揚常何的知人,賜其綢緞三百匹。
2、宗祠楹聯(lián)
節(jié)齊蘇武;名擅儒林。
安民不為妻損節(jié);開平獨佐主興邦。
華陽國志德名遠;開平武王恩威長。

3、族規(guī)家訓
(一)天地為大,愛國為本。國之不存,何以家為?民富國強,天下升平。振興中華,永固乾坤。
(二)為人敬孝,盡力盡心。嚴父慈母,培才育英。伺奉老人,切莫紛爭。在生厚養(yǎng),全面關心。
(三)家族一脈,和睦相親。尊輩長幼,各有名分。恪守家訓,務使亂倫。發(fā)揚傳統(tǒng),不辱族門。
(四)兄弟姐妹,骨肉緣分。情同手足,只有今生。同胞共乳,相互關心。誰家有事,主動力鼎。
(五)夫妻和順,共建家庭。勤儉節(jié)約,勝似求人?;ゾ椿郏嘁罏槊?。兩家父母,共同孝順。
(六)妯娌姑嫂,團結合心。心胸開闊,感情加深。遇事相幫,互敬互尊。細語輕言,友善待人。
(七)兒女平等,教育先行。光宗耀祖,自幼發(fā)奮。知識淵博,文武全能。學以致用,利國利民。
(八)尊師重教,訓導兒孫。禮義廉恥,實時更新。忠孝節(jié)義,族人共遵。仁智運通,世代文明。
(九)士農(nóng)工商,多加勤奮??茖W辦事,效益倍增。職業(yè)道德,牢記在心。為官為民,開拓前進。
(十)為人處世,當守誠信。彼敬我愛,合作雙贏。交朋結友,善惡分清。助人為樂,扶弱濟貧。
目前國內(nèi)外的圖書館和其他單位正式公布收藏了常姓族譜25部。

七、姓氏名人與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人常姓歷代名人48名,占總名人數(shù)的0.11%,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百五十九位。常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shù)的0.09%,并列排在第百五十八位;常姓的著名醫(y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yī)學家總數(shù)的0.11%,并列排在第一百二十四位;常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常氏名人常建總數(shù)的0.089%,并列排在第一百四十七位。
西漢將軍?;荩粬|晉史學家常璩;三國魏大司農(nóng)常林;唐朝開元進士,文學家常建;南宋大臣常挺;明朝大將常遇春,散曲家常倫;清朝伊斯蘭教經(jīng)學家常志美。

八、尋根探源與宗族名勝
游線一:山東省滕州市(發(fā)源地)——江蘇省常州市(發(fā)源地)
雖然今天的滕州已找不到當年常邑的痕跡,但這個歷史悠久的古都,仍有不少古跡可循。
滕州旅游咨訊詳見薛姓。美食:張汪鴨。
江蘇常州市常氏發(fā)源地之一——吳國王室后裔的封地
常州古城,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2500多年。古稱延陵、毗陵、晉陵、蘭陵,隋文帝時定名為常州。自西晉起,常州始終是郡治和府治所在地,素有“三吳重鎮(zhèn),八邑之都”之譽。常州自古以來就是人文薈萃之地,晚清思想家龔自珍曾贊嘆道:“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位于長江金三角區(qū),常州占盡天時地利,是動、植物生長的天堂,自然資源極為豐富,仿若一顆鑲嵌在蘇南大地的綠色寶石。境內(nèi)的淹城、圩墩遺址、茅山風景區(qū)、天寧寺、天日湖風景區(qū)也都值得一游。
交通:滬寧鐵路、滬寧高速公路、312國道、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民航常州站有通達北京、廣州、大連、廈門、深圳、??凇⑽靼驳葒鴥?nèi)20多個大中城市的航線。美食:銀絲面、大麻糕、酒釀元宵、義隆素火腿、加蟹小籠包。還可到城中路美食街品嘗長春不老千球、雞腦豆腐、珍珠皮凍、芝麻魚排、花果粉盅、常州糟扣肉等常州名菜。特產(chǎn):“宮梳名篦”馳名中外,早在本世紀初,就獲得巴拿馬博覽會金獎。孟城斧劈石盆景有雄、秀、險的天然美。

游線二:山西省榆次市(常家大院)
榆次常氏是清乾隆年間的第一富商。常萬達兄弟先后創(chuàng)立了“十大德”、“十大玉”20個商號。開辟了可與“絲綢之路”媲美的“茶葉之路”,深入歐州腹地。中俄茶葉貿(mào)易,常家曾獨占四成。常家于康熙年間開始投巨資興建莊園,歷時200年,占地面積300余畝。現(xiàn)修復開放的部分雖然只有原面積的四分之一,但仍居晉商大院之首。而其中的常家祠堂是現(xiàn)存中國民居中規(guī)模最大、結構最完整的祠堂。
常家大院房舍櫛比鱗次,造型各有千秋,樓廳臺閣與天井花園相映成趣,充分顯示出當年晉商的經(jīng)濟實力。其主體建筑雄渾方正,附屬建筑靈秀綺麗,具有北方庭院中難得一見的南國園林色彩。現(xiàn)存院落中,隨處可見的磚雕、木雕、石雕和梁、棟、欄、柱上的彩繪,都是清代建筑藝術的精品。大院內(nèi)的祠堂、書院、繡樓、園林都是中華民間最大的。
交通:在太原汽車站乘901路公交車到榆次老城門口下車,再轉(zhuǎn)12路可直達常家大院門口,車程不超過2小時。乘火車到榆次也很方便。門票:60元。順道游:南下:太谷三多堂、孔祥熙故居、祁縣喬家大院、平遙古城、雙林寺、靈石王家大院、介休綿山、資壽寺。向東:左權麻田八路總部、昔陽大寨風景區(qū)。向西:晉祠、五臺山。(以上景點距常氏家莊園最遠不超過2小時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