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篇:孩子的心理困擾從哪里來?
文:南京森知心理咨詢中心? 專家咨詢師? 史玉
這些年隨著教育內卷的加劇,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焦慮的媽媽,缺失的爸爸,出問題的孩子。在路上,我經??吹綃寢岒T著電動車帶著孩子奔赴各種輔導機構。全社會都關注到了媽媽的焦慮,但是卻沒有人看到孩子的焦慮,但其實在跟孩子的臨床工作中,我們發(fā)現孩子的焦慮跟父母的焦慮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并且父母的焦慮還可以發(fā)泄到孩子身上,而孩子不僅要承受自己的焦慮,還要承受來自老師和家長的焦慮,這就是三倍的焦慮?。∷?,每當父母跟我抱怨說,是網絡游戲害了她的孩子,讓孩子不想學習,不去學校的時候。我都會跟家長說,你要感謝網絡游戲,它們給了你的孩子一個緩解焦慮的出口,你的孩子還能待在游戲里,說明還有救。還有更嚴重的情況是,孩子無法承受這種不可名狀的焦慮感受,于是把它轉換成對具體事務的恐懼,比如我們在咨詢室接待過一些未成年人,有的恐懼章魚,有的特別恐懼老鼠,還有恐懼蝴蝶的,還有一些有嚴重的社恐。這種置換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用這種具象化的恐懼代替焦慮,會感覺好受一些,但其本質其實還是一種更深的焦慮。所以,再次呼吁社會、學校和父母能夠看見孩子的焦慮、感受到孩子的焦慮。
一、我們?yōu)槭裁磿箲]?
那么可能大家會問:為何這么小的孩子也會焦慮?心理學家在大量的觀察實驗以及臨床咨詢中發(fā)現,兒童甚至嬰幼兒都會有大量的焦慮感受。于是前輩心理學家對焦慮這個情緒做了很多的研究,弗洛伊德提出,焦慮是因為出生創(chuàng)傷,它來源于喪失,溫尼科特把它稱為原始的恐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當我們從媽媽那溫暖舒適的子宮中被生出來的時候,我們就有最初的創(chuàng)傷,也是一種最初的分離。因為媽媽的子宮是恒溫恒濕的,是沒有饑餓的,是有保護的、舒服的。而外面的世界是有冷暖的,是會感覺到餓的,是沒有保護的,是不舒服的。所以,出生就是最初的創(chuàng)傷。幸好這時候還有一位養(yǎng)育者跟嬰兒在一起,滿足嬰兒的吃喝拉撒睡,6個月之內的嬰兒還是處在混沌的狀態(tài)里的,以為自己跟世界是一體的,處在一種全能感幻想里。這種感覺是非常好的,是全然的擁有的狀態(tài)(當然,這個時候需要有一個能滿足嬰兒需要的好的養(yǎng)育者)。但是慢慢地,嬰兒發(fā)現,有時候肚子餓了也并不能及時地吃到奶,6個月之后,嬰兒才慢慢的發(fā)現原來是有一個媽媽在自己身邊,而自己跟媽媽并不是一體的,自己也并不是全能的神,而是要依賴一個客體的。然后嬰兒又要經歷斷奶,這個時候連乳房也喪失了。所以有時候我們說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經歷喪失的過程,一直到喪失生命。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焦慮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的情緒感受,是從出生就有的,是人類的宿命。對于我們喪失的這些客體,我們終其一生總想再去把它們找回來,回到最初圓滿的狀態(tài),這就是欲望的產生。否則我們心里總是空的,有缺失的。這個缺失會讓我們一直處在焦慮之中。
后來的心理學家拉康又補充了一個觀點,認為焦慮是對他者的欲望的感受或者說是對他者欲望的過度接近。這個有點燒腦,拉康的觀點是,當我們不知道我們在他者眼中是什么身份,不知道他者想從我們這里獲得什么時,我們就會焦慮。這個他者可能是你的父母、老師或者老板。舉個例子:(孩子跟老師請假的例子、老板喊你去辦公室的例子)
焦慮是對他者欲望的感受這句話我們在咨詢室里其實是深有感觸的,舉一個案例以幫助大家理解:我的一個來訪,一位小學6年級的男孩,患有多動癥及抽動癥。是媽媽帶他來做咨詢的,這個孩子給人的感覺是非常的躁動不安,一分鐘都不能安穩(wěn)下來,內在非常的焦慮。隨著咨詢的推進,孩子開始能夠表達對媽媽的憤怒,這位媽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不工作了,全職陪伴孩子,媽媽對孩子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的,所有的身心也都是撲在孩子身上的,可想而知,母子兩個人的關系是非常緊密的,在這個關系里,媽媽就是拉康說的那個他者,媽媽的欲望全部施加到了這個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夠滿足媽媽的意愿。比如,孩子小學的時候,老師反映孩子午飯吃的比較少,媽媽為了讓孩子多吃飯,對著孩子抽自己的耳光,逼著孩子答應多吃飯。這個時候孩子的感受是什么呢?孩子在小的時候為了滿足媽媽,會比較聽媽媽的話,滿足了媽媽,自己也很開心。但是慢慢地孩子發(fā)現自己怎么都不能滿足媽媽,成績達不到媽媽的要求,甚至吃飯也不能達到媽媽的要求,自己的感受是明明不餓卻也要被逼著吃。這個時候孩子會變得非常的焦慮,不知道自己在媽媽眼中是什么樣子,不知道媽媽的情緒什么時候會爆發(fā)。在臨床工作中,我們見到了很多對這樣的母子或者母女。媽媽的欲望過于接近孩子,孩子被媽媽的欲望入侵和吞噬。
二、如何處理孩子的焦慮
既然焦慮是我們人類的基本情緒,來源于我們的缺失,是人類的宿命。那么就不要想著去擺脫它或者消滅它。而是首先去接納它,它也是我們發(fā)展的動力。接納本身就可以緩解一部分焦慮。那么既然人人都焦慮,為何有些人就可以帶著焦慮學習和生活,有些人就被焦慮打倒了,出現了嚴重的焦慮癥狀呢?這還要從早期我們如何對待孩子的焦慮說起。比如說當孩子焦慮的時候,媽媽或者其他養(yǎng)育者能溫柔的對待他,擁抱、撫觸、安慰孩子,這個時候在孩子的感受里就是雖然我很焦慮,但這個世界還是溫暖的有愛的,今后孩子成長過程中,每每焦慮的時候,他就能夠用那個溫暖的愛的感受來對抗焦慮;但如果不幸的是,嬰兒遇到的是一位不太合格的養(yǎng)育者或者本身也處在抑郁中的媽媽,那么這時候焦慮中的孩子感受的是冷冰冰的絕望的,再怎么哭也得不到安撫。這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旦焦慮的時候,他會感受到整個世界都是冰冷的、惡的,就很容易被焦慮打倒,出現心理問題。所以說緩解焦慮的第二點就是慈悲,首先是對自己慈悲,然后我們才會對孩子慈悲。比如焦慮的媽媽需要爸爸們多加安慰和支撐,當然,媽媽也要對自己慈悲,不去做一個完美的媽媽,自己去面對和處理自己的缺失和欲望,不在孩子身上尋找。所以,在咨詢中,當媽媽跟孩子保持了一定的距離之后,孩子的癥狀會減輕很多。咱們做父母要時刻提醒自己,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要尊重他的感受,把他當成一個獨立的人格來相處,盡量減少對孩子的意志的入侵。如果父母做不到需要尋求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的幫助。緩解焦慮情緒的第三點是關注當下的感受,活在每一個當下而不是對未來的擔心中,這樣就有了存在的感覺,存在可以對抗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