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測試:你有拖延癥嗎?
“拖延”的英文是Procrastination,它源于拉丁語,由字根“向前”和“為明天”組合而成。從表面上看,拖延都是把今天該做的事延遲到明天,享受當下的快樂,延遲不可避免的痛苦。但我們都知道,就算這一刻我們能把痛苦拋到九霄云外,可它終究還是會回來,且會以比之前更有破壞力。 事實上,“拖延”絕不僅僅是推遲某件事這么簡單,它是一種病態(tài)的、不良的習慣。每個人都有可能染上拖延癥,它對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人都起到了同樣的負面影響。盡管都是拖延,但拖延的形式和癥狀有很多。 如果你不確定自己是否有拖延癥,那么不妨先做一個簡單的測試: (1)在你的工作清單里有很多任務,你也知道哪些事是重要的,哪些事是次要的,但你還是選擇先做簡單的、不重要的事,而把重要的事情一拖再拖。 (2)每次工作之前都要選擇一個“整點”作為開始,比如九點半、十點等。 (3)不喜歡別人占用自己的時間,但其實自己也沒有珍惜這些時間。 (4)原本已經(jīng)決心要工作了,卻還是在開工前泡茶、沖咖啡,還給自己找借口。 (5)做某件事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意外或其他想法,就立刻停下手頭的工作。 上述所列的5條癥狀中,如果你有3條以上都符合,那么你已經(jīng)和拖延癥掛鉤了! 如果要把拖延癥進行詳細分類的話,大致還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學習型拖延 學習型拖延比較復雜,它出現(xiàn)的時間和地點不固定,可能是家里,也可能是學校,或是工作場所。比如,想學習英語,買了一堆的書和資料,可真的要開始學了,卻沒有興趣了,就想著以后再學吧!導致這種行為的原因不一,可能是擔心自己學不好,也可能是下意識地逃避。 ·工作型拖延 工作上的拖延,每個人都有可能會遇到。比如:接到一項工作任務,做到一半就堅持不下去了,草草收場。原因可能是,在做這項任務的時候感覺很難,認為它太耗損精力,而你又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所以這份沒有完成的任務就一直在你的電腦里存著。每次一看到它,你心里就會覺得很壓抑。 ·瞎忙型拖延 很多人總抱怨沒時間吃飯,沒時間睡覺,沒時間玩兒,好像每天都有一堆的事情壓著??蓪嶋H上,他們忙了半天,并沒有忙出什么名堂。那些重要的、早該完成的事,一直還在拖著未做。這種人看起來比誰都忙,可實際上創(chuàng)造的價值不比別人多。 ·被動型拖延 想與每個人都融洽相處,不愿意得罪任何人,有時為了避免反對意見,在他人面前唯唯諾諾,放棄自己的權利。這就是逃避型拖延者的特點。他們可能害怕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因而答應一些要求,到最后卻影響了自己的行事計劃。他們不想拖延,卻也被動地成了拖延者。 ·苛求型拖延 對很多事挑剔萬分,總苛求達到最完美的狀態(tài),稍微有點瑕疵就忍受不了,全盤否定,卷土重來。結果,時間過去了一大半,事情才剛剛開個頭。這種拖延類型的人,完全是因為太較真,太刻意追求完美了。努力做到最好無可厚非,但如果吹毛求疵,就是跟自己過不去了。帶著這種心態(tài),不僅在工作上難以做好,在生活中也會不停地給自己設置障礙。 伍迪·艾倫說過一句話:“生活中90%的時間只是在混日子。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層次只停留在為吃飯而吃,為搭公車而搭,為工作而工作,為回家而回家。他們從一個地方逛到另一個地方,使本來應該盡快做的事情一拖再拖。” 仔細想想,確實如此。拖延的消極心態(tài),就像瘟疫一樣毒害著我們的靈魂,消磨著我們的意志和進取心,阻礙我們正常潛能的發(fā)掘,到頭來終將使我們一事無成,終生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