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魚去爬樹

《淮南子·齊俗訓(xùn)》里有類似于“不要讓魚爬樹”的話——“不致魚于樹,沉鳥于淵”。
——
選自中華書局,中華經(jīng)典藏書系列《淮南子》
原文如下:
故愚者有所修,智者有所不足。柱不可以樀齒〔1〕,筐不可以持屋〔2〕,馬不可以服重,牛不可以追速,鉛不可以為刀,銅不可以為弩,鐵不可以為舟,木不可以為釜,各用之于其所適,施之于其所宜,即萬物一齊,而無由相過。夫明鏡便于照形,其于以函食不如簞〔3〕;犧牛粹毛〔4〕,宜于廟牲,其于以致雨,不若黑蜧〔5〕。由此觀之,物無貴賤,因其所貴而貴之,物無不貴也;因其所賤而賤之,物無不賤也〔6〕。
夫玉璞不厭厚,角? 不厭薄?〔7〕,漆不厭黑,粉不厭白,此四者相反也。所急則均,其用一也。今之裘與蓑孰急?見雨則裘不用,升堂則蓑不御。此代為常者也〔8〕。譬若舟、車、楯、肆、窮廬〔9〕,故有所宜也。故《老子》曰:“不上賢”者〔10〕。言不致魚于木、沉鳥于淵〔11〕。
【注釋】
〔1〕 樀(dí):剔。劉績《補(bǔ)注》本作“摘”。王念孫《讀書雜志》:“摘”讀若“剔”。
〔2〕 筐:許慎注:小簪(zān)也。按,王念孫《讀書雜志》:“筐”皆“筳”字之誤也。《玉篇》:筳(tínɡ),小簪也。持:支撐。
〔3〕 函:包容,盛。簞(dān):古代盛飯食的圓形竹器。王念孫《讀書雜志》:“函食不如簞”,本作“承食不如竹箅”。今本“承”誤為“函”,“箅”誤為“簞”,又脫去“竹”字耳。按,箅(bì),蒸鍋中的竹屜。
〔4〕 犧牛:用作祭祀的毛色純一的牛。粹:純粹?!段倪x· 張景陽〈雜詩〉》注作“骍毛”。而《時則訓(xùn)》高誘注:“粹,毛色純也?!薄叭狻睘橹偾镞x犧牲的重要標(biāo)準(zhǔn),知“粹”字不誤。
〔5〕 黑蜧(lì):許慎注:神蛇也。潛于神淵,蓋能興云雨。
〔6〕 “由此觀之”六句:化自《莊子· 秋水》。
〔7〕 角 ? (jiǎo):覆蓋刀劍外表的角飾。楊樹達(dá)《淮南子證聞》:疑“ ? ”當(dāng)讀為“ ? (xí)”?!墩f文》:“ ? , 杖耑(duān)角也。”按,指裝飾在杖頭的角制品。厭:嫌。
〔8〕 常:陳昌齊《淮南子正誤》:“常”當(dāng)為“帝”,字之誤也。代為帝,謂裘與蓑迭為主也。按,疑北宋本誤。
〔9〕 楯:通“輴(chún)”。許慎注:泥地宜楯?!稄V韻》諄韻:輴 ,載柩車也。肆:沙中乘行的一種運(yùn)輸工具。劉績《補(bǔ)注》本作“ ?(niǎo)”?!段淖印ぷ匀弧吠?。“四載”之說,載于《呂覽·慎勢》等。窮廬:古代游牧民族居徙用的氈帳。窮,通“穹”。許慎注:草野宜窮廬。
〔10〕 “不上賢”三字:見于《老子》三章。
〔11〕 木:北宋本原作“水”?!兜啦亍繁咀鳌澳尽?。據(jù)正。
【譯文】
因此愚笨的人有他擅長的地方,聰明的人有他所不足的地方。木柱不能夠剔牙齒,小簪子不能夠支撐大屋,馬兒不能夠負(fù)載重物,牛兒不能夠奔馳,鉛不可以制成刀,銅不可以制成弩,鐵不可以做船,木頭不能夠制成鍋,各自使用在適合自己特性的地方,施用在適合發(fā)揮作用的環(huán)境中,那么萬物的功用便可以整齊劃一,而不存在相互指責(zé)的地方。明鏡是便于照形的,用它來蒸食物就不如竹箅;毛色純一的牛,對于宗廟祭祀是適宜的,用它來求雨,就不如黑蜧了。從這里可以看出,萬物中沒有貴賤之分,按照它的長處而珍視它,萬物中沒有不是可貴的;依據(jù)它的短處而認(rèn)為它下賤,萬物中沒有不是低賤的。
對于玉石人們是不嫌它厚的,對于角? 不會嫌它薄,漆不嫌它黑,鉛粉不嫌它白,這四種東西用處是相反的。但所急需都是相同的,它們的作用是一樣的。現(xiàn)在使用的皮裘和蓑衣哪一個更急切?看到天下雨那么皮裘就用不上了,登入殿堂那么蓑衣就不能侍奉國君了。這就是互相更替擔(dān)任主宰者。比如舟、車、楯、肆、窮廬,因此各種環(huán)境都有適宜的交通工具。所以《老子》中說:“不崇尚有賢才的人。”說的是不把魚送到木頭上去,不把飛鳥沉到深淵中去。
——
昨天看到一個故事《夜航船》里的,說是桓溫與殷浩齊名,兩個人經(jīng)常攀比,這次桓溫問,你和我比如何?殷浩說了一句“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p>
可能這次他是比不過桓溫了所以這么說,但是這句話真的打動到我了。社會規(guī)訓(xùn)也好,父母要求也罷,我從高中語文閱讀理解里就記住了一句話,是我的渴望——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成功,不一定是世俗上的成功——直到我真的接受我自己就是如此,接受我性格不適合去追求世俗上的成功,不喜歡重利的社會已經(jīng)是很多年后了。這句“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就是我的寫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