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吾】第1學期讀書生活之復盤
第1學期的關鍵詞:野心、動蕩。
動蕩不安的心情從去年九月一直活到了現(xiàn)在,未來還將和我相愛相殺地並存下去吧。周邊有許多年輕的“魔王”——我時刻保持著敬畏,也時刻都試圖螳臂當車——而我仿佛已然垂垂老矣,但尚有很多人生道理和書本知識還吃不透。仍然是獨自潛行獨自吟唱,沒人管,也再沒什麼托兒所的輔導員了。就像一個經歷了三年研究生生涯的up主說自己最終收穫了“孤獨”。很慶幸,我一開始就很孤獨,也願意貫徹這份孤獨,暫時不管它處於什麼趣味的層次。
縱然渺小無聞,孤獨者的野心也是同樣可畏的。一上來我就對我的培養(yǎng)方案say no了,對那些個混日子的講師嗤之以鼻了,當然,這些話無法明說,只能化為逢課摸魚的自覺行動,以及課後相對自由的探索,像個從未游泳過的人直接跳入知識的海洋,考驗自己是否能夠快速習得。比如選修了二外德語和三外梵語(實際上按照後來我給自己設定的“曲線救國”的漢語史路線,二外應該還是日語,三外以上,則技多不壓身),效季羨林先生故事?滑稽,不過是一次小小的自我感動。從期終成績來看,果然根據自己興趣選擇的無一例外拿到了A的級別(包括A-),所謂的“專業(yè)課”反而出了兩個還是三個B(包括B+)。經過這次試煉,我充分證明了自己身上還是有一部分天賦在的,比如對於語言學習和對比的癡迷,這在冥冥中啟示我走向語言類型學的學習,以及基於語言類型學的漢語史的研究。
具體到讀什麼書,在確定導師之前,一直都很迷惑。記得最初是“認知語言學”吧,類型的、文化的也讀了不少,儘管是囫圇吞棗,半懂不通的。後來想想還是堅守結構主義傳統(tǒng)陣地吧。至於導師們,他們來了又去,去了又來,鐵打的只有水泥封心的不被看好的我。好容易才被我如今的恩師收入門下,她起碼很支持我也很尊重我的想法,并鼓勵我在還沒有開題之前,對於漢語史做全面的學習和充分的探索。儘管如此,學期結束時我也才寫了一篇論文,也是第一篇有點像樣的語言學論文(文學主打的本科的第八學期選修過兩門低年級的語言學課,當時寫的課程論文簡直慘絕人寰,有一門課的老師居然還給我打了93分)。但我不很滿意,也沒想過把它好好修改,然後準備提交來年春天的研究生論壇,不知道算不算一種遺憾?
第一學期,穿梭在文圖和光華樓之間,搬運了差不多90本書,大多泛泛而讀,不成記憶。相比之下第二學期到期末才借了50本,精讀率是提高了,也開始學著做一些學術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