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范文13
? ? ? 本期是四川大學2017年635文學評論與寫作的評論真題的題目,這是與上一篇的互動,“同題異構”。與上一篇相比,這一篇采用了完全不同的一個角度進行切入,本篇前半部分的寫作堪稱為完美,但是從第二個小標題開始出現了一些問題,這個問題也是很多同學都會遇到的,就是如何做到將兩個小標題要表達的內容分開。
? ? ? ?關于修改和思考過程,請移步到視頻中觀看。
? ? ? ?如果需要了解更多的評論知識,也可以關注本人公眾號:6小兔
《雙琴祭》中“美好”的自我消解
????????????????????????????????--《雙琴祭》的后結構主義解讀
??????????????????????????????????
? ? ? ? 小說《雙琴祭》以第三人稱限制性視角,講述了藝術家被人心的偏狹摧毀的故事,情節(jié)簡單。小說看似表達了對“平等”的美好的追求,以及對摧毀美好的“偏狹”的批判,而深層中卻呈現出了“平等”的美好本身的不可能,其意義只能是被建構和不斷變化的。興起于20世紀的后結構主義給文本的解讀提供了新的思路。
? ? 《雙琴祭》中塑造了老琴師與兩位提琴少年等人物形象,從故事層面而言,略寫了老琴師造琴的緣由,詳寫了兩位本來和諧的少年提琴演奏家如何在人心的“黑暗”“比較”中走向毀滅的過程。作者試圖通過這個故事來告訴讀者,實際上美好是不需要比較的,并不是只有在比較中才能有美好,有些不同事物的美好是一樣的,有些相同事物的美好也是一樣的。(在這一段沒有說主題是什么,接下來就說了消解主題,所以,應該在這里點明主題)然而作者于敘述的過程中采取的手法和敘述的內容本身,又在消解著作者原本的中心主題,其追求的那種“同樣”的美好并不具有一個終級指向,表現出了文本意義的不確定性。通過文本細讀,不難發(fā)現文本中存在很多的裂縫,在文本中的潛文本時時刻刻都在策動著對意識層面文本的拆解,顯示出文本的不確定之處。(需要解釋你說的后結構主義的批評方法具體是什么,要不然只是術語,或者名詞的堆積)
一、?內容:“雙琴”的延異與不確定
? ? 后結構主義代表德里達指出,事物并不具有一個天然的、終級的意義,而意義只能是一個不斷被增補的過程,人們只能看到意義演變的過程和痕跡,所有的意義都是延異的。這與羅蘭巴特的說法一致“文本語言能指與所指并不能構成索緒爾的完整、固定的符號,語言中每一所指的位置可能被其它能指取代過,這就導致能指與所指的分裂,能指的意指活動還未達到其指向前就轉向了其它能指的含義增值了,意義被模糊化、游戲化、不確定化”。小說中的“雙琴”作為一個能指,其所指表面指向的是琴師制造出的兩把小提琴,但其在轉換生成一個深層的結構的時候,其所指便呈現出了不確定性,非天然性?!半p琴”一開始承載著老琴師期望的一種“同樣”的美好的意義。但這種所指意義并非是“雙琴”本身具有的,而是因為老琴師想要“以此向世人證明,世上有些不同事物的美好是同樣的”,才被賦予的。此外,“雙琴”的這種意義也是需要確證的非終級的意義,它是在一位權威的大師,和他的朋友“一位執(zhí)棒資歷和聲望極高的指揮家”的檢驗下才的得以確證的,是被建構的。兩把被造出來,不需要被比較,不需要被他者肯定,初衷就是為了證明“不同的東西可以擁有一樣美好”的雙琴,卻被需要指揮家和大師的這樣的他者來確定是不是“同樣美好”,這一矛盾的情節(jié)背后無形拆解了本文所指向的“同樣美好”。(需要再次總結,回應你的副標題,后結構主義)
? ? ? ?而在兩位少年獲得了這兩把提琴,并進行多次演出后,“雙琴”所承載的意義便受到了質疑,人們開始懷疑“水平一樣,琴還沒有差別嗎?沒有優(yōu)劣的差別,還沒有好和更好的差別嗎?即使兩把琴沒有差別,他們的演奏風度也沒有差別嗎?”。在媒體的宣傳,人心的偏狹之下,“雙琴”所指的“同樣”的美好逐漸被消解了。兩位少年被迫分開演出,在其后人們越發(fā)極端的行為中,終于釀成了兩位少年的悲劇。當小提琴的制造者去尋回“雙琴”時,“雙琴”已然成為了“不詳之物”且“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不容拉,便會發(fā)出號哭一般的聲音”。這時,“雙琴”成為漂浮的能指,所指的意義突然無法確定。
而“雙琴”的不確定意義正是提醒了讀者這本來就是荒謬的、無意義的和不可捉摸的,是在不斷被建構又不斷變化著的。
二、?形式:類似的返觀與刻意的敘述呈現的自我拆解
? ? ? ?除此以外,小說在話語結構上也通過命運輪回的設置,通過返觀這樣刻意的敘述,在反復對“世上有些不同事物的美好是一樣,有些相同的事物的美好也是一樣的”的反復強調中構建一種“無差別的美好”,為這一主題提供合法性,但是隨著故事的展開,這一合法性又因為自相矛盾而被消解。作者在小說中簡略交代了老琴師曾經也有過一位他十分敬佩的師兄,而這位師兄因為“沒能經得起世人在我們之間進行的孰高孰低的評論”而懷著對琴師的嫉恨死去的。這雖然并不是兩位少年的故事,但卻與他們的故事如此相似,好像從一開始便以交待了兩位少年故事的結局,而后以一種返觀的手法再對故事進行敘述。這種類似的返觀也給予人們一種反復輪回的感覺,敘事終止的時候,故事似乎還在不斷地延續(xù),似乎還會有各種各樣的,各行各業(yè)的“少年”們會將這個故事重復下去。
? ? ? 無論是人們沒有認識到“比較”這種偏狹,還是認識到了,最終都走向了悲劇的結果。因此,在這樣的輪回的話語結構中所展現出來的并不是世人認知所導致的結局,而是如何才能夠打破這樣的一個被“偏狹”所制造的牢籠,讓人們重獲自由。小說的結尾,用“世上只有媽媽好”的童謠再次提醒讀者,世人永遠只會在牢籠中。
? ? ?這也就說明了故事本身并沒有一個結局,也并不存在一個終級的意義,或許在一個故事中“同樣”的美好曾戰(zhàn)勝了人心的偏狹,而在另一個故事中又是人心的偏狹取勝,也并不存在著永遠的勝利或失敗。(這一段已經偏離了要說的話語結構層面)
? ? ? 而另一方面,文中對“雙琴”一開始所承載的那種“同樣”的美好加以了大量的描寫,渲染了它們的材料來源--兩棵樹木的種種和諧和美好,又通過權威的專家和大師在強調“雙琴”音質的一致性。這種刻意的強調反而說明了“雙琴”承載的這種意義是不穩(wěn)定的,并非終級的,因此才需要人為不斷地去確證。小說中不厭其煩的為“雙琴”的“同樣美好”的反復鋪墊,使得全盤呈現出一種發(fā)瘋相互拆解的局面:開篇的“同樣美好”與在比較中一毀一棄的結局。
因此,作品在敘述的同時也消解掉了文本的中心,文本已成了“可寫文本”,閱讀也不再是一種被動消極的接受,也絕不只是進行文本意義的復述和創(chuàng)作原意的追尋。而作者的本意也是在不斷變化的(這一段理論放在這里不合適,這個與上面的分析的內容連不上,這是兩個層面的意思)
?
三、?總結
? ? ?《雙琴祭》主要通過兩位少年以及老琴師的經歷,以“雙琴”為線索,向讀者展現了藝術家或者“藝術的美好”被摧毀的過程。而后結構主義的“內在閱讀法”對文本的全新闡釋,解構了文本的中心,說明了并不存在一個“同樣”的美好,(這一句話顯示了你對文本,或者是解構主義的不完全理解,因為解構主義最終要追求的就是差異性的共存,尊重差異,但是,你的這一句話,明顯是非解構主義的,這與你的標題是完全相反的。)說明了讓世人承認“同樣美好”或者說“差異性美好”之難。概而言之,后結構主義的文本細讀使讀者得以重新建構小說,成為“可寫文本”的創(chuàng)造者。發(fā)現隱藏其中的潛在文本,而在新的文本在形成過程中引起讀者的深思,文本意義不斷滑動而變得不確定、多元化,留給了讀者更多的疑問,更留下無限遐想的空間。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