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兩性關系中,什么最重要?

作為一個生物學科研打工人,個人覺得,如果從追溯本質的角度,在兩性關系中,最重要的可能還是:性。當然,首先聲明,我并沒有否定情感、經濟等這些常見屬性的重要性,相反,有些時候我甚至認為情感、經濟之類的出現可以說是人類有別于許多生物的一大特點之一(當然這方面也并不是人類特有)。
但是,從最基本的角度,性是一個容易被忽視,或者談論較少的,但是很重要的內容。我們就聊一聊這東西吧。

01,性的本意——生物多樣性

從動物到人,性一直是兩性關系的基石。在生物基本定義中有三個基本概念分別是新陳代謝、應激性和繁殖,缺一不可,比如,不能新陳代謝的肯定不是生物,而缺乏應激性,生物無法對環(huán)境做出反應,也難以成為生物,而最后一個是繁殖,也就是說,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個體生物不代表物種)。
那么性是如何出現的呢?這就不得不提有性生殖了,有性生殖的出現是性出現的重要前提,那為什么自然界會出現有性生殖呢?
其背后的意義就在于基因多樣性。如果沒有有性生殖,那么遺傳理論上和親本是非常相似甚至一致的,只能依靠偶發(fā)變異才能讓種群出現新變異,這無疑讓生物缺乏應對復雜世界變化的能力。
但是有了有性生殖,那么雌雄繁殖過程就會讓兩個個體的基因組進行重組和交換,于是基因變異的速率大大得到提升,也讓生物的多樣性得以保障,從而在面對環(huán)境多變的時候有足夠的變異個體能夠獲得生存優(yōu)勢。可以說,有性生殖的出現,是這個世界生物多樣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那么如何讓兩個個體產生繁殖的沖動并順利實現有性生殖呢?性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
一方面,通過產生一系列激素來調節(jié)生殖周期,并產生性吸引,由此還誕生了各種各樣的繁殖行為。
另一方面,還會產生性的快感讓彼此能夠享受這個過程從而順利繁殖。
可見,性這種基本存在,是兩性出現后的基石,或者說,是兩性出現后的原初動力。

02,人類依然如此,略有改進

盡管我們一直強調人有別于動物,但是從個人來看,似乎總體上人依然是動物的一員。我們依然是分類學上的靈長目人科人屬物種,我們的性也是如此。比如,我們人體存在著性腺,男女各異,這些性腺既是性活動所必須的,也是繁殖必要的存在,而這些器官,在哺乳動物中是廣泛存在的,我們甚至可以清晰的看出它們的進化痕跡。
而這些性腺也會分泌相關激素,這些激素成為人類性行為所需的必要條件。如果這些激素分泌出現問題,那么人類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性行為。比如,男性常見的性功能障礙里就有勃起功能障礙(erectile dysfunction,ED)是最常見的一種男性性功能障礙,指陰莖持續(xù)不能達到或維持足夠的勃起以完成滿意性生活。而性激素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比如一項針對男性勃起功能障礙(ED)的激素研究如下圖所示【1】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和對照組相比,ED組的生殖激素水平呈現了顯著差異:促卵泡生成素(FSH)、黃體生成素(LH)、泌乳素(PRL)、雌二醇(E2)都顯著的升高了,而雄激素睪酮(T)則顯著下降。
這些激素的改變直接會引發(fā)一系列后果,比如高濃度的雌二醇會抑制睪酮的合成和分泌,而低濃度的睪酮又會反饋刺激促卵泡生成素、黃體生成素等的合成和釋放,結果就導致睪酮進一步下降,于是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紊亂,最后呈現病理現象。

事實上,近些年來,由于心理因素如抑郁、焦慮,或者工作、經濟壓力等諸多因素,ED的出現比率也不低。
比如一項對東莞市1812名流動男性進行ED的調查,結果讓人吃驚,在1812例調查人群中,有1164例有ED,比率高達64.2%【2】。

而且其中有一些因素也值得關注,比如,收入水平和ED患病率呈現了負相關。

文化程度同樣和ED呈現了負相關。

這個數據還是很讓人吃驚的。也有一些其他地區(qū)和人群的調查,都表明ED在我國的比率一般在30-60%左右【3】。

03,如何改進ED?

不過,還好,我們是人類,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疾病,ED既和性生活質量有關,同樣也和生育有關,因此如何改進ED也是研究人員一直關注的重點內容。
而經過多年研究,人類已經發(fā)現了一系列導致ED的分子代謝機制,比如針對PDE5的,針對平滑肌的,或者腎上腺的等一系列機制【4】。

而有了這些機制,也自然就有了一系列藥物。這些藥物在實踐中也得到了廣泛的證實,如下圖是某治療ED藥物的效果,治療前后效果顯著【5】。

當然,除了性活動,人類還對性和生殖一定程度上做了剝離,這一點也可能是比較罕見的行為,因此也出現了一系列避孕措施來避免意外懷孕。

但總體上,我們依然延續(xù)著動物的基本特性,就是在兩性生活中,性是基石的存在,而在此基礎上,又衍生出了情感、經濟等諸多因素。
不過我不認為這些因素有多負面,事實上,哪怕在動物里,求偶和繁殖都是有門檻的,就比如鳥類要筑巢、換上艷麗的羽色,有的動物要斗爭才能獲得繁殖的權利。
ref.
[1]張揚.男性勃起功能障礙患者體內生殖激素水平分析[J].放射免疫學雜志,2008(03):261-262.
[2]鄧天勤,謝雨莉,阮建波等.東莞市1812名流動男性勃起功能障礙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男科學雜志,2015,29(10):31-34+39.
[3]劉德風,姜輝,洪鍇等.近5年來中國11個城市門診勃起功能障礙患者的流行病學變化[J].中華男科學雜志,2009,15(08):724-726.DOI:10.13263/j.cnki.nja.2009.08.011.
[4]Hatzimouratidis, Konstantinos, Andrea Salonia, Ganesan Adaikan, Jacques Buvat, Serge Carrier, Amr El-Meliegy, Andrew McCullough, Luiz Otavio Torres, and Mohit Khera. "Pharmacotherapy for erectile dysfunction: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for Sexual Medicine (ICSM 2015)." 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13, no. 4 (2016): 465-488.
[5]方培群,李偉豪.萬艾可治療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有效性觀察及安全性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3,34(24):4928-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