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疏通河道與勾心斗角
治水,只是大禹功業(yè)中的一方面。如果只是一個挖河道的活,怎么值得被后世銘記呢?大家游玩這個劇本以后,應該能明白,大禹在戰(zhàn)天斗地的同時,也在與各種勢力做著或明或暗的斗爭。只有同時把握住人與自然、人與人這兩條線的關系,我們才能更好理解,這一場千年以前的治河工程。 一 與自然的斗爭:生產(chǎn)力水平與黃河水患 大禹所處的時代,是剛走出三皇五帝主劇本不久的酋邦社會,這一時期的生產(chǎn)力水平與主劇本區(qū)別不大。人們?nèi)詮V泛的使用木石質工具,鋒利、耐久均難堪一用。
大禹手中雙岔的工具稱為“耒耜”(lei si),在那個時代里發(fā)揮著翻土農(nóng)具的作用,或者說,原始的鏟子。其形制多樣,最原始的是一根削尖的木棍,往往有腳踏橫梁,后來又有包括上述經(jīng)典雙齒型在內(nèi)的諸多樣式。
使用時,用尖頭插入土地,然后用腳踏橫梁助力,后世發(fā)展為犁。只說當時,由于這類工具效率低下,加之刀耕火種的粗放耕種,個人勞動生產(chǎn)率并不高。 再加上原始社會“人民少而禽獸眾”,人少地多、自然險惡的背景下,人是最寶貴、決定性的生產(chǎn)要素,可不是現(xiàn)在“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時代能比擬的。 所以,這個時代最合理的生產(chǎn)方式就是,大規(guī)模的集體勞動。將勞動力集中起來使用,才能有最基本的產(chǎn)出;只有用集體的力量,才能對沖自然界的危險。由這一勞動方式,又可以引出當時的酋邦制度,不過這個問題先按下不表。 看天吃飯的低下生產(chǎn)力,決定了酋邦社會對自然界變化的極端敏感。水旱災害、異常氣候、野生動物都可以破壞一年的辛勞,人們只能用血肉之軀和簡陋的工具,在更廣泛的天地里與自然戰(zhàn)斗。 (順帶,游戲中出現(xiàn)的雍和等獸族,大概是對先民們遭遇的各種野獸的神話式記錄。打敗這幫體力充沛、十分危險的野獸,也是值得史書大書特書的。)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母親河,黃土高原是華夏的搖籃。只是,這個木琴多少有點暴躁…
黃河途徑黃土高原,當?shù)厮亮魇л^重,導致黃河輸沙量極大。較沉的沙粒在河道中堆積,久而久之,黃河成了地上懸河,經(jīng)常發(fā)生決堤、改道、泛濫等災害,水患頻發(fā)把華夏先民弄得叫苦不迭。 對這樣一條經(jīng)常泛濫、淹沒田地的河,人們感性想到的第一種方法就是阻止它上岸。神話中,鯀(gun)治水時采用“堵”的方法,竊取了“息壤”,這種神奇的泥土撒下后會自動長大成土墻,堵住水患。 然而,開掛的鯀對各地的洪澇仍然分身乏術,因為堵上了這里,水就要換個去處,造成其他地方的災害。現(xiàn)實中的鯀只怕更加被動(而且,鯀很可能沒有處理好他與其他部族、部族內(nèi)部的錯綜復雜關系),最終失敗了,被流于羽山。 在這樣極端不利的背景下,大禹接受了舜帝下達的接替父親治水的任務。在治水中,他吸取了鯀片面采用“堵”的教訓,通過改堵為疏、堵疏結合的更靈活方法,將黃河水引入大海,最終平息了黃河水患。 如前所述,如果只是單純的治河,在歷史里是多如牛毛的平常事,畢竟黃河水患不是一次兩次,也沒有哪個朝代能杜絕水患; 應該說,大禹以治水為契機,對華夏諸部進行了一次整合,建立夏朝,由此邁入了文明社會的門檻。這才是大禹治水在史書中地位如此之高的根本原因。 二:與人斗其樂無窮 原始氏族解體的先聲 前文已述,大禹處于酋邦社會,也就是由原始氏族公社到奴隸制王朝的過渡階段。這一時期,仍然有著許多氏族公社的影子: 1.公社式的原始共產(chǎn)主義。群眾集體勞動,在生產(chǎn)中結成平等互助的關系,勞動產(chǎn)品平均分配。貧富分化此時尚不明顯。 2.首領依靠個人威望,而非制度性的公權力、公共暴力來施行統(tǒng)治。參考一下ck3,里面“先進”的部落制能夠用個人威望來征募戰(zhàn)士,“落后”的封建制就不行。 原始民主的遺存仍然存在,首領并不能獨斷地推行政策,而必須與其他人商議后推行(這也就是政治里有兩個消耗威望“議令”的原因,這種命令的合法性來源于集體,而非最高統(tǒng)治者個人) 3.部族間彼此干系甚少,至多以松散的聯(lián)盟關系相連。部落戰(zhàn)爭越來越頻繁,來自部落戰(zhàn)爭的奴隸日漸增多。 但是,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正在逐漸瓦解原始公社。舊的身體里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奴隸制的雛形;上面的一個個特征,都正在轉向其反面。 首先,我們要明白,權威的第一來源是暴力。游戲游玩的過程,大家應該也能體會到,光靠嘴皮子是缺乏作用的,很多的合邦也離不開友好的“物理交流”。至于三苗這種“蠻夷”,更是只能用槍棒來對話。 暴力是專政的后盾,這一時期暴力使用的增多、暴力強度的提升,都是進入階級專政時代的預告。 成立王朝后,夏朝頒布了“禹刑”,也就是說,隨著軍隊、法律、監(jiān)獄等國家機器的建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已經(jīng)產(chǎn)生。 其次,部族間關系更加緊密,大禹作為類似于“諸侯盟主”的角色,治水中有權抽調其他部族的勞工、要求他族配合,說明大禹對其他部族的控制有所增強。“禹合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左傳)的會盟中,大量方國參會,也說明大禹的影響力是空前的。 這一時期的“中央集權”遠遠達不到后世的水準,但比起前代依然有著巨大的進步。 總之,隨著治水成功(為代表的一系列政績)為大禹掙到了大量的政治資本,使他有了宣布建國、借機加強國君權威的威望; 治水中各族消極怠工、不聽號令的行為應該也讓他深惡痛絕,促使他走了這條路。這也可以說是華夏走向集中統(tǒng)一文明的重要一步,大禹冥冥中做了歷史進步的推手。 三 最后的思考:防風氏不同的結局 如果仔細玩一下,會看到禹王御水和第一王朝的結尾劇情是略有不同的。 禹王御水中,有些方國并未趕來,防風氏雖然遲到,但是仍然跟大禹有著良好的關系; 第一王朝里,大國進玉,小國獻帛,防風遲到后直接被“殺而戮之”。 第一王朝防風氏的結局,到底問題出在哪?防風氏有可能是真的遲到,也有可能是被共工誘騙而有意遲到的,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大禹的激烈反應。有一種可能,就是大禹已經(jīng)無法忍受諸侯各自為政、不尊天子的局面。大禹砍殺防風氏首領后,到會諸侯都受到了小小的大禹震撼,對大禹更為服從; 而且大禹在這方面的腦子很靈活,他清楚砍人立威也必然損害自己為人和善的形象。像商紂和羅伯斯庇爾一樣瘋狂圖圖,只會整得統(tǒng)治階級內(nèi)人人自危。所以,事后大禹又為防風平反,幫助其修建寺廟,籠絡人心。 這里已經(jīng)可以看到一點封建統(tǒng)治的底層邏輯:一切為加強中央集權服務。誰都可以錯,天子不能錯; 敢侵犯龍威,就要直面皇帝的怒火,身首分離;恩威并施,又打又拉的兩面手段,把皇帝以外的所有人,培養(yǎng)成皇帝的忠實奴仆(皇帝本人則是皇權的奴仆)。 當然,前提是大禹有足夠強大的影響力,才能轉化為自己的權威。 禹王御水的結局里,大禹的威望明顯還沒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隨便砍人肯定是為淵驅魚的。為了穩(wěn)住那些(還愿意表現(xiàn)出順從樣子的)盟友,只能對誰都寬厚對待,一團和氣,不敢胡亂開刀。 帝王最大的本事,就是協(xié)調好各方的關系,盟友、下屬、敵人都可以都可以是資源,都有各自的利用價值;把各方耍的團團轉,把一切力量用于服務自己的目標。 僅為一家之言!上述如有史實性錯誤請不吝賜教; 由于不知名bug,后面一直上傳不了圖片。先這樣,回去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