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辟謠|4小時不洗碗=吃毒?這些洗碗誤區(qū),你“中招”了嗎?
這個世上,有人喜歡烹飪,有人熱愛美食,但對于飽餐過后滿池的碗筷,應該沒有人偏愛……
不想洗碗的理由千變萬化,不想洗碗的心卻一如既往,能拖則拖……但是一則關于“4小時不洗碗=吃毒”的傳聞,讓眾多的“泡碗一族”心生憂慮,事實真如傳聞那么嚇人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4小時不洗碗=吃毒?
這種說法的依據(jù)主要有兩點:
其一,細菌在進入新環(huán)境后,1~4小時為適應期,繁殖較慢,而4小時后則進入快速繁殖期;
其二,碗里留有的豐富油脂等為細菌的滋生、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與營養(yǎng),像常見的如變形桿菌、沙氏門菌等易導致腸道疾病的微生物,就很容易在泡碗環(huán)境中滋生。
有理有據(jù),值得信服?但其實也有漏洞……
首先,致病菌需要達到一定數(shù)量才會造成中毒感染的危害。我們在洗碗時,除了用清水沖洗等,還會使用洗潔精等清潔用品,這些清潔用品一般都有一定的殺菌功能,能幫助殺滅一定的細菌,致病菌達不到一定量,人體又有比較強大的免疫力,也就不容易引發(fā)中毒感染。
其次,并不是細菌就一定有危害。細菌也分類,像變形桿菌就屬于無害菌,而像沙氏門菌雖會在泡碗的過程中產(chǎn)生,但速度較慢,因其最適繁殖溫度是37℃,換句話說,自來水并不是優(yōu)良的繁殖生長環(huán)境。
由此可見,4小時不洗碗等于“吃毒”并不完全可信。但這并不是說囤積碗是好事,有害菌滋生太多或是清潔不徹底,還是會“病從口入”,建議吃完飯后及時洗碗。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常見的洗碗5大誤區(qū)
洗碗,其實也講究方法,除了洗碗時間要注意,正確的清洗方式也很重要,切勿越洗越臟。
1.飯后堆疊碗
很多人喜歡吃完飯后,把餐盤、飯碗都堆疊在一起。但這樣做會使碗的內外兩面都沾上油,不僅會增加洗涮工作量,還可能發(fā)生交叉感染。
建議:吃完飯后,將沒油的碗碟和有油的分開放,先刷沒油的,后刷有油的;另外,盛生肉的碗要與盛熟食、果蔬的碗盤分開洗;碗底記得也要清洗。
如果碗筷上油污很重,可以在清洗前用廚房紙先擦掉油,再用溫水清洗。
2.洗潔精不稀釋
有些人習慣直接將洗潔精倒在盤子上或洗碗布上洗,但這種做法很容易造成洗潔精用量超標。長此以往,有毒的化學物質堆積,有可能會影響肝臟等器官的正常功能,導致免疫力下降。
建議:洗碗前可先在半碗溫水中加幾滴洗潔精稀釋(溫水能提高清潔劑中分解酶的效率),每次用洗碗布蘸取少量刷洗即可。
3.洗碗布不干凈
據(jù)中華預防醫(yī)學會發(fā)布的《中國家庭廚房衛(wèi)生調查白皮書》顯示,抹布中不乏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沙門氏菌等19種條件致病菌!
首先,抹布上面的微生物可能再次污染餐具,再通過餐具進入人體,引發(fā)相關疾病。
其次,一些家庭很久都不消毒或更換抹布,用得越久,其細菌就越多。有數(shù)據(jù)顯示,一條全新的抹布在家中使用一周后,細菌數(shù)量可高達22億。
建議:以顏色區(qū)分抹布用途,專布專用,避免交叉感染;每次用完抹布都應掛在通風處自然晾干;最好每天將抹布煮沸消毒10分鐘,兩個星期左右更換一次。
4.洗后不控水或者用抹布擦干
很多人洗完碗筷就直接摞在一起,放入碗柜里了,這樣不僅為細菌等微生物提供了繁殖場所,而且一些鐵制用品若是不瀝干水分,會造成表面生銹,縮短使用壽命。
建議:洗完后先放在瀝水架晾干,怕生銹的鐵鍋等器具用廚房紙巾擦干,然后再分類收納。
5.碗筷長期不消毒
洗好碗之后,記得把碗筷放入消毒碗柜消毒,如果沒有消毒碗柜,可以煮一大鍋水把洗干凈的碗筷放進去煮10分鐘,消毒作用也不錯。
小貼士:開水燙碗沒有消毒作用,只能起到清潔作用。
高溫殺菌消毒要看時間。要殺死碗筷上那些會引起胃腸道疾病的細菌,必須得將碗筷放進100℃高溫的水里浸泡1~3分鐘,或者放進80℃的水里加熱10分鐘,才能達成目的。有需要時,及時更換餐具,特別是竹制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