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是自然規(guī)律,既然結(jié)果都一樣,那努力還有什么意義呢?
死亡是所有人必然的歸宿,無人可逃。 如果你承認這是一個最基本的事實,那你對于人生就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想一想,假如你現(xiàn)在是100歲,生命走到了了盡頭,然后你認為自己留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么念頭呢? 朋友已盡,敵人消亡,一切故交舊識都徹底不存在了。 而且你這時候已經(jīng)意識到,再過幾十年,自己的名字也會被遺忘,存在過的痕跡被抹茶,萬事成空。 生死是自然規(guī)律,既然結(jié)果都一樣,那努力還有什么意義呢?
一個“聰明人”告訴我,他徹底想開了,富貴在天,生死有命,兒孫自有兒孫福,自己什么都不用操心費力,享受在當下就好。 他從中年開始就松弛下來了,每天三頓小酒,日子逍遙快活,心里就沒有煩心事。 有時候我勸他還不到退休的時候,為了孩子也該再努力幾十年,他反而勸我傻,說人生赤條條來赤條條去,大家的結(jié)果都一個樣,有什么想不開的。 我當時覺得他這個說法不對,但一直不知道怎么反駁。后來用了很長時間,我才想通這個問題。 雖然結(jié)果是一樣的,每個人早晚都有一死,但努力和不努力還是區(qū)別很大的。
兩棵樹的隱喻
我老家院子里有兩棵樹,一棵是櫻桃樹,另一棵也是櫻桃樹。 其中一棵樹到了結(jié)果的時候果實累累,吸引了很多鳥雀去啄,而另一棵樹只有寥寥無幾幾個酸果,連鳥都不去飛過去。 然后我們再看人,一個人一輩子辛辛苦苦勞作,養(yǎng)活兒女,照顧好家人,而另一個人一輩子貪玩,結(jié)過婚但無兒無女,老了也是孤苦伶仃。他們這輩子誰更值得? 前者無疑付出很多,而后者享受了很多,按道理說應(yīng)該是后者更快樂一些,但在我看來,恰恰相反,是前者過得更快樂更幸福。 眾生皆苦,但人和人的苦處其實不太一樣。
有用和無用之辯
人生在世,你說是做個有用的人好,還是做個無用的人好。如果你想不明白,那一定要看看莊子的這個故事: 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鼻f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泵魅眨茏訂栍谇f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
大樹因為無用而長存,鵝因為無用而被殺,你說人應(yīng)該怎么看有用和無用的問題? 莊子的答案是有用則用,無用則藏,“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簡單說就是不勉強,人在不得志的時候就過好自己的日子、獨善其身,得志的時候“達則兼濟天下”。有用無用,要看時機和環(huán)境的變化。
人生旅途,重在過程!
人會死亡,星球也會死亡,甚至整個宇宙也有寂滅的結(jié)果。畢竟熵增是注定的法則。 生命只有一次,因此我們最好是讓過程變得充實起來,人生沒有意義,意義是我們?yōu)樽约嘿x予的充實感和價值感。 要知道,一個奮斗終生的人在回顧自己一生的時候是心安的,他會覺得自己沒有辜負這一生。 就算人生是一場戲,戲是假的,但你也不能不認真演戲,你的用心和努力不是無所謂的。 “棄絕行動和以奉獻精神行動一樣能得到解脫,但后者會更容易達到解脫的目的?!?活著就要做事,就算是明知最后不能成功,我們也要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