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頂一萬句以及其他
剛剛看完了一句頂一萬句。
“
看到最后大概明白作者想表達(dá)什么了: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從前。全書很多人都在找一個和自己“說的著”的人,書中有很多為了一個“說的著”的人,或放棄了婚姻,或放棄了家庭,或放棄了一切私奔。而遇到一個可以和自己“說的著”的人是那么的不容易。
在那個年代,人的精神層面是極度匱乏的,所有人都在渾渾噩噩的活著,遇到一個能和自己志趣相投的是那么的可以遇不可求。幾乎全書所有的人都在求而不得,作為主角的楊百順,或楊摩西、吳摩西、羅長禮,與牛愛國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待人真誠,從無害人之心,書里面很巧妙的把他們冠以某種聯(lián)系,首尾呼應(yīng),全書以牛愛國找尋羅長禮的“遺言”來作為結(jié)束,最后落腳到尋找章楚紅,戛然而止,似乎還有無盡的話語可說。
楊百順(我更喜歡這個名字)命運多次轉(zhuǎn)折,似乎是作者有意表達(dá)在那個年代人物的飄搖和動蕩,最后通過曹青蛾和何玉芬作了一個總結(jié):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從前。似乎全書所有人物都在為這句話做注解。
有些時候,一句真的可以頂一萬句。
”
昨天臨時幾分鐘寫了幾句話。關(guān)于這本書確實有很多想說的內(nèi)容,特別是最后的部分,曹青娥最后就要離開的時候,看的幾欲落淚。最后看的竟不忍故事結(jié)束,似乎本書沒結(jié)束,書中那些人物的故事還在某地繼續(xù)著。
本書前半段以楊百順的視角進(jìn)行,跟隨楊百順“觀看”他那不是太長但充滿曲折的顛沛流離的前半生。楊百順幾乎都是被推著走,似乎沒有多少自己的選擇,每到一個轉(zhuǎn)折點,他都是“不得不”改變工作。他是真誠的,沒有什么壞心思,內(nèi)心也是沉悶的,世界之大似乎無一可訴說的知己。
“吳摩西想起自己這些年的遭遇,從做豆腐起,到殺豬,到染布,到信主破竹子,到沿街挑水,到去縣政府種菜,到“嫁”給吳香香,到吳香香和老高出事,沒有一步不坎坷;但所有的坎坷加起來,都比不上巧玲丟了。”楊百順由做豆腐起,經(jīng)歷不可謂不豐富,最后在找尋巧玲的過程中做一個結(jié)尾。太富有傳奇色彩的前半生,而后半生就在別人的訴說中幾句話帶過。
后半段以楊百順的“外孫”牛愛國為主視角進(jìn)行,三十五年的前半生也是一地雞毛。
“孩子大了,一人一手事,老大牛愛江有一個病老婆,整天吃藥;老二牛愛香四十多了,還沒找著對象;老四牛愛河結(jié)婚剛一年,娶了個老婆性躁,嘴又能說,像年輕時的曹青娥一樣,牛愛河降不住她,她倒事事壓牛愛河一頭;剩下牛愛國遇到的麻煩比他們還大,六七年來,與龐麗娜一直不和,后來龐麗娜就出了事,后來牛愛國又離開沁源去了滄州;一人一肚子心事,曹青娥有事也就不說了?!?/p>
是啊,本書中似乎所有人的家事都是一地雞毛,雞飛蛋打的。我們生活中的人生以及家庭似乎也是如此,哪有那么多表面上的幸福美滿,哪一家的生活不是一堆煩心的瑣事。
能在紛擾的生活中,遇到一個能毫無保留的訴說自己心事的人就更加不容易。反而對于某些陌生人來說,更容易訴說心事,就像牛愛國對剛認(rèn)識不久的何玉芬把前半生的所有經(jīng)歷一股腦說出來一樣。對于謀生人,自己那不堪的經(jīng)歷說了也就說了,說了后各奔東西,也沒個影響,似乎更方便訴說心事。
最后牛愛國又踏上了尋找章楚紅的道路。章楚紅雖然背著丈夫在外面偷漢子,但似乎比牛愛國更加勇敢,以前曾勇敢的嫁給大自己幾十歲的丈夫,在遇到牛愛國并發(fā)現(xiàn)自己愛上牛愛國以后果斷的和丈夫離了婚,遠(yuǎn)走他鄉(xiāng),沒那么彎彎繞繞的優(yōu)柔寡斷,至少這點,是比牛愛國強(qiáng)的。雖然最后看似牛愛國又開始尋找起了章楚紅,但牛愛國尋找的也是自己內(nèi)心的那份平靜吧。
書中表達(dá)了一個印象很深刻的一點,就是遇到一個“說得著”的人,是多么的不容易。楊百順毫無疑問內(nèi)心是孤僻的,不愿意與人打交道,他認(rèn)為簡單的跳水工作似乎更好,沒有和人打交道時的各種勾心斗角,簡單。我們現(xiàn)實中的生活何嘗不是如此,每天的生活都像是被固定好的框架,每個人都戴著一副面具生活著,又有幾個人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活著?
一種無力的疲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