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講王陽明傳習錄】全150集 第11集: 徐愛錄2 知止有定,功夫還在

p11, 徐愛錄2??知止有定,功夫還在心上用。
第二段很短,第二篇。
這個是接著解釋《大學》第一段的話,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定靜安慮對吧??
先講一個定字,知止而后有定。這句話有兩種解釋。
止于至善就是止了,你知道這個止,就知道你的終極目標。是吧?
然后你就定下來了,心就安了。這話也有道理的。
而且是最恰當?shù)慕忉尅?/p>
王德峰前面也講過,我們今天中國的年輕的一代人最缺少什么?
人生的信念。
為什么缺失人生的信念?因為不知道人生一個根本目標在哪里?
他就不能知止。止就是什么? ---終極目標。
你知道那叫至善對吧?人生最高的成就。
你小孩子少年人都知道了是吧?然后你定心定了吧,定了。
知止而后有定。現(xiàn)在我們的孩子都定不了各位,因為他終于不知道,
他到現(xiàn)在都沒搞清楚我這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這一輩子,
他已經(jīng)知道了長命一點100多歲,是吧。短一點七八十歲之類的,對吧?
總是有限的時間。他究竟干嘛來了對吧。
他們現(xiàn)在開始煩惱起來了是吧,為什么?我也眼看成不了什么
商業(yè)界領袖了,我也成不了什么大科學家,什么政治家,我都成不了,
我這個人生就是在職場上奮斗了,拼搏了,然后就不斷地跳槽了。
跳來跳去有意思嗎?他們明白了,80后現(xiàn)在這種困惑都起來了,
知道吧。然后他們開始回顧那些逝去的青春。那時候豪情萬丈,
雖然做了許多愚蠢的事情,對吧,但是如果理想在的話,然后各自
大學畢業(yè)了,分散了,各奔前程了,奔好一段時間回來辦事,
還是沒目標,因為你不知止,如何有定呢?
那么還有一種解釋,知止而后有定,朱熹的解釋。
他說 ‘事事物物皆有定理’。
這個說法跟王陽明所說的說法相悖。就是相違背。怎么理解呢?
王陽明回答了,‘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 也。告子點出
孟子這個書里面,孟子跟告子對話,告子認為:仁,內也,非外也。
我們看注釋: 義,外也,非內也。
-這個義就是說我們待人接物的那個道理,叫義。每一個事物都有它的
定理在,那么朱熹叫我們分別去了解。了解了以后才知道什么叫義。
那么這種想法跟告子一樣,把外部事物的道理一個個去了解吧。
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于是義就來了,在外,非內也,這是告子的看法。
所以王陽明說朱熹的想法就跟告子一樣,分了內外了。
至善是心之本體,不是在外的。只是 ‘明明德’ 到 ‘至精至一’處便是。
一個叫精,一個叫一, ‘至精至一’ 處便是然亦為嘗離卻事物。
本為一體的。
本注,就是朱熹為大學做了一個注釋,一個叫大學章句,
我們看朱熹的原話:明明德新民,皆當止于至善之地而不遷。
就不能變動。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
然后呢,王陽明說朱熹的話,就說他不是每一句話都錯,他說那個知
止而有定理解為事事皆有定理,要分別了解它,這是錯的。后面又
說了一句話叫‘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這句話對了。就是功夫還在你心上用。你心達到了什么?
純乎天理之極,萬事萬物的理定理。你自然知道。
知止,這個止不是一個外在狀態(tài)。這個止叫什么?至善。
至善并非外在狀態(tài)。所有的事情都做得很好,不是這樣的事情,
而是什么?至善是心之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