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預售|阿德勒傷痛療愈專家:你要自己無害與善良,卻讓自己很受傷?

你要自己無害與善良,
卻讓自己很受傷?

蘇絢慧
心理咨詢師、阿德勒傷痛療愈專家。
暢銷書作家。
擁有13年醫(yī)療工作經(jīng)驗,跨界社會工作與心理咨詢兩個專業(yè)領(lǐng)域。
幻滅,是成長的開始
只要是人類,必然會在成長過程中經(jīng)歷情感上的失落和情緒創(chuàng)傷,其中包含了一種對世界美好與天真想象的落空和挫敗。
這種想象“世界應當美好”的潛藏信念,多屬于不合理的、非理性邏輯的信念,像是“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應該是好人,他們都會愛我、喜歡我”“這個世界是溫暖和充滿關(guān)懷的,人們一定會相互幫助、相互理解”,或是“這世界不會有惡意和欺騙,至少遇到這種事的一定不是我”等。
這些偏頗的單方面想象——覺得世界應該如伊甸園般,既純真又美好,既良善又充滿溫暖——是生命一開始如白紙時,對這世界一廂情愿的認定。但是,畢竟我們生活在現(xiàn)實世界里,即使每個人的人生際遇不同,這份幻想的破滅,也必然會因為現(xiàn)實所存在的嚴苛及殘酷屬性而發(fā)生。
因欲望和需求不同,這個世界充滿了形形色色的人格樣貌。而彼此之間的沖突和對立,從有人類以來便一直存在,從未歇息或終止;人的一生,也自然免不了遭受現(xiàn)實的打擊、領(lǐng)受幻滅的洗禮。
在所謂“幻滅,是成長的開始”中道出的人生真相,正說明人若想真正體悟出個體生命的蛻變力量,必須從離開自我中心的位置、松開對這世界理想、完美的想象開始。讓自己真實地認識這個世界,也真實地接觸他人并認識自己,如此才能在活著的時時刻刻里,通過與這世界的沖撞及相處,淬煉出屬于自己的內(nèi)在領(lǐng)悟和智慧力量。

圖源網(wǎng)絡
為什么我們會反復受傷呢?
然而,有些人卻在成長的過程中停滯不前。他們以一種儀式般的自我暗示及自我設(shè)限,讓自己不斷存在于某種情境中,重復上演著某種人生情節(jié),不停地加深對人生的無能為力感,以及對自身生命的沮喪和厭惡感。同時,他們還會視自己為“沒有資格參與這世界的人”,或是認定自己在這世上只能扮演某些卑微、不幸的人物角色。
這是值得探討的主題:是什么樣的心理防御機制及心理模式,讓生活像無止境的輪回,總是重復著“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呢?
為何一個人無法停止將自己設(shè)定在“善良卻可憐的我”的位置呢?
為何在他的所言所行中,這世界完全化身為一個夠兇狠、夠心機、夠不良及實在骯臟、惡心的存在呢?
為何他對應的別人,全都變成了沒良心、惡劣、嫉妒、霸道、強勢、欺壓他的惡棍呢?
通過對心理學觀點的凝視和探討,我們可以知道,這一切正顯示個體的內(nèi)在生命存在著分裂,且他曾經(jīng)歷的失落和創(chuàng)傷情緒難以整合。為了確保感受到的自己是“好”和“善良”的,就必須切割和去除他不想經(jīng)歷的、不想承認的那些內(nèi)在的“惡”與“壞”。于是,“惡”與“壞”必須投射于外在世界及他人,而不是自己身上。
至于那些自己對“好”與“善良”的定義,則是以有限認知(幾近偏執(zhí)的心理狀態(tài))歪曲、認定的。像是:
?“對他人抱持慷慨及情義相挺,這就是善良”
“不拒絕別人,就是好人的表現(xiàn)”
“人家有需要,就該幫忙,不顧一切地對別人好”
“不要反駁、不要沖突,做個乖順的人就是孝順的表現(xiàn)”……
?
這些認定要求自己極力維護這些信條與道德需求,并在生活中毫無選擇地執(zhí)行這些待人處事的方法的觀念,都是為了確保自己在別人心中,是獲得認同的好人、善良的人。
然而,這些對“好人”與“善良”的定義,往往來自幼年時期,是從孩童的眼光和角度所見的世界及他人,我們卻將其作為以自己的標準而做出的認定與判斷。?
這些認定及判斷,可能來自幼童時期的某些情緒沖擊事件,或是某些人際關(guān)系的情感創(chuàng)傷及失落所設(shè)下的結(jié)論;也可能是因為生活環(huán)境的灌輸與塑造,因而形成了自己的生命信念和生存自保機制。為了證明自己能挽救并避免幼年時經(jīng)歷的傷害或痛苦,在后來的成長過程中,人們沿用了這些信念和防御機制,并將其植入人際關(guān)系中,不得不重復著某些人際關(guān)系的互動情節(jié)。
可是,往往那些“自以為”或“一廂情愿”,才是讓我們受困、反復受傷的原因所在。

書籍實拍圖
這本書,就是要和你談談這件事。到目前為止,你是否曾反思過:自己在家中是怎樣的處境,有怎樣的成長歷程,建立了怎樣習以為常的生存模式,形成了怎樣的性格、組成了怎樣的內(nèi)在系統(tǒng)(情緒模式及思考模式),以面對自己生存的世界?如果你常常感覺自己內(nèi)心受傷、受挫又苦不堪言,那么,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fā)生的?
停止埋怨,及時自救
埋怨這個世界和他人或怨恨自己的生命際遇是很容易的,但這些方式并不能讓你停止“覺得心里很受傷”,也無法讓你從受傷的情境中強壯起來。
當然,埋怨的方式更不會讓你因此尋得一位拯救你的英雄,成為你永不懼怕再度受傷的靠山。如果你真想消解自己的內(nèi)傷情緒,你最需要的,是清楚地看見,是怎樣的人際互動模式和情緒反應模式,讓你輪回般不斷跌落內(nèi)心陰郁的深谷,并覺察出這些模式如何讓你的傷口反復惡化,始終結(jié)不了痂、無法愈合。
我們都知道,人體的傷口(如皮膚發(fā)炎)若是反復潰爛,或總是有愈合不了的問題,可能是以下幾個因素造成的:一是自身的免疫力和復原力太弱,以致細胞沒有足夠的修復力作為愈合的后盾;二是個人行為,例如,傷口護理過于粗心大意或根本不以為意;更糟糕的情況是,反復刺激傷口,甚至是撕裂它。
人的心理情緒傷口亦然,若自己的修復力及照料能力不夠,又反復地打擊自己、讓自己受挫,便會雪上加霜,累積更龐大、更糾結(jié)的痛苦情緒。那么,心理傷害將愈演愈烈,一發(fā)不可收拾。
所以在這本書中,我希望帶給讀者兩個重要的觀念,也是對待自己的受傷情緒或面對挫敗打擊時,應該試著學習的兩件事:
?
一是學習正確照護內(nèi)心的情緒傷痛,調(diào)節(jié)及釋放你的情緒痛苦;同時,避免進入情緒傷害的惡性循環(huán)中。
二是避免用舊有的習慣模式,讓自己反復受傷,并無意識地使自己受傷的情緒擴大、失控,以致擾亂并擊潰自我,讓自己陷入無明黑暗中,迷失人生方向。
?
實時救護,是我們對生命維護最普遍的觀念;對人的心理而言,實時救護也同樣重要。所有的生命救援都著重于“黃金時刻”,對于內(nèi)心那些受傷的情感,及早采取正確的救護方法,建構(gòu)完善的健康概念,同樣是愛惜生命、妥善照顧自己的重要生存之道。
書籍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