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大同御河興云橋的歷史及建筑形制

2022-01-14 09:20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大同御河興云橋的歷史及建筑形制

山西大同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8年6月第22卷第3期 李樹云

摘要:御河是大同市內(nèi)最主要的一條河流,它由北而南從城東門外流過。作為東出必經(jīng)之路,御河橋上建置橋梁有著悠久的歷史。目前,根據(jù)考古出土文物及參考文獻(xiàn)可以得知,御河上建橋有確切記載始于金代,它是一座五拱石橋,元代重修時命名“興云橋”。金代御河橋經(jīng)元明二代歷時四百余年,萬歷八年拓故基重建為十九孔石拱橋,仍名興云橋,清嘉慶年間傾圯。

御河,古稱如渾水,又名玉河,是大同市最主要的河流之一。它自北而南橫亙于大同東城門外,因“朝會轉(zhuǎn)輸,東趨京師,必逾是焉”,所以自古以來御河上修筑橋梁就是維系大同東出要道通暢的關(guān)鍵所在。

2003年、2004年大同市生態(tài)園在城區(qū)東門外御河動工興建,在御河河道施工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了大量橋梁構(gòu)件,其中包括數(shù)量眾多的石質(zhì)拱形構(gòu)件,十三塊雕刻有人物故事、神獸圖案的欄板,五件雕刻蓮花及纏枝花卉的望柱,三件鐵質(zhì)蹲獸,二件石獸和一座由須彌座、八角形石柱、仰覆蓮座、蹲獸組成的高達(dá)6.30米的華表。這些豐富的石質(zhì)橋梁附屬遺物均出土于現(xiàn)御河大橋南約50米處,從而證實此處即是興云橋故址。出土遺物的特征及其所屬年代筆者已有專文論述,本文就御河橋的歷史和形制做進(jìn)一步的探討。

一、興云橋的歷史

興云橋之名最早見于元代大學(xué)士虞集所撰的《興云橋碑記》[1],碑文詳細(xì)記錄了泰定元年(1324年)大同路城東新修橋梁并題名“興云之橋”一事,碑文同時又有“如渾之水循其城東而南行,河水盛,遇積雨益橫,益阻行者。故自元魏以至唐,河流分合不同,率造橋以達(dá)”的記載。至于北魏是否在如渾水上修建橋梁或橋梁建在什么位置目前尚無定論,但近年來在河?xùn)|岸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北魏墓葬,其中包括太和年間的敦煌公宋紹祖墓、瑯琊康王司馬金龍墓。

考古資料證實馬鋪山以南、御河之東是北魏貴族、官僚等上層人物的墓葬區(qū),同時在對北魏城址的調(diào)查中也發(fā)現(xiàn),距橋址以東不遠(yuǎn)處有北魏時期的夯土遺跡存在,可以想見北魏時人們往返于河流兩岸,如渾水上當(dāng)有橋梁以達(dá)東西。隋唐時期,逐漸強(qiáng)大起來的北方突厥常取道大同南下騷擾中原,大同成為唐朝北方的軍事前沿重地,時稱大同軍城,而遼代大同為陪都西京,政治經(jīng)濟(jì)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唐遼時期東出必由之路的御河之上也應(yīng)架橋以利涉,上世紀(jì)五十年代大同市博物館陸續(xù)在御河以東發(fā)現(xiàn)了一批遼代壁畫墓也證實了這一點。

目前有史可證的修橋記載始于金代,虞集在《興云橋碑記》中明確記錄了金代御河之上修建橋梁的情況:“金天會壬子(天會十年,公元1132年)高慶裔建,天會十三年居民高居安修,宇文虛中記”,“金大定辛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因大雨震電毀壞,

大定二十二年留守完顏褒重建,邊元忠記”??芍鸫訕蚴冀ㄓ诮鸪?由時任西京留守、大同府尹兼本路兵馬都總管的高慶裔組織興建。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橋因大雨損壞,次年由時任西京留守的完顏褒重建。大定年間修橋一事邊元忠曾有碑記,邊元忠為大定中人,《大同縣志》收錄了他的另一碑記《西京留守李公德政碑記》,而御河橋所立邊元忠碑現(xiàn)已不存,明代張欽在正德十年(1515年)所撰《大同府志·卷一·水》中記載“如渾水,一名玉河……有金大定中所立邊元中碑”,清代黎中輔在道光十年(1830年)著錄的《大同縣志·卷四·疆域》也有“如渾水……其水東徑金大定中所立邊元中碑溢而西出者曰柳港”的描述,證實金代邊元中碑歷金、元、明、清,近700年一直立于如渾水上,元代虞集、《大同府志》及《大同縣志》關(guān)于金代修橋的敘述當(dāng)源自此碑。元代修橋的二次記錄見于元虞集所撰的《興云橋碑記》,第一次是元至大三年(1310年),橋因為大水而損壞,官家出資進(jìn)行了修葺,第二次是泰定元年(1324年)連率圖綿的維修,“乃采石于宏山之下,凡為柱二十四,自上下流望之,屹然壁立。然后棧木甃石,植欄楯,表門闕,飾神祠,官舍之屬皆以次成”。連率圖綿為新修告峻的石橋題名“興云之橋”,興云橋之名自此而始。明代的興云橋有多次修繕記錄,《大同府志》[2]收錄明代大學(xué)士劉珝所撰的《大同府重修興云橋記》是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巡撫李敏增修興云橋所作,此次維修主要是對橋面進(jìn)行了加寬,既碑文所說的“撤而廣之”,橋修成之后,“東西直十有一丈,南北闊三丈,為空者五,中高丈二尺,次丈一尺,其又次一丈,闊各如之。而又翼以欄石”。碑文同時提及洪武十三年(1380年)曾經(jīng)“因循其舊,為之補(bǔ)葺”。萬歷八年(1580年)總兵郭琥將舊橋拆除,“拓故基而更創(chuàng)之”,橋下環(huán)十九甕,上可容方軌,高三丈余,東西長百余丈,南北闊十余丈,翼以石欄,仍曰興云橋。此事見錄于《大同縣志·卷五·營建》橋梁條,《大同縣志·卷六·秩官志》也載有郭琥“修興云橋以利涉”,明萬歷九年(1581年)《上華嚴(yán)寺重修碑記》對此事也有提及。《云中郡志·卷十三·藝文志》收錄明代霍鵬所作的《重修興云橋記》則記述了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總兵焦承勛、參議楊一葵重修興云橋。這次維修的具體情況碑文沒有提及,只有“青龍背上碾車轂,鐵牛耳邊壓水族”的銘辭(按:鐵?,F(xiàn)在尚存,藏于大同善化寺五龍壁前)。清代興云橋在康熙、乾隆年曾有修葺,據(jù)《大同縣志·卷五·營建》橋梁條,嘉慶六年、十年(1805年)興云橋因大水導(dǎo)致最終傾圯,此后至清未御河橋一直沒能修建。

二、興云橋的形制

御河是一條季節(jié)性河流,潮漲潮落歲月變遷,水流分合不同,橋梁的建設(shè)也就不盡相同。金代以前興云橋的建置與規(guī)模因史料的不足目前尚無從考證,但元泰定元年(1324年)重修時虞集所撰《興云橋碑記》的記述頗為詳盡, 碑記曰:“明年壬寅, 留守完顏 褒重作之。事具邊元忠記, 今橋是也?!庇菁觥敖駱蚴且病备嬖V我們,大定二十二年留守完顏褒重建的橋梁從1182年修成至1324年的140余年間一直沿用,由金而元,橋梁的形制并沒有改變。1153年海陵王定都中都(今北京)之后,為了在經(jīng)濟(jì)上和軍事上加強(qiáng)對華北地區(qū)的控制,在南北交通方面采取了若干措施,興云橋的興建也應(yīng)該是其中之一。金代的大同仍為西京,不僅地理位置獨特,而且在軍事上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玉河橋是大同東趨京師的必經(jīng)之路,它的修建是西京大同道路交通建設(shè)方面的一項重要工程。御河是一條季節(jié)性河流,每逢雨季河水暴漲,對橋梁造成巨大的沖擊,這也是御河上橋梁屢建屢毀的關(guān)鍵,大定年間的橋梁140年不壞,可知當(dāng)年的營建相當(dāng)堅固。另外對于橋梁而言,最易損的部位是橋面和欄干,一般情況下,橋面數(shù)10年即需更換一次,欄干則需經(jīng)常抽換,但金大定間建橋之后最早的維修記錄是130年后的元至大三年(1310年),也從另一側(cè)面印證了當(dāng)時這一工程的堅固與重要。造成興云橋在元初損壞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當(dāng)時大同地區(qū)自然災(zāi)害不斷,史載大德九年(1305年)“夏四月……乙酉,大同路地震,有聲如雷,壞官民廬舍五千余間,壓死二千余人”[3],“六月,晉寧、冀寧、宣德、隆興、同等郡大雨雹,害稼”[4],從至大三年(1310年)橋因水災(zāi)而損壞,官府只是做了一些簡單的補(bǔ)葺來看,當(dāng)時橋梁受損程度并不嚴(yán)重。延祐七年(1320年)“……是歲,……大同雨雹,大者如雞卵”[5]。至治元年(1321年),大同兩次大雨,“六月……大同路雨雹?!锲咴隆笸嚷酚瓯ⅰ盵5],橋再一次因頻繁的水患而損壞。虞集描述的狀況是:“橋凡二十有七間,其西不壞者二十有二。”可以看出金代所修的橋梁在至治元年時只有東邊極少的一部分欄板毀壞,而造成元代僅10余年間兩次修橋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次修橋時“東當(dāng)水所趨,而柱皆木,鄉(xiāng)徒取其易成,而不計其易壞也”及連續(xù)的自然災(zāi)害。1321年,連率圖綿及其副孫侯修橋時“究其所以壞,而求其所以長久”,于是“采石于宏山之下,凡為柱二十四,……然后棧木甃石,植欄楯,表門闕,飾神祠,官舍之屬皆以次成”,[6]“始八月甲子,畢九月甲子,凡若干日”。從記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得知,此次維修更換了二十四根望柱、安置了欄板及棧木甃石、修補(bǔ)橋面、表門闕、飾神祠,并命名“興云之橋”。在御河河床施工現(xiàn)場我們發(fā)現(xiàn)了完整的華表,從其造型及紋樣特征看,應(yīng)是金元之際的遺物,極有可能是此次維修所言“表門闕”之物。這是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維修, 但 主體仍是金代所建橋梁。就此而言, 元代雖然對大定間所建御河橋有過二次不同規(guī)模的修繕,但橋的結(jié)構(gòu)與形制并沒有改變。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循其舊稍加補(bǔ)葺之后,對興云橋又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維修是156年之后的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這次維修并不是因為橋梁損壞,而是由于“兵部侍郎襄城李公公勉奉敕巡撫大同,閱武郊外,見軍士之涉茲橋者,擠拶乎弗容”[7],于是決定“撤而廣之”,“始于秋七月庚申,訖于冬十月乙卯”[7]。當(dāng)時的大學(xué)士劉珝撰有碑文,名為《大同府重修興云橋記》,清代黎中輔對于這次修橋的記述是“巡撫李敏增修”。無論是重修還是增修,都說明這仍然只是一次對橋面進(jìn)行加寬的修繕,而并非重建。金大定二十二年至明成化十三年的295年中,興云橋雖多次修葺,但橋的形制并沒有改變。那么興云橋的形制究竟如何呢?劉珝的碑文給予清晰的描述:“橋東西直十有一丈,南北闊三丈,為空者五,中高丈二尺,次丈一尺,其又次一丈,闊各如之。而又翼以石欄?!泵鞔怀呒s合今公制31.10厘米,也就是說興云橋為五孔石拱橋,券拱兩端對稱,中心拱跨徑3.83米,兩端拱的跨徑依次為3.42米、3.11米。橋東西長34.21米,加寬后南北寬9.33米。

一般而言,在對橋梁的描述中,“間”一是指石柱橋兩柱間的距離,一是指石欄干。距離西安三里的澧橋是一座石軸柱橋,建于明永樂二十年(1422年),“橋共二十七間,每間列石軸柱六根,每兩根相并,并以鐵箍連系”[8]。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拱橋盧溝橋為十一孔聯(lián)拱石橋,建于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石欄干共有二百七十九間,……共有欄版二百七十九塊,望柱二百八十一根”[9]。元泰定元年重修后的興云橋碑記稱金大定間所修橋“凡二十有七間”,有研究者認(rèn)為這是二十七間石柱橋,事實并非如此。明成化間增修后的興云橋,劉珝這樣評價:其規(guī)模壯麗,視昔實陋也,而此時的興云橋長也只有34.21米。金代玉河橋的長度不會超過34.21米,如果是二十七間石柱橋,那么每間柱寬加跨徑只有1.2米,在只有30余米長的范圍內(nèi)修筑二十七間石柱橋不太可能。金代的御河橋“凡二十七間”若指欄版,既每側(cè)有27塊欄板,29根望柱。我們在御河施工現(xiàn)場采集到望柱7件、欄板13件,欄板寬120-125厘米,望柱寬30厘米,除去插槽寬度8-12厘米,27塊欄版加29根望柱長近35米,與劉珝碑記中稱興云橋長34.21米是一致的。也就是說,金代的御河橋在形制上與同建于金大定間的盧溝橋是一樣的,都是石質(zhì)拱橋,上設(shè)欄干,不同的只是橋的規(guī)模而已,而且御河橋的建成早于盧溝橋6年。

萬歷八年(1580年),經(jīng)歷了無數(shù)風(fēng)雨和創(chuàng)傷的興云橋屹立于如渾水上已經(jīng)400年了,明代的大同為燕京屏障,邊關(guān)重鎮(zhèn),由于大肆營建,在如渾水上游亂砍亂伐,造成水土嚴(yán)重流失,河水經(jīng)常泛濫,興云橋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時任大同總兵的郭琥“拓故基而更創(chuàng)之”,《大同縣志》對橋梁的形制有確切的描述,“下環(huán)十九甕,上可容方軌,高三丈余,東西長百余丈,南北闊十余丈,翼以石欄,仍曰興云橋”[10]。這時的興云橋為十九孔石拱橋,可容兩車并行,高9.3米,東西長310米,南北寬31米,可謂規(guī)模宏大。從這些數(shù)據(jù)可以看到橋的長度增加了近 10倍。之后的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總兵焦承勛、參議楊一葵曾經(jīng)重修,并鑄造了巨大的鐵牛立于橋畔,以期壓水族,保平安。清康熙、乾隆年間均對明萬歷間的興云橋有一些修葺,嘉慶十年(1805年),存在了200余年的明代十九孔興云橋因大水傾圯。

三、結(jié)語

御河是大同市極為重要的一條河流,因橫亙蜿蜒于大同東城門外,其上修建橋梁成為有城市建置以來歷代大同的重要建設(shè)工程,而對于興云橋的地理位置、建筑形制、歷史沿革的探討與研究也就成為大同城市考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御河河道橋梁遺物的出土確定了金元明三代興云橋的位置在距現(xiàn)御河大橋南約50米處,興云橋作為東出大同城的必經(jīng)之路,推測在布局上應(yīng)與城市的東西干道在一條軸線之上,這也為金元大同府城位置的確定提供了有力的佐證。一直以來,前輩研究者基于文獻(xiàn)認(rèn)為興云橋始建于元代,當(dāng)時為二十五孔石柱橋,新的考古資料則為興云橋揭示了完全不同的面貌。研究表明,

目前有史可證且有考古遺物支持的大同御河興云橋建于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是一座五孔聯(lián)拱石橋,橋長近35米,元泰定間重修時命名為興云橋,之后屢有修葺,明中期興云橋綠樹成蔭景色宜人,玉橋官柳成為云中八景之一,經(jīng)歷了400年風(fēng)雨,至明代萬歷八年(1580年)拆除。郭琥重建之后的橋梁仍命名為興云橋,是一座長300余米的十九孔石拱橋,因河水暴漲,清嘉慶年間橋被沖毀。而興云橋遺址的確定則為大同的橋梁考古及城市布局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實物資料。

大同御河興云橋的歷史及建筑形制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东阿县| 谷城县| 武宣县| 社旗县| 江永县| 新邵县| 正宁县| 讷河市| 铁岭县| 开江县| 大洼县| 黄大仙区| 墨竹工卡县| 晋城| 林西县| 乌拉特后旗| 集贤县| 会宁县| 景泰县| 乃东县| 关岭| 永济市| 鹿邑县| 广昌县| 徐汇区| 依安县| 九龙县| 柘城县| 洛宁县| 塔河县| 清水县| 紫阳县| 穆棱市| 咸丰县| 塔城市| 尚志市| 武穴市| 镇安县| 清水河县| 巴彦淖尔市| 光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