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外國哲學史部分》1.54 伊斯蘭教
【本文轉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僅供學習參考】
54、伊斯蘭教
? 伊斯蘭是阿拉伯語的譯音,意思是“順從”。伊斯蘭教信奉“安拉”為“真主”。信仰“安拉”的人通稱穆斯林。我國稱“回教”、“清真教”或“天方教”。與基督教、佛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
? 伊斯蘭教產(chǎn)生在七世紀初的阿拉伯麥加城。創(chuàng)始人是麥加巨商穆罕默德[1]。他四十歲時自稱受“安拉啟示”為“安拉”的使者,宣布“安拉為唯一的神”,創(chuàng)立了伊斯蘭教。公元六二二年,為了逃避麥加多神教徒的迫害,他率教徒遷往麥地那,建立了封建政權和政教合一的制度,同多神教徒不斷開展“圣戰(zhàn)”。公元六三〇年攻占麥加。從此,伊斯蘭教就成為阿拉伯地區(qū)占統(tǒng)治地位的宗教。
? 伊斯蘭教的產(chǎn)生反映了阿拉伯民族過渡到封建社會的過程,反映了這個民族由多神教過渡到一神教。阿拉伯南部各城市,在羅馬時代曾經(jīng)是很繁榮的,后來由于外族入侵的長期戰(zhàn)爭,到七世紀時成了荒無人煙的廢墟。當時阿拉伯人希望從宗教改革中尋找擺脫貧困和災難的出路。這是“伊斯蘭教革命的一個重要因素”。[2]
? 伊斯蘭教的教義吸收了舊氏族宗教、猶太教和基督教的部分內(nèi)容,是“對自然的崇拜同正在解體的猶太教和基督教的混合物”[3]。它的圣經(jīng)叫《古蘭經(jīng)》[4],主要內(nèi)容是宣揚“安拉”是“創(chuàng)造萬物,掌握一切,無形象,無方位,無所不在的宇宙主宰”?!澳潞蹦率前怖氖拐摺?。它鼓吹階級劃分和社會不平等是天生的,要信徒服從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毫無怨言地忍受剝削和壓迫,用現(xiàn)世的苦難生活去換取來世的“天堂”幸福。它和別的宗教一樣,有自己的寺院、僧侶、齋戒、儀式、禮拜和嚴格的教規(guī)。它極端仇視科學,排斥“異端”,輕視婦女。伊斯蘭教在發(fā)展中產(chǎn)生許多派別,穆罕默德死后,他的門徒為了爭奪繼承權而分裂為遜民和什葉兩大主要教派。在亞洲、非洲,特別是西亞和北非各地流傳很廣。
? 伊斯蘭教一開始就成為剝削階級的工具。在七世紀到八世紀,是阿拉伯封建神權政治國家[5]的統(tǒng)治工具,對哈里發(fā)王國的鞏固和發(fā)展起了很大作用。封建統(tǒng)治者利用伊斯蘭教的教義和信徒對“安拉”的崇拜來強化軍事紀律,利用“圣戰(zhàn)”來進行對外侵略和掠奪。十九世紀下半葉,在土耳其地主、資產(chǎn)階級和僧侶中產(chǎn)生了大伊斯蘭主義,后來在英、法等國得到傳播。他們企圖利用伊斯蘭教制造民族沖突和宗教糾紛,以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扼殺人民革命。二十世紀初,土耳其統(tǒng)治階級曾把大伊斯蘭主義和大土耳其主義結合起來,夢想統(tǒng)治全世界的伊斯蘭教徒。在帝國主義時代,帝國主義國家的壟斷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常利用伊斯蘭教和大伊斯蘭主義來反對東方殖民地解放運動。列寧曾經(jīng)號召國際無產(chǎn)階級“必須同那些企圖利用反歐美帝國主義的解放運動來鞏固其可汗、地主、毛拉[6]等地位的大伊斯蘭主義和其他類似的派別斗爭”。[7]現(xiàn)在,蘇美兩霸又利用伊斯蘭教和大伊斯蘭主義在近東和中東擴充勢力,爭奪霸權。
注:
[1] 約公元570-632年。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八卷263頁。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八卷264頁。
[4] 一譯《可蘭經(jīng)》。
[5] 回教王國。
[6] “毛拉”是伊斯蘭教的宗教學者的稱呼,愿意為“先生”,“宗教師”。我國一般稱“阿訇”。? ? ? ??編者注。
[7] 《列寧選集》第三十一卷1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