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酷睿13代U300現身 核心一大四小干啥用?
今年初,Intel發(fā)布了Raptor Lake 13代酷睿移動版,包括HX、H、P、U四大系列。不過,其中有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型號,就是U300——它沒有掛任何一個酷睿的品牌前綴。最近,U300系列終于現身了:GeekBench 5數據庫里出現了一款宏碁的設備“Revo RB610”,處理器就是這款Intel U300。

U300規(guī)格十分奇特,它擁有1個大核心、4個小核心組成,也就是5核心6線程,三級緩存是8MB。頻率部分大核心1.2GHz至2.4GHz,小核心頻率是0.9GHz-3.3GHz。集顯是48EU單元,頻率1.1GHz。U300的功耗偉15W,可配置功耗為12W、55W——整體規(guī)格比最低端的酷睿i3 1305U有所縮水。

U300的規(guī)格定位更像是入門級PC產品采用的CPU。不過,我們更感興趣的是它的核心配置為什么會是一大四小。這就我們想要討論的,Intel為什么要做大小核設計?

從環(huán)形結構說起
處理器的結構(不是架構)經歷了很多種變化,目前Intel采用的叫做環(huán)形總線結構,即Ring Bus。

早先的CPU因為只有單核心或者是雙核心,所以直接連接不同CPU內的外圍設備就可以,比如I/O、緩存等等。

但隨著多核心CPU成為主流,這種連接關系就會顯得越來越復雜,為了實現內部無阻的通訊,就必然會往復交叉連接。顯然,這樣復雜的連接方式會增加通訊時間,延續(xù)劇增會極大浪費CPU性能,勢必要從結構上改變才能適應多核心時代。

Intel在2008年推出的Nehalem架構處理器,就采用了全新的環(huán)形總線結構,簡單說就是將所有CPU的核心“掛在一個環(huán)”上,當然這個環(huán)上還有一些別的模塊(比如GPU、I/O等等),核心之間的通訊就通過環(huán)形結構進行交流——延遲問題迎刃而解。

注意,環(huán)形總線結構其實是雙環(huán)的,通俗點理解是一個順時針環(huán)和一個逆時針環(huán)。各個模塊一視同仁,通訊最長距離就是半個環(huán)形而已。而且,增加核心也非常簡單,在環(huán)形結構上添加“核心節(jié)點”就夠了。
聽起來是不是很完美?在當時、以及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這個結構都極為有效,尤其是單核心性能表現極為優(yōu)秀。等等,為什么我不說多核心呢?
環(huán)形結構增加CPU核心并不是無限制的,當需要更多核心的時候問題來了:即便是大家內部的通訊都只是半個環(huán)形的等距,但是隨著核心數量的不斷增加,環(huán)形的距離變長了(不是物理距離,僅為比喻)——延遲會相應增加。怎么辦?

小核心堆疊一變四不是夢
Intel的CPU近年來都以單核心IPC性能為優(yōu)勢,多核心效能表現就沒有單核心那么搶眼了。原因就在于在相等的環(huán)形總線中增加核心變得更為困難,延遲(核心、內存)問題無法解決。要知道13代酷睿處理器就已經做到了單環(huán)形結構的極致:12核心——當然,志強CPU曾經有過雙環(huán)形結構產品(有興趣以后聊聊這部分)。

要在普通消費級CPU上堆疊更多的核心,方法有很多,Intel該如何選擇呢?這就是小核心設計了——在Atom基礎上Intel進行了深度改進,如Gracemont效能核心的IPC性能已經超過了SkyLake架構核心(整數高、浮點略差),并且功耗依舊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上。然后,同一個環(huán)形結構下,原本1個大核心的空間完全可以提供4個這種小核心的空間。

舉個例子,一個CPU是10核心20線程,現在拿出2個大核心的占用,改成8個小核心,這樣一下就變成了8(性能核,雙線程)+8(能效核,單線程)=16核心24線程。因為這8個小核心的存在,多核心性能瞬間就提升了,簡單又有效,而且功耗要遠低于10核心20線程的“配置”。

當然,這也有一個巨大的難題,那就是調度問題:系統(tǒng)該如何判斷哪些類型的命令交給性能核心執(zhí)行,哪些命令要交給能效核心執(zhí)行?在使用12代、13代酷睿CPU的電腦上,這個問題非常重要。Windows 10沒有經過特殊的優(yōu)化設計,這個問題就十分棘手,根本無法發(fā)揮這種異構設計的CPU性能,比如渲染工作,如果是12代、13代酷睿+Windows 10的配置,你會發(fā)現運行時小核心滿載,大核心閑置。所以,這也是為什么Intel要和系統(tǒng)應用企業(yè)深度合作(也是Intel長久以來的優(yōu)勢),在Windows 11上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回到開頭,U300的設計明顯只是應用在入門級桌面產品,以及部分定制設備上。如廉價PC(教育機、客戶終端)使用(不包括工控機、軟路由、廣告機)。上有酷睿i3、i5性能向CPU、下有能耗向N系列CPU,留給U300的發(fā)揮空間并不多。不過,這種少大核心、多小核心的設計,可能未來會逐漸成為入門級產品的“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