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機科普:AC130

洛克希德AC-130空中炮艇(Lockheed AC-130 Gunship)是一個由美國空軍所操作的重型對地攻擊機系列,是以洛克希德C-130“大力神”式(Hercules)運輸機為基礎所進一步改裝而成,主要用于密接空中支援與武裝偵察等用途。AC-130裝置有各型口徑不同的機炮,乃至于后期機種所搭載的博福斯炮或榴彈炮等重型火炮,對于零星分布于地面、缺乏空中火力保護的部隊有致命性的打擊能力。在接近半世紀的服役期間,AC-130迄今共出現(xiàn)過六種不同的版本,分別是洛克希德負責改裝的AC-130A/E/H三型,與由洛克威爾(Rockwell)操刀的中期版本、AC-130U“幽靈”式(Spooky)。至于最新一代的則為洛克希德負責改裝的AC-130J“幽靈騎士”式(Ghostrider)與AC-130W“螫刺II式”(Stinger II),新加入了導向?qū)椗c精準炸彈的發(fā)射能力,成為具有視距外作戰(zhàn)能力的機種。

類型 攻擊機
制造商 洛克希德
首飛 1966年
服役 1968年
主要用戶 美國
制造數(shù)量 43架
單位成本 AC-130H:1億3240萬美金
AC-130U:1億9100萬美金
發(fā)展自 C-130 Hercules
歷史
早期的空中炮艇概念
AC-130的發(fā)展源起于越戰(zhàn)。從越戰(zhàn)早期的戰(zhàn)場經(jīng)驗中,美國空軍意識到他們需要一架能快速地飛抵戰(zhàn)場,并以集中火力殲滅零星地面抵抗的工具。最早的空中炮艇一代(Gunship I)改裝,是以一架道格拉斯C-47型運輸機為基礎所改良、綽號魔法龍帕夫(Puff, the Magic Dragon)的AC-47“幽靈”式(Spooky)空中炮艇。之后美國空軍又以費爾柴德C-119“飛行篷車”式(Flying Boxcar)運輸機為基礎,開發(fā)了AC-119G“暗影”式(Shadow)與AC-119K“蟄刺”式(Stinger)空中炮艇。
AC-130A
1965年時,美國空軍的航空系統(tǒng)部(Aeronautical Systems Division)開始將第13架次的量產(chǎn)型C-130A(機身編號54-1626)改裝成空中炮艇二代標準,改裝范圍包括加裝4具20毫米M61火神式機炮、4挺7.62毫米M134加特林機槍、熱焰彈發(fā)射裝置及改良過的目視瞄準系統(tǒng)。這架試作機在1967年末于越南進行實測成功之后,LTV電子系統(tǒng)(LTV Electrosystems)立刻獲得一紙合約,將7架JC-130A導彈追蹤機改裝為AC-130A。實際量產(chǎn)版本的AC-130A擁有與試作機相同的火力設定,但多了包括APQ-133信標追蹤器、AN/APQ-136移動目標顯示雷達(MTI radar)與新式的類比式電腦及其他感測設備。在1968年底之前,已經(jīng)有4架AC-130A開始在駐扎于泰國烏汶(Ubon)的第14空中突擊大隊(14th Air Commondo Wing)服役。之后,空軍試驗性地在一架C-130上裝上兩具電腦火控的L/60波佛斯40毫米高射炮,以取代原本的20毫米版本(Surprise Package,“驚喜套件”計劃),并又在“快速鋪路”計劃(Pave Pronto program)中根據(jù)前述標準追加改裝了9架C-130A,并加強其雷達與火炮控制系統(tǒng)。
AC-130E/H鬼怪式
由于AC-130計劃的成功,美國空軍在“鋪路鬼怪”(Pave Spectre)計劃中將11架C-130E改裝為空中炮艇,而成為AC-130E“鬼怪”式(Spectre)。新的規(guī)格包括更重的裝甲、包括APQ-150信標追蹤雷達在內(nèi)的更優(yōu)異航電功能、與更大的載彈量。自1973年起,10架在戰(zhàn)火中幸存的AC-130裝上了升級版的艾利森(Allison)T56-A-15渦槳發(fā)動機,成為AC-130H。AC-130在越戰(zhàn)期間的最后一次改良,是在“鋪路神盾”(Pave Aegis)計劃中,換上了火力驚人的105毫米M102榴彈炮與激光瞄準定標器。
在越戰(zhàn)結束之后,所有幸存的AC-130A與AC-130H型機全都返回美國本土,由駐扎于佛羅里達州艾格林空軍基地(Eglin AFB)的第1特殊任務大隊(1st Special Operation Wing)操作。原本機上所裝的前射與后射機炮陸續(xù)被撤除,并在1978年時加裝空中加油口。在1990年代前期的“特殊任務火力加強”(Special Operations Force Improvement, SOFI)計劃中,這些AC-130H改裝了最現(xiàn)代化的各種感應器、火控電腦、電子反制裝置(ECM)與導航、通訊設備。
在越戰(zhàn)之后AC-130曾陸續(xù)參與過包括1983年10月時美軍出兵格瑞納達的緊急狂暴行動(Operation Urgent Fury),1989年出兵巴拿馬的正義之師行動(Operation Just Cause),與1991年的沙漠風暴行動(Operation Desert Storm)。有5架AC-130H曾參與過沙漠風暴行動,負責在夜間任務中攻擊地面目標,但不幸折損了其中一架。之后,又有另一架AC-130H在1994年美軍出兵索馬里時折損。除此之外,AC-130H也曾在波斯尼亞的北約維和任務中,進行過夜間巡邏任務。
機齡老舊的5架AC-130A在1995年9月10日時全部除役,軍方還正式替它們舉辦了一場紀念儀式。在5架退役的飛機中,機尾編號53-3129、昵稱為“第一夫人”(The First Lady)的AC-130A其實是以1953年時第一架從洛克希德位于喬治亞州的廠房滑出的C-130原型機改裝而來。在除役后第一夫人號被安置在艾格林空軍基地武器博物館中,作為永久展覽用途。
但較新穎的AC-130H則在改過編號的第16特戰(zhàn)中隊中繼續(xù)服役,駐扎于佛羅里達州赫伯機場(Hurlburt Field)。
自從升級為AC-130E并取消了前向與后向的機炮之后,AC-130的武裝就全都集中在機身左舷側。因此,當AC-130在進行攻擊時,是以逆時針方向圍繞著欲攻擊的目標繞圈旋轉(zhuǎn),以便施予定點目標集中且來自四面八方的密集炮火,瞬間將地面武力瓦解。在越戰(zhàn)期間,AC-130機群共擊毀超過10,000輛的敵軍車輛。
AC-130U幽靈式
相較于越戰(zhàn)時代開始發(fā)展的幾型AC-130前期版本,AC-130U“幽靈”式(Spooky)空中炮艇是在1980年代中期才開始發(fā)展。為了活化特殊任務部隊的作戰(zhàn)能力,1987年7月洛克威爾獲得合約開始新機種的建造,以13架新出廠的C-130H為基礎進行武裝化,而第一架AC-130U是在1990年12月20日首度試飛,并自1991年9月起在加州的愛德華空軍基地(Edwards AFB)進行密集測試。
同樣是使用四具艾利森T56-A-15渦輪螺旋槳發(fā)動機,AC-130U的武裝包含了一具側向的博福斯40毫米L/60快炮(Bofors cannon)與M102型105毫米榴彈炮。但原本在AC-130H上的兩具M61機炮被單一的一具25毫米GAU-12均衡者機炮所取代,擁有3,000發(fā)彈藥。這具新的機炮裝置在一具有學習功能的炮座上,擁有高達每分鐘1800發(fā)的自動填彈能力,射程超過12,000呎(3657米)。
除了強大的火力外,新版的空中炮艇也在電戰(zhàn)能力上擁有大幅的提升。主要的設備包括休斯AN/APQ-180主要火控雷達(是F-15E戰(zhàn)機上的APG-70之衍生版本),德州儀器AAQ-117前視紅外儀(FLIR),波爾航太(Ball Aerospace)附有激光定標儀與測距功能的全主動微光夜視攝影機(All-Active Low-Light-Level TV,裝置在機首下方突起的炮座上,擁有360度的環(huán)景視野)與洛克威爾ALQ-172電子干擾器及其他反制干擾物(熱焰彈等)的發(fā)射裝置。以4架IBM?IP-102任務電腦串連起來的主控單元讓AC-130擁有同時攻擊兩個目標的能力,而組合了慣性導航系統(tǒng)與美國國防部的導航之星(NAVSTAR)全球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提供AC-130U全天候的任務飛行能力。由于設有加壓艙,AC-130U能巡航于較高的空域以降低巡航時的油耗,進而提升最大航程。
由于機上裝置有大量的武器與設備,AC-130是美國空軍所擁有有攻擊武力的機種中操作人員數(shù)最多的一架。其中AC-130U需要13名人員,包括5名軍官(駕駛與副駕駛、導航員、火控官與電戰(zhàn)官)與8名士兵(飛航工程師、微光夜視系統(tǒng)操作員、紅外線偵察設備操作員、4名炮手與1名填彈手)。至于AC-130H則因為多了一具機炮,因此成員數(shù)也比AC-130U還多,為14人。
未來發(fā)展
為了強化AC-130炮艇的攻擊火力與戰(zhàn)場生存率,2005年起空軍特種作戰(zhàn)司令部(AFSOC)也開始評估在AC-130上換裝120毫米火炮系統(tǒng)。除了擁有更遠的攻擊距離與較佳的破壞力/重量比之外,120毫米的主炮能與美國其他軍種所使用的彈藥擁有更高的通用性(例如陸軍的M1主力戰(zhàn)車的M-256主炮)。除此之外,軍方也在評估替AC-130裝上例如AGM-65導彈、AGM-88反輻射導彈、AGM-114導彈之類擁有視距外打擊能力的武裝系統(tǒng),提升該機種的使用彈性與戰(zhàn)力。另外,為了簡化目前同時配置有20毫米與40毫米兩種火炮系統(tǒng)所造成的彈藥補給問題,軍方也正在實際測試以GAU-13機炮、Mk 44機炮機炮同時取代20、40毫米兩種火炮的可行性。
服役狀況
迄今為止,美國空軍共有22架各型AC-130處于服役狀態(tài)。其中包括8架AC-130H,與13架配屬到美國空軍第16特種作戰(zhàn)大隊第4中隊的AC-130U、1架新生產(chǎn)的AC-130J。
技術規(guī)格
參考資料:USAF Fact Sheet
基本信息
機組:13
駕駛:?5 (駕駛, 副駕駛, 導航官, 武器官, 電子官)
兵員:?8 (工程師,攝影機監(jiān)視員, 紅外線操作員, 裝彈員, 四名炮手)
長度:97英尺9英寸(29.79米)
翼展:132英尺7英寸(40.41米)
高度:38英尺6英寸(11.73米)
機翼面積:1,745.5平方英尺(162.16平方米)
總重:122,400英磅(55,52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55,000英磅(70,307千克)
發(fā)動機:4臺Allison T56-A-15渦輪螺旋槳引擎,每臺4,910匹軸馬力(3,660千瓦特)(具)
螺旋槳:4槳葉恒速螺旋槳
性能
最大速度:260節(jié)(299英里每小時;482千米每小時)
航程:2,200海里(2,532英里;4,074千米)
升限:39,000英尺(12,000米)
武器
AC-130A專案炮艇機II型:
4×M134?7.62毫米加特林機槍
4×M61火神20毫米加特林機炮
AC-130A驚喜套件、彈指鋪路套件及AC-130E鋪路幽靈型:
2×M134 7.62毫米加特林機槍
2×M61火神20毫米加特林機炮
2×波佛斯40毫米高射炮
AC-130E 鋪路神盾型
2×M61火神20毫米加特林機炮
1×波佛斯40毫米高射炮
1×M102 105毫米榴彈炮
AC-130H 毒刺型[7]:
(2000年前)
2×M61火神20毫米加特林機炮
1×波佛斯40毫米高射炮
1×M102 105毫米榴彈炮
(2000年升級后)
1×通用電氣GAU-12?25毫米加特林機炮
1×波佛斯40毫米高射炮
1×M102 105毫米榴彈炮
AC-130U 幽靈II型
1×通用電氣GAU-12 25毫米加特林機炮
1×波佛斯40毫米高射炮
1×M102 105毫米榴彈炮
AC-130W 毒刺二型/AC-130J 幽靈騎士
1×ATK?Mk 44巨蝮二式30毫米鏈炮
1×M102 105毫米榴彈炮(AC-130J幽靈騎士2017型)
“快槍手”武器發(fā)射管可裝AGM-176獅鷲導彈和GBU-44/B毒蛇導引炸彈(10發(fā))
翼下掛載AGM-114地獄火導彈、GBU-39小直徑炸彈及GBU-53/B小直徑炸彈(4 枚BRU-61/A掛于一個掛架上)
航電
AC-130H 幽靈型
任務系統(tǒng):
諾斯洛普·格魯門公司 AN/APN-241 多模式導航雷達 – 衍生于 AN/APG-66 雷達 (用于F-16A早期戰(zhàn)機上) 支援導航和空對地單脈沖地面測繪 (MGM), 杜普勒波束清晰化能力 (DBS),高解析合成孔徑雷達?(SAR), 地形規(guī)避/地形追蹤 (TA/TF), 地表測量(SKE), 海上探測,天氣/湍流探測,風切變警報和彈道風偏測量(用于精確投彈)
摩托羅拉公司 (現(xiàn)在供應商換成通用動力) AN/APQ-150 信標跟蹤雷達 (BTR) – 裝于單側機身的此款雷達設計用于搜索,獲取和跟蹤位于10海里內(nèi)友軍發(fā)送的位置地面信標信號(X波段轉(zhuǎn)發(fā)器),信標用作地面部隊的參考點,使本機具有準確打擊目標能力 (導引 40?mm 機炮 和105?mm 榴彈炮)
立方體公司 AN/ARS-6 人員定位雷達 (PLS) – 附于雷達導航套件包內(nèi)
雷神公司 AN/AAQ-26 紅外線偵查套件包 (IDS) – 長波紅外線 (LWIR) 波段 追蹤能力 (FLIR) (掛于后艙門)
通用電子公司 (現(xiàn)在供應商換成洛克希德馬丁) AN/ASQ-145低亮度電視 (LLLTV) – 接收火控系統(tǒng)攝影機畫面 (CCD-TV), AN/AVQ-19 激光目標指示器 (LTD/R – 1064?nm 激光發(fā)射器,具有永久預設的PRF代碼) 使用護眼模式(1570?nm 以下波長), AN/AAT-3 環(huán)境溫差夜視器 (ATI – 寬波 860?nm 激光描繪), 紅外線變焦激光照明器指示器(IZLID空用版 860?nm 窄光束激光指示標記和照明器配合 AN/PEQ-18) (附掛于人員艙門外)
導航系統(tǒng):
瑞恩公司 (現(xiàn)在供應商換成諾斯洛普·格魯門公司) AN/APN-218 雷達 – doppler navigation 雷達
內(nèi)建系統(tǒng):
AN/APN-59 雷達 –搜索和天氣雷達
AC-130U 幽靈 II型
任務系統(tǒng):
雷神公司 AN/APQ-180多模式攻擊雷達 – 一種 AN/APG-70的強化版雷達 (用于?F-15E戰(zhàn)機) 結合多種增強型空對地模式,如固定目標航跡,地面移動目標指示和航跡,炸彈撞擊點位置推算,信標航跡和天氣檢測
雷神公司 AN/AAQ-26 IDS – 一種LWIR FLIR 紅外線偵測器,安裝在前起落架門的左舷側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AN/AAQ-39 多光譜傳感器系統(tǒng) (GMS2) – EO/IR火控系統(tǒng)由中波紅外(MWIR)FLIR,兩個圖像強化電視(I2TV)攝像機組成(CCD-TV), 具有眼睛安全模式的激光目標指示器/測距儀(1064和1570納米雙模激光發(fā)射器)和近紅外(NIR)激光指示器/標記器(860納米激光發(fā)射器)安裝在起落架舷艙下方
內(nèi)建系統(tǒng):
馬可尼電子系統(tǒng)?全亮度電視 (ALLTV) –接收火控系統(tǒng)攝影機畫面 CCD-TV, 也接收激光目標指示器/測距儀 (LTD/RF – 1064?nm 具有飛行中可編程PRF代碼的激光發(fā)射器) 畫面 和激光地形描繪畫面 (LIA – 860?nm 激光器)
導彈防御系統(tǒng):
雷神公司 AN/ALR-69 – 數(shù)字化雷達警告裝置 (RWR)
L-3通訊公司 AN/AAR-44 – UV基礎的導彈來襲警告系統(tǒng) (MAWS)
ITT Exelis公司 AN/ALQ-172 – 數(shù)字射頻存儲器 (DRFM) 一種電子戰(zhàn)干擾裝備 (ECM) 屬于整合電子戰(zhàn)(EW)范疇的裝備可以讓機體擁有瞬間同時完成檢測,處理,警告,優(yōu)先級,干擾、威脅顯示的自我保護能力
BAE Systems?AN/ALQ-196 低頻率干擾機 (LBJ) – 低頻率 ECM干擾發(fā)射器
諾斯洛普·格魯門公司 AN/AAQ-24復仇者–激光型紅外線照射警告器 (DIRCM) (安裝在左舷和右舷機身上)
BAE Systems?AN/ALE-47 導彈防御器系統(tǒng) (CMDS) – 發(fā)射鋁箔誘餌和熱焰彈
結束了,福利

點個贊再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