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朝】和珅(1750-1799年)
和珅(1750-1799年),原名善保,字致齋。滿洲正紅旗人,鈕祜祿氏,祖籍吉林長白山。曾為咸安宮官學生,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承襲三等輕車都尉世職。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授上虞備用處侍衛(wèi),后為鑾儀衛(wèi)侍衛(wèi),以才思敏捷、辦事乖巧獲乾隆賞識。乾隆四十年(1775年)為乾清門御前侍衛(wèi),兼副都統(tǒng)。次年正月,27歲的他驟然升為戶部侍郎,三月升軍機大臣,四月兼內(nèi)務府大臣,八月調(diào)任鑲黃旗副都統(tǒng),十一月充國史館副總裁,戴一品朝冠,十二月后總管內(nèi)務府三旗官兵事宜,賜紫禁城騎馬,全家抬旗入正黃旗旗籍。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六月調(diào)任吏部左侍郎兼右侍郎,十月兼步軍統(tǒng)領(lǐng)。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春,兼任崇文門稅務總管、行營事務總管,補鑲藍旗滿洲都統(tǒng),六月后授正白旗都統(tǒng)、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三月授戶部尚書、御前大臣、正白旗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和議政王大臣。
四月,乾隆將最心愛的女兒十公主指配和珅長子豐紳殷德,結(jié)成君臣親家。同年十月,和珅充《四庫全書》館總裁官,兼任理藩院尚書。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他又兼署兵部尚書、管理戶部三庫、方略館總裁。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充經(jīng)筵講官,加太子太保,欽定《日下舊聞考》總裁。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被賞戴雙眼花翎,充國史館總裁官、文淵閣提舉閣事、清字經(jīng)館總裁。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七月,再賞輕車都尉世職,授協(xié)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兼管戶部,九月授一等男,同時兼任正白旗、鑲藍旗都統(tǒng)。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七月授文華殿大學士,兼管戶部。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因鎮(zhèn)壓臺灣林爽文起義有功獲封三等忠襄伯,賜紫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五月,充庶吉士館教習。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九月兼“石經(jīng)館”總裁。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兼翰林院掌院學士。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后兼管太醫(yī)院和御藥房。
嘉慶元年(1796年),大學士、一等誠謀英勇公阿桂退休后,他名正言順地成為大清第一朝臣。嘉慶三年(1798年)正月充贊襄機務大臣,兼管吏、戶、刑三大部部務,八月晉封一等嘉勇公。次年正月乾隆駕崩,他被嘉慶帝以擅權(quán)、貪污、違制等20項大罪賜自盡,家產(chǎn)被查抄入官,民間傳說其有白銀8億兩之多(顯被夸大),故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一說。
和珅之被乾隆帝重用,自有其獨特處。從出身看,他出身滿洲世家,容易受到皇帝的重視。從個人素質(zhì)來說,他不僅相貌堂堂,而且精明強干,聰明伶俐,很有辦事能力,記憶力奇強,字也寫得不錯,非常符合乾隆對官員要求的標準。
英國使臣馬噶爾尼就說他“容貌端重,長于語言,談吐雋快純熟”。他除了精通滿、漢文字外,還通曉蒙古、藏族文字,經(jīng)常為乾隆書寫此類詔書,很受乾隆欣賞。
此外,他非常熟悉乾隆的脾氣、愛好、生活習慣,乾隆想什么他就想什么,甚至乾隆沒有想到的,他也會預先想到。乾隆喜歡吟詩作賦,他就在這方面下功夫,并以“騷人”自視,這一點時人頗為欽服。乾隆喜歡游山玩水,講排場,他就設(shè)法為乾隆建亭臺樓閣,使乾隆非常滿意。
日常生活中,和珅對乾隆也是體貼入微,皇帝想吐痰時,他必麻利地用溺器進之。雖貴為軍機大臣,從來“言不稱臣,必曰奴才,隨旨使令殆同皂隸”,這更符合乾隆對臣子的要求。由于他集人事、財政、司法審判諸權(quán)于一身,故對清朝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都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和珅死后,其子豐紳殷德在堂弟豐紳宜綿的幫助下草草將其葬在薊縣劉莊。嘉慶十六年(1811年),豐紳宜綿將和珅的遺留詩文和其父親和琳、堂兄豐紳殷德的詩文合刊,稱《長白英額氏三先生詩集》,包括:和珅《嘉樂堂詩集》、豐紳殷德《延禧堂詩鈔》、和琳《蕓香堂詩集》上下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