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鄉(xiāng)里奇談】抉擇篇文評集合(上)

2021-11-09 21:09 作者:鄉(xiāng)里奇談--狂奔の玉米  | 我要投稿

18號《哈哈,笑》

讀書妖怪:

關(guān)于這篇的表述,在吐槽大會上已經(jīng)講了很多了。

正如我說的那樣,我認為18號是篇極其悲觀、而且沉郁到家的作品。里面的每個人物雖然常常嬉笑怒罵,雖然各種耍寶搞怪,雖然做的事情荒誕無稽,可是他們追逐的目的都是沒有盡頭的。他們更像是在尋找一種活著的理由,一種讓自己有生存下去實感的東西,而非真正地去追尋什么。世界那么大卻又空空蕩蕩,行走在這些神明的糟糕旨意之間,想著,說不定就這么做的話,反而恰好能夠符合生活的真諦。

老實說,文中的魔理沙教有著那樣多的派別,無數(shù)人為了復現(xiàn)魔理沙的生活和教義從而變得畏畏縮縮、半步也不敢越雷池,可他們的生活是充實的、是滿足的、是有著希望的,而了解到真相的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兒的人,他們要不然是像愛麗絲那樣,被抓進精神病院里治療了,要么是跟靈夢這樣,連自己都開始懷疑起自己的情感了。

對于神明的理解,大概跟遠古時代去真正相信一個無所不能的“神”的存在不盡相同,在本篇文章中,更接近于一種“我需要一個神存在,如果這世界上沒有神明的話,我就無法生存下去了,所以它必須存在”。我們常說21世紀的精神荒漠是吊詭的,在破除了舊時代的神鬼信仰以后,新時代的科學技術(shù)所展現(xiàn)出來的世界,卻仍然是不可知的、謎團眾多的,所以人類生存在這樣神明逝去、科學卻遠未探明的時代中,內(nèi)心往往一片荒蕪,無所寄托。人是一定要有可以依仗的物件才能生活的,如果什么也沒有,什么也不在乎,那不過是一具空空的軀殼,而在18號中,這種寄托體現(xiàn)在了一個最荒誕的神明信仰中。其實這信仰沒有多么離奇,它的存在形式大可以隨便替換:搖滾、摩托車、外星人、地底人、遠古生物,等等等等。世界是如此的離奇,謎團像山一樣的多,一個人生存在這樣的世界里,精神荒漠無所填滿,所以一定要有點什么去麻醉自己才行。

此外我有一個疑問,我在想,在本篇文章當中,愛麗絲是已經(jīng)對魔理沙的思念不可解了,所以她要創(chuàng)建宗教,她要在精神中重塑一個魔理沙出來,最后會搞到被神琦帶回去看病的程度。靈夢就是單純地什么也不做,默默生活下去。可是這兩人,這兩個人文中露出的只言片語,讓我不得不懷疑,其實她們已經(jīng)不傷心了。

或者說,可能遠沒有那么傷心了。

這兩個家伙,只是想把自己傷心的樣子裝給身邊人看而已。如果被其他人發(fā)現(xiàn)到,其實對于魔理沙的消失已經(jīng)沒有任何感覺這件事的話,就沒辦法活下去了。

裝作一直在傷心,也是一種寄托。

可是魔理沙呢?魔理沙她是怎么消失的呢?

她是有一天終于發(fā)現(xiàn),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沒辦法贏靈夢。她的寄托失去了。她徹徹底底感到絕望了。沒有支撐自己繼續(xù)生存下去的東西了。

就會變成這樣。

這些細微渺小瑣碎的情感,其實作用可能大的出乎人意料。生活多少得有所寄托,可能直到絕望的那一刻,人才能真正明白這玩意兒是什么東西。

或者說,這些東西,才真正是生命的食糧啊。

?

?

真紅:

如標題一樣,確實是一篇相當好笑的文章,讀的挺開心的,要謝謝作者給我?guī)淼目鞓?。文章中笑點的主要來源就是被奉為神圣的事物本來的面貌卻是如此的平凡、隨便、背后根本沒有什么神秘和崇高的東西,通過愚弄權(quán)威、神圣和崇高,祛魅這些東西,也是從起碼舊制度末期的法國開始就已經(jīng)經(jīng)久不衰的笑話類型了。而文章又多少通過宗教這樣一個相當可以和現(xiàn)實形成互喻的題材入手,讓文章不止于諷刺。解釋了一大通教義、喊了一大堆口號的教授,等到最后卻迫不及待和事無巨細的開始介紹起自己的出版物,這可不僅僅是好笑的事情。

?

作者并沒有迷失在漫無邊際的諷刺之中,讀者可以在閱讀完全文之后抓住一些比較中心的事情:本來被神圣化的對象所并沒有多么認真對待的事情,卻會因為神圣化而賦予上了這么多意義,以至于每個行為都會被解釋、研究。從這個角度來說,文章構(gòu)成一種對于圣經(jīng)詮釋學的反對,作者并沒有直接說這多么不好,而是說明這有多么好笑、多么傻,并且又會被其他居心怎么樣的驅(qū)使。這是一個比較聰明的處理,也讓文章十分有趣。而最后靈夢的這番話也是十分有趣的:你們在做的事情,我也不知道該怎么形容,但至少不是侮辱。況且,我想如果魔理沙看到了你們這樣,一定會笑得很開心。侮辱的前提是對象本來就是極其崇高,不允許曲解的,但是對于靈夢和魔理沙來說都不是這樣,那對于魔理沙來說這當然不是什么侮辱了,只是“哈哈,笑”。按照這種解釋來說,作者或許到最后都保持了一種諷刺到底的態(tài)度。(你們也可以注意到,我這種帶著問題意識并且只舉出了少量文章句子的解釋從方法上來說沒有多么靠譜,所以這里說的是“或許”)

文章的人物都高度的寓言化,用于完成推進劇情和進行諷刺的功能,這點或許算是本文的不足之處。比如對于這兩個啥都不懂的小信徒,讀者似乎根本很難區(qū)分出兩個人誰是誰。而有一些很好笑的喜劇和諷刺,也仍然能夠發(fā)揮出人物的魅力,這并不是這種題材本身的缺陷。

?

?

冰封:

文章題目如此,我也差不多從開頭就開始笑了,什么狂熱教條主義信徒。本文詼諧的文風,從大賢者保佑打賊可見一斑,這不只是橋段設計能力,更是一種荒誕本能,這和文章的背景是無比貼合的。粗讀總感覺在黑大乘小乘,如果魔理沙不吃肉只吃蘑菇也寫進教授發(fā)言的話就更像了。后來發(fā)現(xiàn)并不是這樣,《哈哈,笑》在用一種無力的方式批判一些不合理的東西,它們可能是宗教,可以是秩序,當然更是禁止吃狗肉這樣完全無法理解但背后另有原因卻依然不想理解的東西。很高興作者沒有真的寫權(quán)力斗爭,那種東西太無趣了。魔理沙失蹤后,她的朋友們也許是為了紀念,也許是圖有趣搞出來的宗教竟然能忽悠這么多人,他們滑稽可樂,但這一切都比不上有魔理沙的日子。所以很遺憾最后沒能看到魔理沙回來,一炮轟平了各個教派(尤其是魚水教),不然靈夢應該會挺開心的。不過文章中的人物已經(jīng)夠鮮活的了,也沒有必要刻意制造這樣的滑稽,所以只是個人的遺憾。諷刺方面,沒有一味全部打死倒是我挺喜歡的,雖然我覺得世界上各大教派的創(chuàng)始人(或者被推上來的創(chuàng)始人)復活,他們要么想砸了現(xiàn)在的教,要么笑的直不起腰。

另一方面,我更喜歡主角們的實證精神,而且并不覺得很滑稽:實證是沒有上帝視角的,就算是盲人摸象也好,總歸是摸到了他們想要的答案。雖然看起來他們有些愚蠢,心中充斥著不可逾越的雷池,但這種觀念形成的枷鎖充斥著人類的歷史,從來沒人能免俗的。錯誤的答案也是答案,總要相信“螺旋上升”的嘛。

?

?

雪澄:

非常有味道的一篇文章!也是一篇相對而言比較成熟的文章。盡管標題是“笑”,結(jié)尾也是“笑”,但整篇文章所傳達出的情緒卻是一股莫大的失落感與無奈感。作者用一種極其節(jié)制的筆法冷靜地講述了一個帶有荒誕色彩的故事,而某些牽扯到終極意義的思考則正是隱藏在這樣一個新奇荒謬的故事中,無論構(gòu)思還是筆法均有不少可取之處。
????文章由兩個孩子間一場關(guān)于教義細節(jié)的爭論展開,進而借先知之口揭示了所謂“大賢者”得道的某些真相——后人自以為是的種種偉論與猜想背后其實只是一場前人接近于無厘頭的鬧劇,而后人于此之上建立的種種營生也由是變得滑稽可笑。在我看來,“宗教”、“先知”、“大賢者”等文章中的關(guān)鍵要素某種程度上都可抽象為一種符號性質(zhì)的東西,他們的意義就在于完成一次對于“虛無”的“賦形”過程。在這樣一個看似荒唐好笑的故事下,生活的某些糟糕面以一種變形的姿態(tài)被作者無情地呈現(xiàn)于前。你所篤信的真理有時可能是那樣的隨意而你所拼命追求的東西實際上也可能是一文不值。在結(jié)尾處三人此起彼伏的大笑中,我能感受到一種來自感覺性領(lǐng)域的真實悲痛。人活于世,自然可以做一個只關(guān)注眼下的務實者但那涉及到某些永恒命題的追問是你能夠永遠逃避的嗎?總會有那么幾個時刻生活會帶著它一塌糊涂的本質(zhì)從彼岸席卷而來并告訴你:“你,就是那宇宙間無數(shù)奔波勞累的小丑中的一個?!逼┤缭诿恳粋€深夜破防的時刻。哈哈一笑,萬古的蒼涼。

就我個人的理解而言,我是不認為這篇文章有涉及到“諷刺”的。這是一篇優(yōu)秀的檢索生活與生命的答卷,在我看來它是足夠嚴肅也足夠分量的。

?

葉紫蟬:

本文敘事幽默,看似是影射了現(xiàn)實中的許多東西,但仔細想來,卻也覺得什么都沒影射,至少影射并不是作者的主要目的——如果作者的主要目的是影射現(xiàn)實(例如《許愿泉》等幾篇),完全沒有必要在文章的后半段花較多篇幅進行背景解釋,使前文描述的現(xiàn)象變得“合理化”。會令讀者認為本文可能會影射現(xiàn)實的原因,是本文所描述的現(xiàn)象實在是太普遍了,普遍到了超越現(xiàn)實和虛構(gòu)的境界;宗教也好、學術(shù)也好、其他有著“多余”性質(zhì)的腦力活動也好,一切建立在空中樓閣之上的價值觀也好,最后我們看到的是“白忙活”了一場,很難不懷疑這是虛無主義的表達;但是,再回過頭來想,難道這些爭論就真的是全無價值的嗎?

從歷史來說,對一根針尖上站幾個天使之類的討論自然是沒有價值的,但我們并不能因此否認全部;教會掌握著知識,雖然這種知識不見得有用、更不見得是“真理”,但我們現(xiàn)今所使用的足以使我們客觀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邏輯工具卻是從那些荒謬的歷史塵土里誕生出來的;因此,愛麗絲也不必瘋,在這些林林總總五花八門的魔理沙教派中,總會誕生出很接近魔理沙的魔理沙來的,只不過需要不知多久的時間來等待——主角二人還能想起來去查日記原本便是這一預期的證明。我多少還是個樂觀派的!

?

?

35號《RISING》

當時明月在:

高中讀書時,曾經(jīng)對《紅樓夢》愛不釋手,讀一讀大觀園落成時富麗而又淡雅,讀一讀寶玉和姐妹們秋詠芙蓉冬賞紅梅,再到寶玉生日夜宴群芳,飲酒行令,好不熱鬧。但賈府繁花錦簇,烈火烹油的富貴氣派背后,無不流露出一絲憂傷。隱藏在盛景背后的悲傷注定不會是奔騰的江流大開大闔,如同山石間的涓涓清泉,游人或許不能抬眼便看見,但總能通過氤氳的水汽和若隱若現(xiàn)的淙淙水聲感受到它的綿延不絕。

我在初讀本文時,感受到的正是如山間泉水的隱隱不覺的傷感。不同于本次很多選手在劇情上挖空心思,力圖以反轉(zhuǎn)而又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上取勝,本篇作品的作者選擇以很平淡且樸實無華的文字講述了一個并沒有太多波瀾轉(zhuǎn)折的故事,劇情的發(fā)展順理成章,一萬五千字一口氣讀下來并沒有停頓與障礙,但閱讀的心情卻是越來越沉重。

文章伊始便寫道,妖精是幻想鄉(xiāng)具象化的表現(xiàn),所以,如果方法得當,那么從妖精便也可以復原出整個幻想鄉(xiāng),隨著幻想鄉(xiāng)的復蘇,期間被分解的妖精也會再次回到幻想鄉(xiāng)。文章內(nèi)容似乎和題目“rising”一樣,敘寫的是一個新生的故事,而作者細細詳寫的卻是一部“衰敗史”。誠然,故事開始的時候幻想鄉(xiāng)已經(jīng)是衰敗了,但妖精的群落是充滿生氣、興致盎然的。所以,我們不妨以一個熱鬧非凡,繁花似錦的妖精社會來開始故事。妖精早已習慣了死亡,而她們自身無論如何都可以復蘇,所以連她們自己也是對自身的分解也是不以為意。在故事的起初,我和幻想鄉(xiāng)的妖精一樣,懷著輕松的心情,迎來一場無人打擾、自得其樂的假期。但盛極而衰,何況是早已“衰極”的幻想鄉(xiāng)呢?妖精們逐漸厭倦了幻想鄉(xiāng)的國王游戲,而妖精的分解已經(jīng)自始開始了。不過還好,分解了之后還是可以復蘇的嘛,帶著這樣的心理安慰,妖精的數(shù)量越來越少。作者很巧妙地利用妖精死去而又復蘇的特性,來沖淡生死這一終極話題的沉重,但是妖精感受到的被拋棄的孤獨感在不死這一背景下被強化了。很多作品都討論了永生不死對于生命究竟是一個恩賜還是詛咒,終究說來,人是社會、是家庭中的個體,在記憶中所有熟悉的一切都消逝時,個體或許會對生命有更深的感悟。隨著妖精數(shù)量的減少,不死不滅的妖精也開始感傷朋友的離去。但是仍然抱有希望:妖精是自然的化身,自然恢復正常,那么妖精就能復生。不死的理論與復蘇的不可見之間的矛盾隨著最為活潑的琪露諾的戛然消失到達頂峰,琪露諾與尋常一樣取出兩個奶油布丁,在準備與大妖精分享時毫無征兆的分解了,讀到此,我不由為之一動。文字雖然簡樸,我想無論是妖精還是讀者都會體會世事無常前的脆弱感。雖然我們都會抱怨日復一日的平淡如水的生活,但面臨毫無預兆的劇烈變化之時,往往都會手足無措,往者不可知,生者卻是久久難以平靜。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大妖精隨著琪露諾的腳步來到幻想鄉(xiāng)邊境,在此時,永恒與生命的短暫成為了共通的話題。作者并沒有在文章中大做感慨,只是平平淡淡的講述故事,但感情的流露卻是難以抑制的。我在與其他評委交流過程中,有評委認為文章有“設計”的匠氣,似乎是作者有意引導讀者,到了這里該怎么樣,到了那里又該怎么樣。我并不這么認為,如果說作者敘寫故事情節(jié)都不能“設計”的話,那么我們讀者期待的是什么呢?當然,在這里扯開說去,如果說本篇確實有設計之感的話,或許文末橄欖樹種子的安排和最后的文字確實有些刻意為之了,這一點我后面還會再談一談我自己的想法。

之前我曾說故事并沒有多少波瀾曲折,實際上再三讀之還是有失偏頗的。或者說,相對于本屆很多作品熱衷的反轉(zhuǎn)劇情,本篇故事并沒有多少曲折。但落實到本篇文章而言,作者還是花了心思構(gòu)思的。劇情敘述至此,本文最大的轉(zhuǎn)折來了,冰之妖精復生了。在前文琪露諾突然分解之后,作者立刻安排了她的復蘇,賢者當初的預言是對的,妖精會復生這一理論也是正確的,這下前文關(guān)于生命的沉重話題似乎徹底失去了討論的意義,雖然復蘇的琪露諾性情大變,但是,這也證明了被分解的妖精最終還是會回來,這就足夠了。讀到此可能會想,難道底下接下來就是“rising”了嗎?那未免太不能免俗了。說到這里我還是想多扯兩句題外話,關(guān)于冰之妖精復生后的變化,我過度解讀一下,或許也是不死不滅與妖精實際分解的妥協(xié),或許真的可以不死不滅,但這并不意味著永恒,這一變化的安排可能是作者對永恒與消逝的某種注解。當然了,這大概是我的過度解讀,我也是寫至此興之所至,既然是與大家探討,大家也應當允許我稍微做一些個人的看法。

而隨著博麗巫女的回歸,一切都在轉(zhuǎn)好,漫長的夏季即將結(jié)束,時間又會重新流逝。冰之妖精的復生預示著幻想鄉(xiāng)的復蘇,巫女的歸來暗示著了遷出去的人類與妖怪對幻想鄉(xiāng)的回歸,一內(nèi)一外,似乎幻想鄉(xiāng)又要恢復往日的繁華與熱鬧。但這終究只是一場回光返照,幻想鄉(xiāng)的環(huán)境并沒有恢復到適合人類居住,巫女最后還是重病一場,離開了幻想鄉(xiāng),而幻想鄉(xiāng)內(nèi)報春妖精莉莉白也被分解了,時間變得混沌。現(xiàn)實沉重地打擊了所有人,衰敗還在繼續(xù),河童留下的投影機出現(xiàn)了故障,幻想鄉(xiāng)露出死寂的真實面目,接著,大妖精被無人問津的自動機器擋在幻想鄉(xiāng)之內(nèi)。終于,一切來到了最深的谷底,“大妖精希望下一個被幻想鄉(xiāng)分解的就是自己”。讀到這里我不禁問自己,接下來要怎么展開呢?最令人絕望的應該是希望后的絕望,特別是希望似乎是真正發(fā)生了呢,畢竟,冰之妖精回來了不是嗎?那么,在希望后的絕望之后,又該如何?

接下來,作者另辟蹊徑,寫起來大妖精和其他妖精用泥土重建她們的幻想鄉(xiāng)??吹竭@里我是真的佩服作者的匠心獨運,物是人非是長久以來為多情的人們所感嘆,“重過閶門萬事非,何來同去不同歸?”在歷經(jīng)種種故地重游之時,觸景生情,情感往往難以抑制。《世說新語》中記載桓溫北征路過金城,看到自己曾為瑯琊太守所種柳樹已經(jīng)十圍,慨然流淚,“樹猶如此,人何以堪!”這種情感往往在一瞬而爆發(fā)。但作者將這一瞬的情感緩緩壓制,妖精們雙手還原出一個小小的幻想鄉(xiāng),將物是人非的情緒在時間的維度拉長,通過微縮的景觀而非實景來展現(xiàn),實在是驚艷!讀完這短短的二三百字,我實在為之折服,我看到歲月的流逝,看到幻想鄉(xiāng)曾經(jīng)的繁華,也看到心底最深沉的孤獨。就我個人而言,讀到此處我已經(jīng)為之感動,而后面御阿禮之子來到幻想鄉(xiāng)取回手札,幻想鄉(xiāng)被徹底封閉,直至文終的故事在我看來已經(jīng)有些黯然失色,前文鋪墊太多而有些難以收尾了。但我覺得這不影響全篇文章的質(zhì)量,相反,某種意義上說,這也說明了前文作者對整體感情表達是十分到位的。

當然,我忝列“評委”之列,厚著臉皮寫下所謂“文評”,總不能只是回味一遍作品本身,還是要寫一點“評價”,或者說寫一點關(guān)于文章的理解。上文我提到過,在與其他評委交流之時,有些評委認為這篇文章有比較濃厚的設計感,作者引導讀者,告訴讀者這里應當感動云云。就我個人來看,這個批評有些過于苛責了。整篇文章作者幾乎沒有直接的自我感情抒發(fā),而是通過“設計”的劇情來“誘導”,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我覺得這本身已經(jīng)很可貴了,應當予以肯定。

不過,我也不能就此否認關(guān)于設計感濃厚的批評,而且我個人也認為,從御阿禮之子回歸到文末這一段確實有些筆力不濟,通俗來講有些“兜不住”了,而御阿禮之子與大妖精的談話以及大妖精選擇留在幻想鄉(xiāng)分解以完成幻想鄉(xiāng)的重建這一塊也確實有些落入俗套。在這里我并不想指責作者,我倒是想稍微探討一下“兜不住”的成因,稍稍為作者找個“借口”。

我們常講張弛有度,如果一直節(jié)奏緊張進行劇情,對于一篇快言快語恩怨情仇的江湖故事而言,快節(jié)奏也許能讓人一氣讀完酣暢淋漓,當浮一大白。但對于本篇這種通過娓娓道來地講故事來流露背后的感情的文章而言,如果一直一波接著一波的往下走的話有些讓讀者吃不消了。而作者在開始到琪露諾、靈夢回歸這一段是向悲的基調(diào),到中間一個抬升,再到后面更深的悲哀,整體而言雖然故事一直繼續(xù),但背后的情感連續(xù)不斷,特別是回歸一段先揚后抑,其實是加深矛盾,突出后面的悲傷,而直到最后,點出希望真的要來臨,春天真的要回歸之時,就頗感轉(zhuǎn)折生硬,顯得文章誘導讀者感情。簡單而言,我覺得可能是篇幅限制了作者的發(fā)揮,整篇文章一萬五千字想要完成這種情感醞釀、加深、轉(zhuǎn)折還是有些勉為其難。我們看《紅樓夢》的目錄,在每次烈火烹油之后必然有兩三回的篇章來緩和,元妃省親之后就是“意綿綿靜日玉生香”,讀來就有慵懶之感。我想,如果作者對文章情感節(jié)奏在拿捏一下,考慮考慮張弛,所謂設計感可能會有所減輕。比如,靈夢回歸的劇情不要集中于剛回歸之時,兩年零一個月短暫也漫長,如果不是前文“又看到了曾經(jīng)的幻想鄉(xiāng)”,后文就敘事性的交代巫女的告別,可能讀起來就不那么生硬。再如,大妖精和其他妖精們重塑幻想鄉(xiāng),這一段我覺得是文章很出彩的地方,但行文稍顯急躁。作者以某年夏天御阿禮之子取回信札來繼續(xù)故事,故事中大妖精過了不知多少年歲,而讀者僅僅目光轉(zhuǎn)過一行,這就很難不讓人感覺似乎有些突兀。另外,本次比賽字數(shù)上限設置就是兩萬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字數(shù)的限制束縛住了手腳,作者難以繼續(xù)展開,也是不得已。當然,這只是我的一點不成熟的看法,作者或許另有巧思安排,我不能體會;若要修改,肯定也有更為合理的方式,只是我能力至此,貽笑大方了。

總的來說,這篇文章雖然幾乎無一處直抒情感,但字里行間無不體會到真情實意,巧妙地以多樣的手法來襯托,確實可圈可點。同時,全篇一萬五千多字讀下來敘事清爽,結(jié)構(gòu)清晰,可見作者踏實的基本功。我本人是寫不出來這等好文,反倒是絮絮叨叨,甚至是指手畫腳,可以說是班門弄斧了。不過,也正是作者的文章讓我能夠讀而有感,有感而發(fā),所以也請原諒我不知所云的文字,見笑見笑。

?

?

小貓:

直到現(xiàn)在我依然不認為這篇文章的自我感動成分,足以壓過它的優(yōu)秀之處。但或許是我本人對作者“設計感”的小小排斥,又或許是文章的流向過于理所當然,這篇文章在終審還是沒能匹敵我心目中的最佳。

長評會具體提及本文的細節(jié),我只提一句我最欣賞的點:本文使得幻想鄉(xiāng)真正擁有了歷史的向度,盡管這一向度本身以失范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幻想鄉(xiāng)正是在失去了自己的“幻想”,成為一片荒原之后,才使得歷史逐漸展開。而在這片已經(jīng)被遺棄、被遺忘,被歷史完全拋在腦后的土地上,生活著一些相信輪回、相信“超歷史”存在的妖精們,我認為這足以讓我產(chǎn)生一些回味——這也是我對其他評委不同意見的一個小小回應。

?

?

葉紫蟬:

這個故事的筆調(diào)很讓我聯(lián)想到姜峯楠的《你一生的故事》:同樣的娓娓道來的柔軟文字,同樣的“此處理應有悲喜的情緒,但(或許是)無法理解悲喜而只能以看似冷漠的情緒糊弄過去”的疏離感,以及同樣從頭到尾彌漫著的無可奈何。我隱約能夠體會到這篇文字的“韻律”——我是說,前提是這篇小說足夠好——假如放棄時間線索,將現(xiàn)有的段落順序反復調(diào)換,也許就能找到這篇小說的新線索。這個寫作技巧是王小波教的,他說杜拉斯的《情人》就是用這種方式反復改過的。

?

?

雪澄:

一篇如同冰塊般晶瑩剔透的好文章——這是我讀完全文后最直接的感受。

面對突如其來的異變,幻想鄉(xiāng)的大家紛紛前往外界避難而只有作為自然界象征的妖精被留了下來。當眾人都習慣于外界的優(yōu)渥并逐漸忘記故土的時候,妖精們的處境似乎也如同遠去的幻想鄉(xiāng)一樣被人們逐漸淡忘。這儼然一種城市興起而村莊崩落的既視感——個體在時代的選擇面前向來都是無能為力??杉幢闶沁@樣無能為力的個體他們的存在也不會因為人們的遺忘而消失殆盡,各自的悲歡與喜怒終會由各自品嘗,凡人的生息盡管毫不起眼但他們卻始終在世界的每一處角落周而復始,如同野草般倔強。作者用如水般潔凈的文字勾勒出一份妖精們于這世界的偏僻處相濡以沫的剪影,在這段日暮途遠的歲月里有著這樣一個童話般一塵不染的小“村莊”,而“村莊”的“居民”們也自有其日復一日各自為生的路數(shù)。這是一個遠離塵囂的美好世界,它的清澈澄明可令每一位來訪者流連駐足,并為之動人。

我想,一篇成功的文字就應當如此,它不是將悲劇直接擺在臺面之上并反復販賣其間的煎熬與痛楚。成功的文字不應當在于被感動人的對象所感動,悲喜的原因也從來只存在于悲和喜的自身當中而不存在于人生體會中——被“形式”所激勵的感情才是真正不用假裝的感情。顯然,這是一份流淌著情感的文字,讀者可以從作者的每一次娓娓道來中體會到注入其間的憂傷與關(guān)懷。這份切懷清淡悠遠但卻是有所憑依的,所以它可以格外動人。

?

?

真紅:

對于這篇文章如果要發(fā)生什么爭論,或者關(guān)心這篇文章的主旨的話,那總是會圍繞著大妖精的去留這個問題??紤]到大妖精不可能真的離開幻想鄉(xiāng),總是有被射殺生命的風險,如何處理阿求的談話從而使得大妖精留下的決定并不是出于某種無奈的妥協(xié)是相當重要的,于是這就帶領(lǐng)著我們閱讀者的思路重新回到阿求與大妖精的這段談話里。

?

“你依然是我當年離開時候的樣子,大妖精。你還沒有經(jīng)過分解與重生,如果沒有其他和你一樣的妖精了的話,你就是幻想鄉(xiāng)復活所需要的最后一塊拼圖。

?

“你同時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完整地見證了幻想鄉(xiāng)封鎖后的歷史的存在。你自己的存在就是這段歷史的證明。

?

阿求實際上給了大妖精出路,但是另一個方面卻從阿求作為之前那個幻想鄉(xiāng)與之后那個幻想鄉(xiāng)最后的紐帶、唯一的歷史見證者這個身份留下來。之后阿求給了大妖精一些種子,讓她看看能不能成功播種。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這段對話之前的幾個段落中,無奈自己不能離開的大妖精已經(jīng)開始嘗試在幻想鄉(xiāng)里培育新的造物、新的工藝。對于一個很想出去的人,用“你是唯一的見證者和紐帶”這樣的理由勸服真的是具有力量的嗎。這里可能也有別的理由,譬如大妖精要作為新生生命的看護者,這可能是送種子的言外之意。

?

從這個核心議題來說,討論這篇文章很難不想到那些討論鄉(xiāng)土和討論老工業(yè)區(qū)的文學。路遙很經(jīng)典的在《人生》中說,離開了鄉(xiāng)土,人就將會變得什么也不是,對于鄉(xiāng)土、離開這些話題人們總是有許多浪漫的看法。如果要說鄉(xiāng)土是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人物,那這些從來都是變動不居的事物,與其說是喜愛這些特定的失控結(jié)構(gòu),不如說是喜愛一個被自己美化了的回憶。

?

?

?

《離寺之前》

?

小貓:

一篇描繪感情的文章做到什么程度才能稱得上好,想必是一個眾說紛紜的悠久辯題。究竟是單純細膩描繪兩人之間的情感戲就能折桂,亦或是要加上哲學思辨方可奪魁?或許本屆的這篇《離寺之前·》能給所有奇談人一些小小的啟示。

本文絕非泛泛之作。一個幻想入的少年,或是因為愛慕,或是因為仰慕,追隨那位疫病神而度過一段修行日子,無疑是美好的題材。筆墨細膩,雖偶有雕飾之感,多數(shù)情況下倒也相得益彰,圣白蓮的說理并不枯燥,讀來有味。在一篇短篇小說里要做到基本面不掉鏈子,其實是一件相當考驗功底的事情,而若能讓讀者讀來覺得清新可感,已經(jīng)是相當難能可貴的成功了。

可惜的是,文中的短板也隨著文章的推進而顯露出來:細碎的敘述打散了文章的質(zhì)感,一開始我滿心期待著他們慢熱的感情發(fā)展,等到的卻是一段設計感明顯的混混劇情;后來我等待作者深入挖掘女苑形象的多種意蘊,結(jié)果看到的卻是女苑“生吃個人”的戲碼。在作者精細的文筆之下,這些問題或多或少降低了危害度,然而抽去本文華麗的外貌,留下的劇情內(nèi)核卻未免有些單薄。

這就要提及文章最為稱道的部分——兩人之間的獨特情感。全文中最有意思的一個問題是,少年究竟有多愛女苑?這并非一種愛情,但也不是單純的敬仰和憧憬,在我看來,這種略顯畸形的愛欲其實有點類似于追星或者追偶像的感覺,憑借著心中的一個模糊美好的形象與現(xiàn)實中的人進行對照,并且在對照落空時幻滅。少年對女苑的愛確實是一個幻象,它甚至可能原本就是女苑能力的勸誘所致,而他對于女苑的維護也是一種“不知何為”的本能反應,內(nèi)里并不存在一個堅定的思想維度。不過和通常想法相反,我對這一點倒是頗為喜歡:正是這種偶像崇拜式的單方面的執(zhí)念,倒使得文中的女苑和少年的形象不至于流于平庸和扁平。誠然,兩處設計感明顯的“轉(zhuǎn)折點”破壞了文章順理成章發(fā)展的韻味,但文章的總體骨架依然是飽滿的。

文章中另外一個可談之處,自然在于說理的部分。作者對于佛教的理解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禁欲和節(jié)欲,而是很“命蓮寺化”的“各有所求”的修行邏輯。我雖懷疑這有一種陷入另一意義的流俗的危險,然而作者的處理算得上不好不壞:沒有空談,幾處圣白蓮的比喻也算得上貼合,但很難看出這些說理和本文感情主線之間的關(guān)系。唯一亮眼的一處是對于疾病的討論,圣白蓮點出疾病是對正常狀態(tài)的脫離,而自然讓人聯(lián)想到女苑患病情節(jié)中,是否女苑本人追求命蓮寺的發(fā)展是違背了她本人的“正常狀態(tài)”?可惜作者也未加深入,實在遺憾,本文有太多點到即止之處了。

回到我開頭所說的問題:一篇描繪感情的文章做到什么程度才能稱得上好?對于我而言,我喜歡用角色人物邏輯帶動情節(jié)發(fā)展,但也喜歡偶爾現(xiàn)身說法式的理念糾紛——但這一切都要建立在劇情完整流暢的基礎(chǔ)之上。本文單元劇式的文字流動,紛繁糾葛有余,而清晰可讀性不足,我認為既留有余地,又懷有希望。望作者繼續(xù)努力,我愿意看到更加自然溫情的感情戲。

?

?

冰封:

妖怪神明……不算太罕見的題材,但也在一眾人妖關(guān)系中算是另類了。而把信仰與癮類同,著實是不錯的想法——但我總疑心作者只想寫主角與女苑相戀,辯經(jīng)全是次要的。然后是沖冠一怒為紅顏的情節(jié),以及粉碎濾鏡,互相深入了解,矛盾誤會理解然后漸行漸遠。戀情這樣的宏愿也是很難實現(xiàn)的。而本文對東方原文的演繹也很出色,把女苑在命蓮寺修行的一段展開去講,又收攏到最后一句,相當完整。不足之處了話……作者寫各種各樣的女苑,各種各樣的戀情,真的不會膩嗎!以理為主,和以戀愛為主終究是不一樣的,像現(xiàn)在這種寫法屬于在舒適圈里了。

?

?

葉紫蟬:

本文的文字、敘事風格很讓人想到川端康成的《古都》,以及汪曾祺的《受戒》,講了一個關(guān)于修行者的寡淡如茶、似有若無的愛情故事。本作的文字感受力相當強,卻也有點用力過猛以至于矯情。白蓮也好、女苑也好,臺詞的確說教感很強(笑),作者的觀點灌輸也和白蓮差不多一樣生硬。另外就是“害臊”這個詞反復多次出現(xiàn)不同的錯別字(扶額),故事本身則沒有被安排特別的走向,似乎只是沿著設定的脈絡信步前行,情節(jié)的流轉(zhuǎn)和結(jié)局也都顯得如此理所當然。

或許我們在青春沖昏了頭腦的時候也會覺得自己可以點燃勇氣、跨越許多的障礙,去為我們信仰的(或者說是愛情的,反正并沒有實質(zhì)性不同)對象奉獻,但這種奉獻最終是無意義的,是“浪費”,最終淪為不能再小的一個故事的注腳;故事像煙酒、煙花和演唱會一樣,在短暫的熱鬧和少量的出戲(人類居然一點也不怕妖怪甚至還對她們的身材評頭論足)以后,在少年奮不顧身為了捍衛(wèi)自己心目中仰慕的神而疾風暴雨地戰(zhàn)斗(盡管在旁觀者的我們看來近乎于兒戲)過后,留下的是漫長的寂寥,這份寂寥縈繞在心頭久久不去。

?

?

?

《許愿泉》

讀書妖怪:

我是個不喝酒的人,通常來說,也沒怎么體會過喝醉后的感覺,甚至連微醺也沒有——按以往文字中的描述,我猜想大概是剝?nèi)チ死碇堑耐獗?,把?nèi)心里潛藏的所思所想、欲望所至都表露出來了。

可是酒精對神經(jīng)的麻醉,終究只是一時的蒙蔽,還達不到刺激的程度——在此之上的,你得用些更有化學成分的手段?!对S愿泉》里的迷離狀態(tài)無疑是一種人的放縱、刻奇和對世界的告別,它用文字描繪出了一種超脫于日常生活之外的刺激:包括破壞、性與下沉。比起一直要拼命浮上去的現(xiàn)實生活,持續(xù)不斷、永不止歇、直到最深的海底的下沉才是本文的敘述。性、暴力和神經(jīng)刺激是愿望的一部分,也即是說,在放開了傳統(tǒng)的那一層表皮后,我們在追逐的究竟是怎樣的感受。

15號對人對感官的追求是充滿悲觀性的。文中的主角“文”的墮落并沒有描寫出普適的道路,而更像是一時走了彎路,然而終于沉淪到這樣糟糕的程度,可就是這樣恰巧的“一點點”,造就了一種偶然的、荒誕的、毫無道理的沉淪與毀滅。作者沒有試圖去多描述文的夢想、理想和原來的生活,它更多表達的是人是感覺的俘虜。

也就是說,在那些麻醉人的刺激面前,一切情感都會顯得無關(guān)緊要。人類是抵御不了自己的神經(jīng)的。

沒有勇氣。沒有謳歌。只有不停地下墜、下墜、再下墜,在狂歡中,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成為這些刺激的奴隸。許愿泉實現(xiàn)的愿望化作最直接的快樂與刺激,公平公正,一切如常。

?

?

冰封:

???OK,磕到飛起!想在文章中寫出頹廢感不是件容易事,而《許愿泉》做得很好。一切都破破爛爛的,有一些廢土小說會刻意描寫,以便于主角融入其中——《許愿泉》顯然不是這樣。文是貌似脫離這千瘡百孔世界的成功者,也是永遠無法脫離的可憐蟲,因為這個世界就是如此。所以為什么不找點麻醉自己的方式呢?任何虛幻讓人沉溺都不依靠真實,而是給他們想要的世界而已?!对S愿泉》在平滑敘事的同時信息量很大,懸念布置的也很出色,我最喜歡的應該是文被電除顫那里,自我意識卻扭曲為打印機,有種啼笑皆非的倔強感。要說不好,文被安排的刻意慘了,實際上也不用非要多么狼狽,一點不順心也可以去嗨一嗨嘛。以及最能豐富官能的性描寫場面總覺得很取巧,讓人閱讀起來覺得不適——我懷疑這是因為達到了作者筆力的上限。最后的回味還不錯,但到這里就停下,黑色幽默力度還不夠吧,沒有強調(diào)其他人物和文的交互,文的行為是沒有代表性的。不過如果作者沒有寫這方面的意味,就無所謂了。

另一方面,這個世界的窒息感還不夠強烈。成績,工資,這都是很現(xiàn)實且有觸動的代表名稱,文章的壓迫氣息盡是借這些名詞自然發(fā)散的,而不是從它們?nèi)胧?,真的描寫成績高低意味著如何,工資條又值多少米面。一個荒誕的,腐爛的世界最需要細致的描繪它每一處膿瘡,還要從整體拍下巨人觀的模樣,我認為這要比去強寫麻藥幻覺有意義的多,畢竟后者要依托前者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以及文作為代表的整個世界都沒有改好的必要,以此為前提,還可以進一步加強它們的自毀傾向,徹底的崩潰會更具有美感,也更加虛無。

?

?

《青空的殘酒》

讀書妖怪:

其實我不懂什么偶像和夢想。我是個俗人,每次看到那些動畫漫畫說什么偶像一定要登上武道館,一定要為觀眾獻出笑容什么什么的......我是一點都理解不了啦。

我想,難道偶像是販賣笑容和夢想的工具嗎?因為普通的觀眾已經(jīng)失去了生活中的夢想,所以將這些夢想的色彩全都寄托給了一個虛幻的存在嗎?

大概是這樣的。我猜。

可是,那樣的話,塑造出來的也就只是個臺上的偶像而已。并不是活生生的人。偶像需要符合自己的人設,需要說一些討巧的話,需要永遠微笑,需要一塵不染,但人不是這樣的。人類是有著不可思議的多面性的生物,所以受到打擊會哭,一個人在的話會感到孤獨,成功了會笑,遇到糟糕的天氣就會生氣,有著這樣多的缺點和弱點,所以才是一個完整的人類。30號的抽絲剝繭,慢條斯理地寫一個混口飯吃的小記者去采訪一個一人生活的小偶像,幻想鄉(xiāng)的原來背景更像是為這兩人增添了一層孤獨、不被人理解的濾鏡,卻不是必要的。孤獨者會偶然的相遇然后理所當然地離開,所以只是一兩次的遇見以后,緣分就已經(jīng)到盡頭了。

也許已經(jīng)相互理解了。也許只是將對方當成了傾訴情感的工具??墒蔷褪沁@樣的偶然聚會,會導致各種各樣奇妙的結(jié)果。

不是什么貴族大小姐偶像,也不是什么一絲不茍的記者,說到底只是兩個無所依之人在互相擁抱感受對方的體溫。

然后再次別離。

?

?

冰封:

很長一段距離內(nèi),我都抓不住這篇文章的矛盾。文與果是有裂隙的,而且在方方面面各個因素都有,但我就是難以想象她們會決裂。所以果對露薩娜的好感,簡直可能是入魔了。后來才發(fā)現(xiàn),作者的思路特別清奇,果與露薩娜之間彼此都留有相當一指厚的余地,而文……竟然只是引入的工具人。這樣的一點情愫隨風而去也不錯,只不過果的形象還是太內(nèi)斂了,使得本文缺少真正擊中心臟的效果,而空費作者良好的文筆。

?

?

真紅:

在所有入圍的篇目中,這篇文章的描寫是相當細膩的,充滿了人物的內(nèi)心想法和對環(huán)境的描述,作者恐怕也是寫文章的老手了吧,讀起來是蠻舒服的,比如說:二人在小小的咖啡廳又待了一會兒,文始終盯著一面墻壁發(fā)呆,果一直沒找到機會問文找自己有什么事,她在文面前一向這樣拘謹,就連她也不知道為什么。果盯著自己面前桌子的紋理,想象它還是樹木時是什么樣子的,直到文開口問她:“這個采訪,你愿意去嗎?”

?

不過文章舒服與否,摘抄一段是沒辦法說明的,想必只要和我一樣通讀一遍文章就也能感受到了。文章絕大多數(shù)篇幅敘述了一次采訪的過程,在采訪中主角與采訪的對象(其實也是主角)相知相識,并且變得越來越親密,最后采訪圓滿完成,兩個人結(jié)下了友誼。從情節(jié)來說,這大部分其實是相當王道和正統(tǒng)的展開,相比起來作者最后的處理就比較出人意料了:本來按道理用了這么多對于他們互相吸引的描寫,最后怎么著也該做個朋友,兩個人卻在采訪之后緣分很快的斷掉了,甚至連要說話都說不上幾句。前面越是按照讀者的預想走,越是到后面這種展開越會讓人在驚詫之后開始品味。是,果本來就是忙于工作的,認真采訪的同時只換來微薄的薪資,露娜薩也需要到處出演,不可能抽出時間和朋友交談,結(jié)果這短暫一瞬間的友誼就這么被時間和空間迅速的沖淡了,想來這也是非常合理的事情??紤]到作者選擇了“真實的世界”,大概這就是作者反應這個選項的地方吧:在契機之下人們可以相知相識,相談甚歡,然而能經(jīng)受住時間考驗的友誼總是需要精力去維護、是十分少數(shù)的。

?

?

雪澄:

青空的殘酒,文如其名的一篇文章。讀完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在藍天之下抿了一口倒映著天光云影的淡酒一樣,清新、甘甜、回味幽長。

文章幾乎沒有什么情節(jié)可言,在一間名為“青空”的酒吧里,果與露娜薩通過幾次采訪從相識漸漸發(fā)展到相知。而“殘酒”則可以視為其中隱伏的一條線索,暗示著二人之間關(guān)系的微妙變化。最初,果出于對“偶像”的偏見和對“桃色采訪”的不屑而對露娜薩抱有一份顧慮,為什么每次采訪之后她的酒杯里都會留下一指左右的殘酒?不感興趣,也不想問。但幾次交往之后,果開始發(fā)覺到這個甜美偶像的不同尋常之處并漸漸對其產(chǎn)生好感,在最后一天經(jīng)過一番暢談之后則終于輕松地問出了一直以來對于“殘酒”的疑惑。而露娜薩也從開始的拘謹?shù)街虚g被果有意戲弄后的窘迫再到最后敞開心扉開心地講述著自己的故事以及“殘酒”背后的“意義”。所謂“意義”,實際上又根本沒有什么高深的含義,只是一直以來的家族習慣而已,就像二人之間的感情也沒有什么值得刻意經(jīng)營的深意一樣,只是一次單純的如同殘酒般的邂逅罷了。一年之后再回想起這次相遇,一句“新年快樂”,分量便以足夠。一切水到渠成,一切也自保留著一份單純的從容與真摯,不禁讓人讀罷之后會心一笑。此外,在二人的交往過程中,無論是略占上風時果的狡黠與得意還是居于下風時露娜薩的困窘與被動都能夠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的人物無疑是可愛的,而能夠塑造出這樣可愛形象的文章也無疑是討喜的。

接連幾篇長稿讀完之后可以讀到這樣一篇清新動人的文章,真有一種小酌一杯般的輕松感。這是一篇無關(guān)劇情、無關(guān)宏旨更無關(guān)什么深意的文章,倘若用主菜的標準去評判一道飯后甜品的價值未免有失公允??偠灾?,在甜品界里這是一篇不錯的文章。沒有人會不喜歡讀這種清澈見底、清甜爽口的文字。

?

?

?

《小夜子》

?

真紅:

全篇都保持了一種詠物懷舊的調(diào)子,又有相當閑適的風格,比如說描寫老師去散步的時候:我喜歡通過散步來放松心情,或是播放留聲機的音樂。我從不知道這些黑膠光盤里刻錄的曲子叫什么,作者的名字是什么,但我覺得它們好聽,便也覺得足夠了。

這就使得文章不僅是對于小夜子的懷舊,而也增添了許多老師對于自己日常生活的回憶和講述。因而,文章也不僅是對于逝去的小夜子的懷舊,考慮到小鈴也循著小夜子的消失而消失了,文章也是對于小鈴仍然在課堂上的那段時間的懷念。不僅是對于生命脆弱的物哀式的感慨,也包含了老師對于一個長大、成熟了的學生的復雜感情。體驗的還原總是包含著許多與體驗在時間與空間上相聯(lián)系的體驗的,被重新帶到眼前的是一個通過回憶重組過的時間與空間、而不是僅僅與小夜子有關(guān)的事物本身。因此對于小夜子的回憶,自然也是很難與那一段時間和小鈴互相分離的。

作者能寫出這樣一篇體驗和感情都十分豐富的文章,想必也是一定經(jīng)歷過類似的事情了吧,再用一篇文章將體驗書寫下來,這可以稱為是十分浪漫了。

?

冰封:

這篇應該叫……貓咪養(yǎng)成手冊?生死貓咪?其實漫長的貓咪章節(jié)里還是能看出對小鈴的寓意的,這一類的文章都是這個路數(shù)。我最喜歡的應該是一開始的伏筆,貓與其說是看不起人的動物,不如說是不留戀人的動物,作為相像的小鈴,在與慧音分別后自然會生分,不可能寄一封信的。當然,見面肯定會如多年熟人一樣想談,但貓是不需要朋友的,不見面了,也就不會主動求見了。就像小夜子墜崖后,小鈴也不會特別難受吧??梢哉f冷漠,但這就是貓的生活習性。本文并沒有嚴重的缺陷,但還是能寫的更精簡的,畢竟是很簡單的故事。

?

?

?

葉紫蟬:

小鈴和慧音化身萌寵主播(笑),文字清爽很容易令人聯(lián)想到“真好!朋友送我一只珍珠鳥”,這篇能入圍其實很受人見人愛的小動物的加成?(笑)本文的構(gòu)成篇幅大多是對話,日常感滿滿,至于故事本身卻并沒有什么深意,也沒有太多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東西,屬于過目即忘的程度;本文中的確體現(xiàn)出一些物是人非和“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類的選擇,但也并不明顯。至于作者所選擇的加分項“理性之腦”“現(xiàn)實與科學”“千年以后”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完全不知道這些選項體現(xiàn)在哪里。本屆中出現(xiàn)類似現(xiàn)象的投稿篇目還不少,真心不希望下次再看見了,多少有種鉆規(guī)則空子的感覺,這對那些絞盡腦汁想辦法貼題的作品和作者挺不公平的。

?

?

?

小貓:

一篇純粹的養(yǎng)貓文——反復看了幾遍以后,依然只能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不免讓人有些灰心喪氣。從文章一開始,我就在等待小鈴這個角色和小夜子之間產(chǎn)生奇妙的聯(lián)系:貓的境遇隱喻人的成長,這是一種討巧而有趣的寫法,如果換成是我的話,我一定會強調(diào)小夜子和小鈴之間的異同之處,讓她們成為一體兩面的存在。

可惜,作者似乎并不想這樣寫,最后小夜子的結(jié)局頗有一分“大概終究是死了”的黑色幽默感,而我也是在最后一小節(jié)才看到了小鈴的成長:未免有點少了吧?一切文章最終都是回到寫人,描述慧音養(yǎng)貓記固然讓人會心一笑,不過要想在這方面再做突破,我想單單描述貓咪有多可愛是不太夠的哦。

?

(其余文評在下篇)

【鄉(xiāng)里奇談】抉擇篇文評集合(上)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阜康市| 炉霍县| 新乡县| 永泰县| 白银市| 吴桥县| 柯坪县| 乌审旗| 綦江县| 石阡县| 贵定县| 自贡市| 北碚区| 涟源市| 安陆市| 旌德县| 仁化县| 宁阳县| 溧水县| 洛宁县| 三明市| 潢川县| 弋阳县| 湘阴县| 旌德县| 内江市| 福建省| 南岸区| 西贡区| 岑溪市| 武陟县| 寿阳县| 德钦县| 临泉县| 松阳县| 阿拉善右旗| 增城市| 准格尔旗| 台湾省| 贵港市| 长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