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俄土戰(zhàn)爭:法、俄夾縫中的奧斯曼土耳其——奧斯曼簡史152

歷史上的第七次俄土戰(zhàn)爭指的是1806-1812年間,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與俄羅斯帝國所進行的又一場大戰(zhàn)。并且作為拿破侖戰(zhàn)爭的一部分,第七次俄土戰(zhàn)爭也深刻影響了當時的歐洲局勢。

第七次俄土戰(zhàn)爭
公元1806年,奧斯曼帝國受法國拿破侖一世的支持,加上俄國此時正與法國(1805-1807)、伊朗(1804-1813)進行激戰(zhàn)。鑒于俄國人在奧斯特利茨會戰(zhàn)中遭到慘敗,奧斯曼蘇丹塞利姆三世決定對俄國進行軍事行動,以奪回對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兩地的控制權。

塞利姆三世
而俄國則立即派出4萬多人的軍隊進入兩地,奧斯曼帝國遂封鎖土耳其海峽,并正式對俄國宣戰(zhàn)。也正是這場俄土之間的大戰(zhàn),導致蘇丹塞利姆三世在隨后的內(nèi)亂中被廢黜,然后被殺死。隨后穆斯塔法四世蘇丹也在執(zhí)政幾個月后被廢黜、殺死,最終蘇丹寶座才落到了馬哈茂德二世蘇丹之手......
戰(zhàn)爭開端
自俄羅斯彼得大帝改革以來,奧斯曼就跟俄羅斯成為了死敵,兩大帝國之間屢發(fā)戰(zhàn)爭。19世紀初,兩國在1805年簽訂關于俄國船只自由通過土耳其海峽的條約遭到破壞,同時土耳其擅自更換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公國大公,違反了此前雙方的協(xié)定,于是奧斯曼和俄羅斯人又一次劍拔弩張。

彼得大帝改革
在奧斯曼于1806年正式對俄羅斯宣戰(zhàn)后,俄國政府就于當年11-12月派米赫爾松將軍的摩爾達維亞集團軍(4萬人、150門火炮),進駐土耳其傀儡控制的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

多瑙河哥薩克軍則轉(zhuǎn)到了俄國方面。等到12月30日,英國人也站到了俄國一邊,其艦隊還企圖控制達達尼爾海峽兩岸工事和埃及沿海,但未成功。當時俄軍主力被拿破侖牽制在普魯士,但是俄軍仍然能在人數(shù)處于劣勢的情況下在巴爾干半島、外高加索和黑海幾個方向上同時取得勝利。
等到1807年2月,謝尼亞文海軍中將指揮的俄國分艦隊,以捷涅多斯島為基地,封鎖了達達尼爾海峽,并在達達尼爾海戰(zhàn)和阿索斯海戰(zhàn)中戰(zhàn)勝了土耳其艦隊。俄軍還在巴爾干和高加索兩戰(zhàn)區(qū)多次擊敗土軍。

謝尼亞文海軍中將
等英俄反土聯(lián)盟解體后,1807年8月俄國與土耳其簽訂了停戰(zhàn)協(xié)定(因為此時奧斯曼內(nèi)部正值叛亂,叛軍將改革派的蘇丹塞利姆三世廢黜,換上了保守勢力的穆斯塔法四世)。

穆斯塔法四世
有鑒于奧斯曼人在戰(zhàn)爭中的表現(xiàn)不佳,當時法國的拿破侖認為奧斯曼帝國即將傾覆,于是拋棄了他的奧斯曼盟友,轉(zhuǎn)而與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結盟。法俄兩國在1807年締結《提爾西特和約》后,意欲由法俄兩國攜手支配歐洲,矛頭直指沙皇的英國盟友。

拿破侖
這兩位權傾一時的君主一面要求奧斯曼帝國和俄羅斯終止彼此之間的敵對行為,一面制訂了瓜分奧斯曼帝國的秘密方案:奧斯曼帝國只能保留亞洲的領土,巴爾干東部的大部分地區(qū)歸俄羅斯,西部則作為補償劃歸奧地利;法國將占有阿爾巴尼亞、希臘、克里特島以及其他的愛琴海島嶼,以便未來繼續(xù)向東擴張。

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
而如果奧斯曼帝國拒絕法國的調(diào)停,那么法國就將與俄羅斯聯(lián)起手來,將歐洲“從土耳其人的奴役和折磨中”解救出來。于是在法國的主持下,奧斯曼帝國與俄羅斯達成了為期兩年的停戰(zhàn)協(xié)議。由于兩國沒有就和約條款達成任何協(xié)議,于是在停戰(zhàn)協(xié)議到期后,奧斯曼帝國和俄羅斯之間的敵對行動就又恢復了。
此時剛剛登基不久的馬哈茂德二世尚無子女,因此沙皇亞歷山大開始考慮奧斯曼皇室后繼無人的可能性。一旦這種情況出現(xiàn),俄羅斯就可以很容易地侵吞奧斯曼帝國。因此,亞歷山大試圖加速對奧斯曼帝國的瓜分。

馬哈茂德二世
不過沙皇目前則對伊斯坦布爾和達達尼爾海峽有所企圖,而在法俄兩國的秘密條約里,上述地區(qū)并不屬于法俄任何一方。至于拿破侖則無論如何也不同意在此問題上做出讓步,他在圣彼得堡的大使也拼盡全力想要亞歷山大意識到這一點。
在沙皇看來,未來的“君士坦丁堡”只不過是一座地方重鎮(zhèn),是通往他“私宅”的大門,因此他必須掌握這座大門的鑰匙。而對他的這種設想,拿破侖很不高興。法國大使提出:伊斯坦布爾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仍然應當是自由通行的區(qū)域。

拿破侖
然而俄方的談判代表卻要求得到伊斯坦布爾,因為這座城市是希臘東正教的核心城市,理所應當屬于東方的帝國,在歷史上也一直如此。法國大使則堅持認為,如果俄羅斯要占領伊斯坦布爾,那么法國就應該獲得達達尼爾海峽及其兩岸的控制權,因為這里是十字軍進入敘利亞的經(jīng)典路徑。但俄國人堅決不肯讓法國取得黑海和地中海之間的自由通航權。
這一僵局打破了拿破侖建立法俄兩霸的格局、分割奧斯曼帝國的迷夢。為了回避這一問題,拿破侖提出擱置爭端,因為他擔心奧斯曼帝國最重要的戰(zhàn)利品——埃及,可能會落入英國的手中。
戰(zhàn)火再起
公元1808年,拿破侖在埃爾福特(Erfurt)重新審視了與俄羅斯共同反對奧斯曼帝國的盟約。盟約中提到,如果俄羅斯與英國分道揚鑣,作為補償,法國將承認俄羅斯對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的占領。此時俄軍正暫時控制著這兩個地區(qū)。拿破侖等待著英國對此的反應。

拿破侖
法國承認俄羅斯對多瑙河流域的這兩個公國的占領,這讓奧地利帝國大為不安。奧地利出面調(diào)停,想讓英國和奧斯曼帝國達成諒解,以抗衡法俄聯(lián)盟。盡管遭到了法國的阻撓,奧地利人的目標還是隨著1809年《達達尼爾條約》的簽訂而達成了。

于是,奧斯曼帝國和俄羅斯之間重燃了戰(zhàn)火:公元1809年春,在高加索戰(zhàn)區(qū),俄軍與阿塞拜疆民軍和格魯吉亞民軍協(xié)同作戰(zhàn),將土軍逐出波季(1809年)和蘇呼米卡列/蘇呼米(1810年),并攻占了阿哈爾卡拉基要塞(1811年)。
而原來普羅佐羅夫斯基元帥所率領的8萬俄軍,則在1809年8月起由名將巴格拉提昂將軍接管,俄軍在擁有140艘艦船的多瑙河區(qū)艦隊的配合下強渡了多瑙河。面對組織混亂、實力遭到削弱的奧斯曼軍隊,俄國人則相繼奪取了伊薩克恰、圖爾恰、巴巴達格、默欽、伊茲梅爾、布拉伊洛夫等要塞,還一度蹂躪了多布羅加。

普羅佐羅夫斯基元帥

巴格拉提昂將軍
不過奧斯曼大維齊爾從堅固的大本營舒姆拉率軍迎敵,頑強抵抗俄軍,使得俄軍未能穿過難以逾越的巴爾干山脈。而在占領魯什楚克之前,俄軍還遭到了一支波斯尼亞軍隊的頑強抵抗。
公元1810年2月,尼古萊·卡曼斯基/卡緬斯基被任命為俄軍新任總司令。5月份卡曼斯基指揮大軍又一次渡過了多瑙河,占領了帕扎爾吉克、錫利斯特拉和拉茲格勒諸要塞,同土耳其軍隊展開拉鋸戰(zhàn)。

尼古萊·卡曼斯基/卡緬斯基
在隨后9月7-8日巴蒂納戰(zhàn)役中,土軍(10萬人)失敗。9月魯什丘克要塞和久爾久要塞的守軍投降。10月29日俄軍發(fā)動突然襲擊,攻占洛維奇(洛夫恰),但未能久留。一直到1811年1月28日俄軍才再次攻克該城。
但就在俄軍穩(wěn)扎穩(wěn)打,一步步取得對奧斯曼帝國作戰(zhàn)勝利的時候,法國人的態(tài)度轉(zhuǎn)變影響了這場戰(zhàn)爭的走向......
一決勝負
公元1811年初,俄羅斯帝國與法國拿破侖之間的聯(lián)盟關系破裂,這就意味著俄國人將要直面拿破侖軍入侵的威脅!而為了防御法國拿破侖在西方的入侵,俄國人不得不將正與奧斯曼作戰(zhàn)的多瑙河集團軍一部分,調(diào)往西部邊境。

于是俄軍在在多瑙河前線轉(zhuǎn)而采取了守勢,并且多瑙河戰(zhàn)場的俄軍兵力幾乎減少一半(4.6萬人、218門火炮)。于是從1811年3月起,俄國著名軍事家米哈伊爾·庫圖佐夫?qū)④?/strong>便接管了此處俄軍的指揮權。

米哈伊爾·庫圖佐夫?qū)④?/span>
庫圖佐夫為此制定了一次大膽的誘敵戰(zhàn)術,以期盡快解決與土耳其人的戰(zhàn)事來抽調(diào)主力北上防備法國拿破侖,現(xiàn)在他的任務是需要一場決定性勝利來加速與奧斯曼帝國的議和!
從1810年6月22日開始,庫圖佐夫?qū)⒍碥娭鸩较虮背坊囟噼Ш幽习?,做出要渡河北返的姿態(tài)。奧斯曼土耳其人果然中計追來,此時庫圖佐夫秘密派遣一支原在多瑙河以北的軍隊迂回渡過多瑙河,切斷了土軍的退路。
就這樣,庫圖佐夫運用僅存的部分兵力,在1811年7月4日的魯什丘克戰(zhàn)役中大破土軍。隨后雙方又于10月2日進行了決戰(zhàn)。庫圖佐夫在隨后12月5日的斯洛博齊亞戰(zhàn)役中又大破土軍,至此奧斯曼土耳其軍徹底崩潰,并于當年年底向庫圖佐夫投降。

庫圖佐夫
隨著庫圖佐夫的大勝,俄國人逼迫奧斯曼人投降,打贏了這場戰(zhàn)爭。接著庫圖佐夫又巧妙地運用外交策略,迫使奧斯曼政府于1812年5月28日承認戰(zhàn)敗,并在戰(zhàn)后的《布加勒斯特條約》上簽字。
于是乎,在1812年拿破侖大軍向莫斯科進軍的前夕,俄羅斯與奧斯曼帝國正式在布加勒斯特簽署了和約。俄軍得以將主力撤回國內(nèi)進行備戰(zhàn),而當拿破侖聽聞土耳其的敗績時,則十分遺憾。

拿破侖
正是因為拿破侖在1812年俄羅斯人的衛(wèi)國戰(zhàn)爭前夕失去了土耳其這一盟友,才導致俄軍能夠在隨后的戰(zhàn)爭中集中更多力量對抗法國人,而1812年拿破侖兵敗莫斯科,也與之有很大關系,隨著莫斯科兵敗,一代“戰(zhàn)神”拿破侖也走上了他的下坡路......

拿破侖兵敗莫斯科
再回到俄土戰(zhàn)爭,根據(jù)1812年5月雙方簽訂的《布加勒斯特和約》,普魯特河成為了俄羅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之間的國界。俄國沙皇保留了比薩拉比亞地區(qū),擁有了多瑙河出???,但是向蘇丹歸還了摩爾達維亞的剩余部分和整個瓦拉幾亞。

和約還確定了西格魯吉亞被并入俄國。出于自己的利益考量,法國拿破侖在此時海試圖恢復與土耳其人之間的友誼,要求蘇丹在多瑙河前線傾盡全力向俄羅斯發(fā)動進攻。作為回報,拿破侖承諾將保障奧斯曼帝國在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的利益,還要讓克里米亞回歸奧斯曼帝國。
但拿破侖的努力為時已晚,在英國的壓力下,土耳其人決定維持與俄羅斯的和平。而且他們也不信任拿破侖,因為他們現(xiàn)在完全知曉了拿破侖此前瓜分奧斯曼帝國的計劃。

拿破侖
而《布加勒斯特和約》中最大的受害者則是塞爾維亞人:俄羅斯曾經(jīng)承諾保護他們,實際上,奧斯曼帝國的確宣布赦免了他們的反叛之罪,還含糊地準許他們自行管理內(nèi)部事務。但貝爾格萊德和其他一些要塞回到了蘇丹手中,由奧斯曼軍隊駐防。
土耳其人在接管后,還拆除了塞爾維亞人之前自行興建的一些要塞。這樣一來奧斯曼帝國給塞爾維亞人的承諾就毫無意義了。而在第二年拿破侖戰(zhàn)敗之后,土耳其人則進一步把塞爾維亞變成了自己的附庸國。

而在經(jīng)過1806-1812年的第七次俄土戰(zhàn)爭后,俄軍在陸海軍的戰(zhàn)略協(xié)同作戰(zhàn)方面,以及在奪取要塞、包圍敵人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經(jīng)驗,豐富了俄國的軍事學術。而俄國人最終目的則是奪取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峽!這一目標還將在后續(xù)的俄土戰(zhàn)爭中得到體現(xiàn)......
總而言之,在進入19世紀后,無論是法國的拿破侖,還是俄國的亞歷山大,都曾過早地想要瓜分奧斯曼帝國這塊肥肉,但諷刺的是,盡管奧斯曼帝國內(nèi)憂外患、內(nèi)外俱損,但這個衰朽的帝國還是在他們二人離世之后,又存續(xù)了一個世紀之久。

但就面積而言,奧斯曼帝國的疆域卻在蘇丹馬哈茂德二世的時代繼續(xù)縮水。盡管這個衰敗的國家保住了核心的器官,但在混亂中失去了外圍的肢體,而在所有失去的肢體之中,首當其沖的就是希臘......

參考資料:《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六百年》
喜歡本DK作品和世界歷史的朋友,也可以關注本DK其他平臺賬號,觀看更多內(nèi)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