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安迎] 002【經緯度網(wǎng)】
By:Shepherd 魏泯i

【筆記目錄】(新)
加入于2021年8月9日 星期一
自然地理部分(目前只有自然地理部分,咳):
001【導言】
001 沒有什么知識點,只是一些隨便記的一些東西,所以沒有分享鏈接
002【經緯度網(wǎng)】
003【地圖】
004【地球自轉】
005【等高線地形圖】
006【地球的公轉】
007【地球內部圈層和地表形態(tài)】
008【板塊構造學說】
009【大氣的分層和大氣的受熱狀況】
010【大氣運動和氣候類型(1)】
011【大氣運動和氣候類型(2)】
012【常見天氣系統(tǒng)】

一、經緯線
從本質上來說,他是一套坐標系統(tǒng)。就像平面直角坐標系,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目的是為了將每個坐標都用一個數(shù)組去表示出來。
這就是球面直角坐標系,確定絕對位置。
當人類活動范圍小的時候,是用不著它的,所以它也沒出現(xiàn)。但是后來用得著了,人們要出海了,掉海里,“救救我呀,你在哪呢?””我在海里呢。”這樣是救不到的,但是提供坐標就大大提高了施救成功率。
定義并不重要,地理從來不考文字解釋,
“經線——冒號”沒有這樣考的。
東經就是零度向東增大,西京就是零度向西增大,180°在這里是相反的。
經線是半圓,緯線是一個整圓。
二、經線的判斷
要確定經線的名字吧,這個就像平面直角坐標系里要找原點、xy軸。也得規(guī)定一個0°,(于是)就在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這里是舊址啊,現(xiàn)在新的已經搬家了。為什么搬家呢?英國倫敦是霧都啊,把一個天文臺擱在一個霧都里,望遠鏡一瞅,啥也看不見,我不李姐哈。)
規(guī)定了以后,也規(guī)定了東西經線。

【例題】A點的經度?

【例題2】A、B點經度?A在B的哪個方向?

解析1:這解析是錯的。應該是西側。這方向的判讀不太容易啊,是不是180°范圍內就近原則啊?
那么零度和一百八十度誰在誰的東邊和西邊啊。
解析2:180°與0°相反,依靠這個性質可以求出來。
【例題3】根據(jù)不同條件,求出A點的經線是多少?

解析1:要求分類討論當左邊題選經線為20°E的時候,根據(jù)東經向東遞增的原則,A點經度等于 20°E + 4x30° = 140°E;
解析2:當題選經線為160°W的時候,根據(jù)西經向東遞減的原則,A點經度等于160°W - 4x30° = 40°W;
解析3:當題選經線為160°E的時候,根據(jù)東經向東先遞增到一百八之后遞減的原則,A點經度 = 160°E + 4x 30° = 280°E = 100°W。這個說法也是錯誤的。因為這里存在一個誤區(qū):認為當經線到了180°之后經線又開始從小到大遞增,但是實際情況是恰恰相反的。所以這里的A應該是80°W。
解析4:當題選經線為20°W的時候,按照西經自西向東先遞減到零度后遞增的原則,A經度 = 20°W - 120° = -100° = 100°E
【例題】求A的經度。

解析1:確定東西經的基礎是確定自轉方向,自西向東,北逆南順;所以圖中0的右側是西經,又因為半球經度區(qū)間為[0,180],且A所在于西經的四等分線上,A的經度 = 0° + 3 x 45° = 135°W。
【例題】求A經線?

解析1:還是確定北逆南順自西向東的自轉方向,0°在180°的對面,0°的右邊是東經,A同樣在東經的四等分線上,(也可以說是在一個直角的角平分線上)直接得出 A的經度 = 0° + 35°E = 35°E。
解析2:這個難度更大一些,180°的右側也就是西側,是東經。
三、東西半球
(1)第一個要掌握的是東西半球在腦海中的圖像。
將地球一分為二需要切兩條經線,而一條經線是一個半圓。這兩條經線有什么特點?我們來看一下,0°經線對應的經線是多少度?180°。10°經線對應的是多少度?170°。其實我們就可以大膽猜測一下這兩條經線的性質——和為180°,是互補的。
分東西半球,其實最樸素的切法應該是什么呢?照著0°和180°來切,不完了嗎?但是英國人不樂意,——英國都給分成兩半了。那就挑一個盡可能都在海里的經線吧,而且還得是整數(shù)——整數(shù)好算一些。
所以就挑20°W到160°E了。這兩條經線就把地球分兩半了,20°W以東,東半球,20°W以西,西半球。很簡單。
看見東西半球的時候,腦海里最好反映的是這兩張圖。而不僅僅是20°和160°這兩個數(shù)值。

在自己的地圖冊上,這樣把他給用顏色標注一下,將它更明顯的分開。每次復習都要畫一些時間去復習它們。然后要把零度經線加粗一下,180°經線加粗一下。

【例題4】圖示為東半球,求A點經線。

解析1:已知所在半球為東半球,則圖中經線區(qū)間為20°W~160°3,又因為觀察圖示所得,A處于金該半球經線區(qū)間的六等分線上,根據(jù)東經向東遞增的原則可知:即A經度 = 20°W+5*30° = 20°W + 150°E = 130°E
當題目給了“東半球”的時候,它實際上給了什么?
給了東半球所有的經線
解析2:就近原則,直接由東半球的另一條邊界來計算:A經度 = 160°E - 30° = 130°E
解析3:該題并沒有出示極點為止,則嚴謹?shù)貋碚f,要進行分類討論,解析1默認上方的極點為N,我們已經討論過了。現(xiàn)在我們來討論,當上方極點為S時,A所在的經度為多少?當上方極點為S時候,我們的方向變成了左東右西,而經線區(qū)間變成了160°E~20°W,根據(jù)西經向東遞減的原則。A經線 = 20°W + 30°E = (-20 + 30)°E = 10°E
腦海中有一個概念,就是當你已知其中任何一條經線的經度,其他經線的經度都能求出來。
任何一個點(知識),都有很深很深的東西(內容)在里面,不是說(稍微學)一下就能過去的。
這也就是為什么知識掌握程度深的人能夠見微知著,一葉知秋。
稍微超綱一下:
【例】東半球為晝半球,求北京時間。
說明:吶,拿這一道題,洗去你的輕浮。讓那些自以為學會而不好好聽課的學生有所收斂。
四、南北半球與緯度
緯度分低中高緯度。那么有個問題,經度分低中高經嗎?為什么經度不分低中高經,緯度分低中高緯呢?地理研究不做沒有意義的事情——每一個知識都是有用的,也都是有原因的、有來由的。(ps 數(shù)學經常做沒有意義的事情哈哈哈 by 安迎老師)
低中高緯就是有熱量的意義,就是說它標志著(地區(qū))熱量獲取的不一樣。而對于經度來說,低中高經就沒用了,對于經度什么是有意義的?——時區(qū)
低緯:0~30°
中緯:30°~60°
高緯:60°~90°
五、經度和緯度的長度
(1)經緯線自身的變化
經度長度等長,走到哪都不變,指向南北向。
緯度長度不等長,自低緯到高緯越來越短,指向東西向。
(2)經度間距和緯度間距的變化
注意這里說的是經緯度,啥叫經緯度?就是一個兩根經緯線之間所夾的區(qū)間。
一緯度= 111千米
一經度= 111千米(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緯度間距等長,走到哪都不變。
經度間距不等長,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來,畫個圖。
經線這個怎么理解?包子。包子的褶匯聚的地方就是極點,地球就是倆包子扣一塊兒。
要徹底理解這個事兒,其實就這么理解:
a.經度其實是長在緯線上的,為什么?因為經度之間平分劃分的是誰?緯線啊。經度實際上是把緯線給分了,給分了度數(shù)了。一圈緯線360°,而經度把他平分成了兩個180°。但是緯度是越來越小的(由赤道到兩極),所以被緯線所切割劃分的這一份兒(經度),就越來越小了。
b.緯度其實是長在經線上的,每根經線都是等長的,而每根緯線去分經線,得到的自然也是一樣相等的。這就是一個函數(shù)的變量關系。
[找找統(tǒng)考。]


地球的形狀,赤道略鼓,兩極稍扁——像南瓜(夸張一下)。

經線和緯線在地球上有嗎?(走兩步biaji絆一跤,呦呵,這兒一根經線。)但是當我們把地球變成地球儀的時候,我們就默認認為他是一個正球體,經線和緯線之間的長度就沒有什么差異波動了。
這道題的考察方法是最簡單的。
比例尺 =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再看一個例題:

這種題按照常識想,是想不通的。這部回來了么?
但是。。。你要畫去全球的圖,還記得包子嗎?臥槽我明白了!

因為緯度是等長的,所以其實南北向來說,走一百千米,這個所對應的緯度關系也是一樣的。
但是,經度不是這樣了,經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的一百千米,和赤道往北的一百千米,所經過的經度之比并不是一樣的,這個要注意。
所以 赤道的一百千米,假設走了x經度,那么在赤道北方走一百千米,所經過的經度是大于x的。因為經度小了嘛。
所以這道題的結果是 在正西方。
那么就看一下這個類型題:

但是,這里有個坑,需要你自己去發(fā)現(xiàn),這個答案反正不是B。哈哈。
這個題需要進行計算,首先腦海中要記得這個知識點:
一緯度= 111千米
一經度= 111千米(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比例尺 =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我們探討經緯度就是探討圖上距離,因為經緯網(wǎng)就是我們對于地球設計的一個球面直角坐標系的一個模型圖。
那么10°緯度的固定距離是不變的,都是1110千米。這個還是很好理解的,然后看一下,當這架飛機從10°N向南飛行2500千米后,它到了哪?南半球還是北半球?南半球。過了赤道了對吧。知道這個還不夠,還要看它大概是南緯多少?這個怎么看?很簡單計算一下 (2500-1110 )/111 = x°,這個x具體多少不用算,就知道按照這樣一個思路去高度抽象就可以。反正括號里的數(shù)(2500-1110)是大于1110km的,那么x°肯定是大于10°的。那么緯度越高,比例尺就越小。同樣的東西向移動距離 y = 2500km,在大比例尺地圖上上位移的距離>小比例尺圖上位移的距離。哪個地方比例尺大?應該是緯度越高比例尺越大。這樣理解也不知道對不對。
這個思路是什么——核心思路就是用經度或者用緯度來充當比例尺的思路。
換一個通俗一點的理解方法。那就是,你在大約12°緯度走的距離(甭管南北緯),換算成緯度之后,拿到10°緯度地方,你是不夠的。也就是說,12°沿東西向走一定的方距離x,在10°緯線上你是回不去的。
或者再簡單點,腦子里先要有這樣的圖。然后在圖上畫線,比長度即可。

那么擴展一個小疑問,如何讓這種位移回到原地?
答案就是,正好南北方向是沿著赤道對稱的。就可以。
好,接下來再看一道題:

這道題的思路很自然而然就直接用了等長的緯度來做比例尺了,如果說用經度來做比例尺的話,就更復雜一些,要乘一個cons-(fai) 的一個經度x是多長呢? x = 111· cos34
cos0 = 多少??? 是不是等于1?
所以赤道上就是111km,那么用這個方法去計算的話,臥槽我懂了,只需要111km · cos 緯度x, 就可算出來在緯度x上的經度距離了!
接下來回顧一下線速度之間的關系,在60°緯線的地方,它的自轉的線速度正好是赤道的一半,為什么,因為六十度那個圓是赤道的一半。cos60 = 1/2,對吧,所以 到了極點上90°,沒有距離了,cos90 = 0.
就這么回事,三角函數(shù)要學好??!
不過一般也不會考得這么難。
回到這道題,看一下解析
解析:這個題的答案給的是A,答案給錯了。其實應該是B。這個地方大約是占比例尺的1/4 = 444x 1/4 ≈ 110km。
這個題可以換一個問法,從神農鼎到太白山跨的緯度距離大概是多少?
然后迄現(xiàn)在為止,我們歸納一下,這個知識點的三種考題類型。
一種是最簡單的,比較區(qū)域大小。第二種是計算位移前后的方向。第三種,是估算圖上距離。就是三大類題型,跑不出去。當理科去學習就可以。這個知識點就這么三點應用。
----------------------------------------------分割線------------------------------------------
還有一個,也是我自己的想法(關于學習地理),就是學習一戰(zhàn)而二戰(zhàn),學習這些戰(zhàn)爭的歷史,慘烈的戰(zhàn)爭或者這種給人以極大印象和極大頭腦沖擊的國際性事件,來學習地理。很顯著的例子就是一戰(zhàn)和二戰(zhàn)。
那么接下來通過這種四等分線啊,六等分線啊,就能逐漸地、循序漸漸地、來掌握好全球各地的經度了。
可以用東西半球的圖,也可以用,0°~180°的圖來記憶。(后來發(fā)現(xiàn)還是東西半球更好一些)
要做到一件事情,當碰到一個問題,當一道題里面給了一個半球,比如說東半球,那么它其實給的不只是東半球的兩個分界線的經度,而是東半球上所有的經度。
【例題】快速求出以下經線為東西半球。
10°W,10°E,140°W,17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