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于《輪臺》《青海波》二曲之所見
前些日子課業(yè)繁重,筆者于伏案學習之際,常常播放這兩支曲子,久而聽有所感。
我所主要聽取的版本,是林謙三的《寄托于王朝時代的雅樂》之中的《輪臺》和《青海波》,《垣代音取》被我排除在外。除此以外,還聽過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的版本。兩個版本在風格上差異極大,但音樂內容,卻鮮少相互矛盾的地方。
論及《輪臺》一曲,多數(shù)人的思維慣性要將其當作展現(xiàn)邊疆風貌或者風土人情的曲子,但實際則遠不是這樣。以地名作曲名,音樂本身和地理所在確實要有聯(lián)系,但不宜武斷地下一個定論。本曲即是如此:與其說它在敘述輪臺當?shù)氐牡乩憝h(huán)境和風土人情,不如認為是在當?shù)氐谋尘爸?,以一位唐朝公人的視角展現(xiàn)出開疆拓土威服遠夷的場景場面(從而展現(xiàn)了這樣的過程),還可引申出對各級文武克服艱難的強大意志的贊揚,對建政后都護府威嚴壯麗的贊美。
“君看偃革后,必是太平秋”,一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以至于都護府建政以后,各項規(guī)章都要完備固定下來,人民生產(chǎn)生活也要恢復正常乃至再創(chuàng)新高。此時當然正是一派海清河晏、歌舞升平之相。這種海清河晏、歌舞升平的情景,則是《青海波》所要表現(xiàn)(從而表達)的核心:天高云淡,青海湖波濤微動,輕風細軟,(公)人們在一旁飲宴歌舞;這種歌舞,正是對都護府政治軍事安定下來的歌頌。
《青海波》一般被認為是《輪臺》的解曲。所謂解曲,是“曲終而意未盡”之時,為了使曲意(和部分調式特征)也終止所轉入的另一曲。解曲和正曲,常常有著調式和樂思上的相近和對比。放在本例來看,兩曲的調式特征接近,其樂思又是對比(一武一文)和承接轉換的關系。因此其為解曲,誠不謬也。
《輪臺》和《青海波》的演奏依據(jù),是對古譜的解讀,其中當然有著各家解讀上的不同。我想在今后的數(shù)年,在筆者弄清楚自《琵琶諸調子品》《三五要錄》一路傳承下來的這一支以后,總要自己從《三五》《仁智》《博雅笛譜》和其他同時期樂譜里做一遍《輪臺》《青海波》的解讀。至于和現(xiàn)在這些版本有多大差異,我想差異也不會很大,只是“絕知此事要躬行”。
再論這兩首曲子應取的演奏風格。根據(jù)以上所說的樂思,《輪臺》恐怕要演奏得肅殺、緊張一些:該隱藏一種刀劍一樣的鋒利神魂在其中,曲子里那些令人聯(lián)想起高拔雪山的部分,該有一種震懾宵小的劍氣,那些開闊壯麗、令人聯(lián)想起軍營轅門的部分,則要表現(xiàn)出威嚴。在這一點上,林氏的版本有些失之于柔美了;與此相比,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的版本顯得更加肅殺一些,但其演奏水平卻難以恭維。我的看法是:不需要全程把笛子超吹,但速度要稍快一些,音色該明亮的地方不可暗弱?!肚嗪2ā沸枰葑嗟萌岷蜁尺_,給人以海清河晏之感;好像一位經(jīng)歷過至暗時刻的軍中文人,終于盼到了穩(wěn)定太平的一天,從而心中暢達開闊,一抒胸中意氣。在這一點上,林氏的版本做到了柔美遼遠,如果能更加表現(xiàn)一下暢達之情,即是完美了;京都藝術大學的版本則除了演奏技巧水平較差,其編曲有時也有問題,可以說在這里表現(xiàn)力是不行的。
這姑且算是一篇音樂評論吧。還有些雜談一并附在下面。
站在一個當年的唐朝公人——一位隨軍的書記員,一名副將,或是一位外派的地方官,等等——的角度,你會如何看待在西域開疆拓土到設州建府這一整個歷程?你會見到什么事物,歷經(jīng)什么樣的地理環(huán)境,會有什么體驗,生發(fā)出什么心境?這些其實十分值得諸位以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視角,站在那個時代的文化語境下去思考。這便是與古人跨越時空的對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