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50塊錢!為什么今年西瓜特別貴?

夏天的正確打開方式,一定離不開西瓜。作為水果界的“消暑王者”,夏天的西瓜總是賣得格外便宜。
但今年夏天,西瓜價格高得離譜——
以往八毛錢、一塊錢一斤的西瓜,今年統(tǒng)統(tǒng)2元起步;買一個7斤重的麒麟瓜,要將近30塊錢;如果是更優(yōu)質的品種瓜,可能要買到七八十塊錢。

根據(jù)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顯示,7月份全國西瓜平均零售價是4.76元/公斤,比去年漲了36.4%

往前翻幾年,西瓜7月份的平均零售價大多在3.4元/公斤,像今年這樣大幅漲價的情況并不多見。
今年的西瓜,為什么特別貴?
01?為什么今年的西瓜特別貴?
中國果品流通協(xié)會秘書長陳磊認為,西瓜貴的根本原因是今年產(chǎn)量下降,供不應求。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fā)期間會,西瓜銷售嚴重受阻,即使賤賣到幾毛錢一斤,也很難談下來采購商。上萬斤的西瓜賣不出去,只能爛在瓜田里,瓜農(nóng)虧得血本無歸。
到了今年,瓜農(nóng)紛紛吸取教訓,縮減種植面積。但誰也沒想到,又碰巧趕上天降暴雨。
在7月中旬,河南省遭遇極端強降雨,特別是鄭州出現(xiàn)特大暴雨,降水量達到617.1毫米,相當于僅僅3天,就下完了鄭州全年的雨。

持續(xù)暴雨導致多地遭受水災,西瓜在進入成熟期后,還沒來得及采摘就已經(jīng)爛在地里。在災情較輕的地區(qū),西瓜也因降雨生長緩慢,甜度受到影響,或者染上病蟲害。
河南省作為全國排名前三的產(chǎn)瓜大戶,種植面積常年在400萬畝以上,占全國的十分之一。2018年產(chǎn)量高達1364萬噸,占全國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說,中國每五個西瓜里,就有一個產(chǎn)自河南。
但受暴雨影響,西瓜產(chǎn)量一縮再縮。等到天氣轉晴,也即將進入秋季,吃瓜的人少了,原本應該被采摘的西瓜也被迫留在原地。
另一方面,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信息中心副研究員孟麗則認為,果品質量、品牌溢價等因素也在影響水果價格。
以往人們吃瓜,更多會關注甜不甜,熟不熟。但隨著種植技術升級、西瓜品種改良,無籽的麒麟瓜、高甜的黑美人、沙瓤的硒砂瓜等優(yōu)質品種瓜走進市場。
為了吃到更美味的西瓜,消費者開始為高價西瓜買單。
批發(fā)市場或者小超市賣的西瓜,甜度、熟度都難以把控,挑瓜也純靠運氣,難免會擔心像開盲盒一樣,開出一個生瓜蛋子。
而在京東買菜、叮咚買菜、每日優(yōu)鮮等平臺上,西瓜的大小、重量被控制某個標準化區(qū)間,上下浮動很小。開出的西瓜總是紅瓤甜瓜,性價更有保證。

只不過,標準化的西瓜篩選環(huán)節(jié),無疑會增加平臺的拿貨成本、人力成本等等。因此,西瓜的售價會偏高,消費者在買單便會感到肉痛。
02?外國人更吃不起瓜
這邊,中國人已經(jīng)不敢把西瓜當飯吃了;那邊,外國人更吃不起瓜。
同在亞洲,日本、韓國的西瓜價格早就貴到“只能看不能吃”的地步。
在中國,10塊錢你能買半大甜瓜捧著吃,而在韓國,一個小西瓜就要100多元人民幣,多吃幾口可能都算敗家。

日本的西瓜就更貴了,一塊八分之一大小的西瓜,賣100塊都算便宜的。
香川縣還有一種“方形西瓜”特產(chǎn),能賣到一萬日元的天價,折合人民幣約600塊錢。而這樣花重金買來的瓜,還只能作為裝飾品,味道淡得讓你懷疑自己在啃冬瓜。

外國人沒有吃瓜自由,最普遍的原因是可種植面積少,水果蔬菜的產(chǎn)量比較低;依賴進口,又要交昂貴的關稅。
物以稀為貴,西瓜價格自然也就上去了。
此外,日本的水果并不是普通農(nóng)作物,而是作為水菓子當甜點用來招待顧客。西瓜被貼上禮品的標簽,理所當然成了天價水果。
03?如何吃到一個巨甜的瓜?
中國人作為全球最能吃瓜的人,2019年生產(chǎn)出6068萬噸西瓜,總產(chǎn)量全球第一。而且還以高出第二名土耳其20倍的成績,從七大洲八大洋中斷層C位出道。

然而,今年瓜價飆升,想要實現(xiàn)吃瓜自由,也許只能在某拼團軟件上集資買瓜。
那么,如何才能用最省錢的方式吃到最甜的瓜呢?
| 挑瓜
先從挑瓜講起。
國內有一門職業(yè)叫做“驗瓜師”,他們只要看一看、摸一摸、敲一敲西瓜,就能知道西瓜重幾斤、熟幾成、有多甜。
按照驗瓜師的經(jīng)驗,西瓜的紋路越清晰,表皮越光滑、底部的圓圈越小,西瓜也就越甜。
但我相信,大多數(shù)人挑西瓜,其實是瞎拍一通后,選擇最好看的那個!
那么,拍瓜到底科學嗎?憑聲音真的能挑到甜瓜嗎?
這方面還真有科學家研究過。
1994年,何東健等人通過傅里葉變換法,推算出西瓜打擊的音波與西瓜成熟度的關系。發(fā)現(xiàn)未熟、適熟和過熟西瓜的頻率分別是164-280Hz、132-164Hz、107-130Hz。

后來,還有研究人員通過建模,發(fā)現(xiàn)西瓜打擊振型與成熟度有關。
不過,這些結論,都是在嚴格的測試標準下得出的。你去菜市場賣西瓜,可沒空讓你建模。
于是乎,民間的吃瓜群眾們就總結出這樣一套拍瓜口訣——
像拍腦門一樣“啪啪”,是生瓜;
像拍胸膛一樣“咚咚”,是熟瓜;
像拍肚皮一樣“噗噗”,是過熟瓜。
沒有實測,一切結果都是耍流氓!本著科普精神,我在某線上果蔬平臺斥巨資買了5個品種相同、大小相近的西瓜,科學測評一波,聲音和西瓜甜度到底有沒有關系!

這次買的5個西瓜重量在1.25kg以上,單價為15.8元一個。到貨后再稱重,平均重量為2.16kg,其中最輕的五號西瓜僅有1.9kg,憑一己之力拉低分數(shù)線。

其實在拍瓜之前,我對“熟瓜真能聽出來”這個觀點存在質疑。但當我親自敲響5個西瓜后,才發(fā)現(xiàn)前人對拍瓜的總結,早已登峰造極。
拍瓜時,我分別敲打西瓜的赤道部位,錄下西瓜的打擊聲。每次敲打3下,盡量保持統(tǒng)一力道和節(jié)奏。

接下來是切瓜環(huán)節(jié)。白刀子下去紅刀子出,5個西瓜看起來成色都不錯。

但由于本次測評的西瓜多為橢圓形,不如圓形西瓜分切方便,導致多次開瓜滑鐵盧。

西瓜切好后,再用測糖儀分別測出西瓜糖度,測量時選取瓜心處的汁水。

其中糖度最高的4號西瓜,含糖量達到14.8%。

糖度記錄完成,終于進入試吃環(huán)節(jié)。
每個人的口味不同,為了實驗公平,我們從甜度、含水度、色澤、瓜香四個維度進行打分,最后取一個平均值。
隨著六七塊西瓜下肚,我們的“吃瓜群眾”也從狼吞虎咽過渡到生無可戀,甚至還有“即將尿崩”的危險發(fā)言。

漫長的半個小時后,我們終于順利得到測評結果,“吃瓜群眾”們普遍覺得1號西瓜是全場MVP。

但在對比了西瓜聲音、西瓜糖度和小組打分后,我發(fā)現(xiàn)……
完全沒關系啊,果然是眾口難調!

但糖度計是不會騙人的,要怪可能得怪我西瓜拍得不好……
不過整體來看,評分較高的1號和4號兩個甜瓜,都是發(fā)出“咚咚”的渾厚聲音;而2號、三號西瓜,拍起來則是“啪啪”聲,聽起來就脆生生。

| 吃瓜
說完怎么挑,咱們再來看,怎么吃。
很多人都覺得,西瓜最中間的那一塊,是最甜最好吃的部分。
這其實是由西瓜的結構決定,西瓜瓤主要由內果皮和胎座組成,其中胎座是運送糖分的通道,恰好交會在西瓜正中間。胎座越發(fā)達,西瓜中間就越甜。

而西瓜籽不會長在胎座里,這樣西瓜最中間那塊又甜又沒籽,肯定是最好吃的。

如果你覺得瓜心已經(jīng)滿足不了你,那還可以試一試各種網(wǎng)紅吃法。
比如,像廣西人一樣蘸鹽吃,跟著潮汕人蘸著醬油吃,再或者學習新疆人,把西瓜和羊肉串放在一起烤著吃。
emmm……雖然我比較相信大家的口味,但有些真的不是黑暗料理嗎?
為此,吃瓜小分隊再次出動,在分別品嘗了食鹽、辣椒鹽、甘草椒鹽、甘梅粉、酸梅粉味的西瓜后,大家已經(jīng)逐漸對西瓜脫敏,恨不得連夜飛回快樂老家。

從打分表來看,網(wǎng)友力薦的西瓜蘸鹽吃法,甜咸相撞雖然矛盾,但確實感覺到西瓜變甜了。

而辣椒鹽和甘草椒鹽兩位辣味選手,看顏色以為像燒烤調料般誘人,實際吃起來卻相當慘烈,直接讓吃瓜群眾辣到“休克”;

還有人當場yue了,趕緊吃幾塊甜瓜壓壓驚。

最后是甘梅粉和酸梅粉兩兄弟,一個梅子味道更重,一個更加酸甜,在奇葩味道里,兩位都得到不錯子的好評。

事實證明,你可以不相信西瓜,但不能懷疑民間智慧。

不過吃瓜,最神仙吃法還得是冰鎮(zhèn)!
西瓜中,含量最多的糖是果糖。果糖有一個神奇的特點,甜度會隨溫度變化。在40℃以下時,溫度越低,果糖越甜。也就是說,冰鎮(zhèn)的西瓜,比常溫更甜。
但要注意,冰西瓜滋味雖好,可千萬不要貪涼。
一方面,低溫會讓胃腸等消化器官受到刺激,出現(xiàn)收縮、痙攣、引發(fā)胃痛。
另一方面,西瓜一旦切開,表面就成了培養(yǎng)細菌的溫床。裹上保鮮膜放進冰箱,雖然能通過降溫減緩細菌的增殖速度,但最好也不要超過24小時。
此外,切西瓜應當使用專門的菜刀案板,最好是現(xiàn)切現(xiàn)吃。如果放在冰箱里冷藏,記得裹上保鮮膜,吃的時候要切掉表面,放置半小時再吃。
總而言之,健康吃瓜,才能讓你清爽結束夏天。
所以今年夏天,你吃瓜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