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chǎn)Gal短篇推薦——我與我將行離去的小友

雖然標(biāo)題是推薦,其實本文更接近的是讀后感。因為說實話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去評價靈潭社的這部新作。
在看到《我與我將行離去的小友》的OP的時候,醫(yī)院、病危的少女、死前最后的“旅途”,種種的關(guān)鍵字都讓人聯(lián)想起日本經(jīng)典的Gal《水仙》。2小時后,在一曲《喀秋莎》中故事緩緩落幕,我意識到每個人對于死都有著不同的態(tài)度。

在國產(chǎn)Gal為數(shù)不長的歷史之中,也有不少講述生死觀的作品。光靈潭社之前已故的劇本家奇跡隊長就留下了《黃昏下的月臺上,少女正側(cè)首微笑》與《最后的47小時》。之前筆者推薦的橘子班的《夢末》也同樣是一部在末世下講述生死觀的作品,再早一些的話還有洋紅工房的《百曲》。
在通《我與我將行離去的小友》的整個過程中,我始終將這個劇本與靈潭社之前奇跡隊長的兩個劇本做比較。誠然,我更喜歡奇跡隊長的劇本,前半日常的地方夠甜夠溫馨,后半突然轉(zhuǎn)折拋出設(shè)定泣的時候夠有張力,《黃昏月臺》與《最后的47小時》是典型的Key系泣系作品的寫法,而《小友》通完之后我卻完全哭不出來。
在少女一曲《喀秋莎》的演奏中,我在思考自己是不是有方向性的認(rèn)知的偏差。是不是講生死觀的作品一定要前半甜、后半虐,讓玩家哭的稀里嘩啦才是好的作品。
其實并不是。
就像《小友》中的少女在病危前度過的“旅途”那樣,她并沒有什么方向性,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只是想讓自己最后的日子過得有意義,在這樣的時刻遇到了這樣的一個人,想要試著去喜歡上一個人。
當(dāng)少女說出想要和男主做愛的時候,他們直接的感情是愛情嗎?
不是。
《我與我將行離去的小友》的故事是一出悲劇嗎?
或許是。
又或許不是。
每個人對于生命都有著不同的理解與詮釋,有些人喜歡把故事說完,有些人在結(jié)局選擇留白。

《我與我將行離去的小友》的故事看完之后總覺得缺了點什么,比起留白的惆悵我是更喜歡那種能讓人宣泄哭出來的結(jié)尾。
但至少,《小友》的《喀秋莎》演奏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