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能不摻和編劇嗎
一想到當初期望很高的電影,難得的好題材,竟然被導演編劇糟踐成這樣,真的難受。
導演/編劇 ?李仁港
很多導演都喜歡摻和編劇的事,覺得這是導演的權(quán)利,隨意的更改劇本和臺詞,甚至直接一腳踢開編劇,親自上證。
國內(nèi)有很多的大導演,知名導演,但很少有知名編劇,最大的原因就是導演權(quán)利太大。
編劇再怎么也是一個專業(yè)的活,如何讓一個故事,以最佳的方式進行劇情羅輯的梳理,如何講述能更好的表現(xiàn)人物和故事,如何設(shè)置情節(jié)的起承轉(zhuǎn)合,如何交代背景故事和背景年代,這些都需要從編劇入手。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劇本,劇本語言的簡潔程度令人發(fā)指。
白天,室內(nèi)
方五洲:xxx
徐纓:xxx
夜,室外
陽光:xxx
李國良:xxxx
編劇就是要剔除掉一些外部干擾,什么場景布置,細節(jié)房間裝飾那些不需要考慮,那些事道具組的事,以及演員的表演,神情,語氣都不要考慮,那是演員的事。
編劇就是把語言提煉出來,通過語言,場,幕的形式,將一個故事分割,但是以最好的形式講述出來。
小說,編劇,電影,其實是三種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
小說可以通過大量的細節(jié)描寫來還原環(huán)境和人物心理。
電影是畫面語言,需要利用好每一個畫面的細節(jié),場景布置,服裝,演員站位,燈光角度,攝影角度這些去考量,如何更好的利用畫面去最合適的構(gòu)圖和鏡頭語言,通過音效和畫面的配合,即便是沒有臺詞的情況下,也能夠讓觀眾很清晰的去理解情節(jié)和人物的情感變化。
而編劇,只需要考慮一件事,對話的精煉,去掉一些多余的,不必要的地方,但故事的完整性,起承轉(zhuǎn)合不能失去,有低谷,也要有高潮。
導演本身其實有很繁重的工作,現(xiàn)場調(diào)度指揮,對燈光,攝影,演員安排等都有許多需要考量的地方,再去兼職做編劇,甚至隨時修改劇情,臺詞,都是大忌。
一個完美的劇本,交出去之后,所有人都挑不出毛病,增加一局,減掉一局都會破壞原本的構(gòu)架和情節(jié)完整度。
但是導演,甚至演員都能夠上去改劇本,很多人沒有總體的故事概念,只是專注于自己的那一幕戲,很多演員都會給自己加戲加臺詞,而導演也會順應(yīng)這些大牌明星的要求,所以劇本和故事就變得千瘡百孔。
比如,導演看到吳京,就忍不住想加入戰(zhàn)狼行為的戲碼,各種動作戲,吳京的很多表現(xiàn),雖然神勇,但是在一個歷史真實題材面前,有些過度表現(xiàn),超出真實環(huán)境需要了。
爬廢棄工廠在女生面前表現(xiàn),可能要體現(xiàn)方五洲的專業(yè)素養(yǎng),但是這個表現(xiàn)太過了,真的,你讓吳京找個假山,找個大樹,按正常人的方式爬上去就好。
或者直接刪掉也行,方五洲和氣象學的徐纓之間的感情線也堪稱混亂,想要表達那個時候隱晦保守的愛情也不是這樣表現(xiàn)的。
尤其是后面預(yù)測天氣的時候,聲音虛弱的情況下,不讓隊員轉(zhuǎn)述,堅持小聲說話,拜托你是傳達重要信息,說不清,說慢了可能就導致錯誤信息傳遞,導致登山隊的災(zāi)禍。
導演為了突出幾個重點的明星角色人物,壓縮了其他人的出鏡和臺詞,但是又提了一些人出來,比如黑牡丹這個角色,即便刪掉也不影響劇情。
電影和電視劇都是鏡頭語言講故事的形式,但是又有很大區(qū)別。
電視劇能夠事無巨細的交代許多東西,但電影就是要精練,精練到一個半到兩個小時內(nèi)就能講一個宏大的故事,或者真實的還原那個時代背景下的事件。
登山者這個電影的背景故事,能夠?qū)⒌氖虑楹芏唷?/p>
為什么要登山,這個話題問過很多次,但是電影交代的不夠全面。
登山,這種冒險精神,還是政治任務(wù),在那個時期,國家選派人員去蘇聯(lián)留學,學習登上經(jīng)驗,說明我們這塊本身是空白的,很大程度是為了中國的聲譽和國際形象,所以要去攀登。
我寧愿主角說,為了毛主席,一定要登上去,證明給毛主席看,讓世界看到中國能行,中國人能行這樣的話,因為符合那個時代的年代背景。
而不是個人的,我有登山夢想,英國探險家馬洛里的名言鼓勵這我,他說因為山就在那,總要去攀登的。
這種設(shè)置很符合現(xiàn)代的思想,某某名人的個人鼓勵著我,是我前進的動力和方向。
但在那個特殊的60-70年代,登上不是運動,不是理想,不是個人的精神試煉場,登上去,中國國際形象,地位,都會得到證明,國內(nèi)的政治任務(wù)也完成了。
那個年代國家出資出錢出人力物力的訓練,要的就是這個,這沒什么丟人的。
但很多人守西方思想的影響,覺得,個人應(yīng)該脫離政治因素,才能獲得更加純粹的精神世界,我為國家拿金牌,這不叫喜歡運動,我為錢去運動,這不叫喜歡運動。
我喜歡跑步,所以我運動,這才叫做精神。
從個人出發(fā),提升個人的品質(zhì)和精神世界,這是西方式的個人主義,英雄主義的思想基礎(chǔ)。
你要是為了集體去做一件事,你就是集體的一部分,你的個人自我的部分就丟失了,融為一體成為螺絲釘,你就不存在了。
登上是許多成員,后勤,登山組之間通力配合完成的,缺一不可,但是為了突出個人,以及個人的情感,愛情,影片放棄了多多明明可以描述但是丟掉的部分。
國內(nèi)環(huán)境的風云變幻,但是的那個時期,懂得都懂,以及個人如何堅持下來,國家部門之間如何突然取消,又因為什么回復(fù)登山隊,政府和單位之間扮演的覺得,提供了那些幫助和支持,這些都能夠加入進來,更真實的還原那個時期的時代背景和困難。
以及,通過這個電影,能夠傳達一些更硬核的登山知識,地理知識,而不是一旦劇情需要,就雪崩湊數(shù),說來就來,一個電影來了那么多次血本,一次次的犧牲隊員,一次次的面臨危險。
比如,方五洲去找氣象隊掉下來的冰塊,他用身體撐住了,結(jié)果也就包扎了一段時間就恢復(fù)了。比如最后一次登上出現(xiàn)的大雪崩和大裂隙,這個裂隙的寬度和深度,不知道還以為在拍末日災(zāi)難電影呢。
我知道登山的確很困難,大風,低溫,缺水,凍傷等等在那個環(huán)境下都是及其嚴重的威脅,一個細節(jié)的不慎都可能是終生的殘疾,病痛或者死亡。
這些都能夠很好的表現(xiàn),但是限于導演的經(jīng)驗,格局,眼界,只能當做故事片,愛情片來拍。
很遺憾,只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重拍吧,不是翻拍。
而是同樣取材這個故事,但是換個視角和敘事方式另外拍一個版本。
里邊那個胡歌的角色,其實是有原型的,真實情況更嚴重,雙腿截肢,但是還是多次嘗試登峰,最終60還是70歲才達成,也是個很勵志的故事,適合翻盤出來,
故事從那個年代開始,一直持續(xù)講到現(xiàn)代,他截肢后的六次嘗試的經(jīng)歷,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