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史|外國-20世紀美術(下)
-二戰(zhàn)之后-
抽象表現主義
20世紀50年代始于美國
波洛克?抽象表現主義代表畫家。其創(chuàng)造的“滴畫”是一種直覺行動、韻律變化的創(chuàng)作,作畫過程是將畫布釘于地面,以棍棒蘸上油漆和顏料,任其在畫布上流淌;強調作者行動的自由性、無目的性;核心特點是抽象、神秘、即興。代表作《氣味》《灼眼》《魔鬼》《薰衣草之霧》。其畫作既反映勇于開拓的精神又透露在高度工業(yè)化社會中的憂慮焦灼,為爾后西方行動派藝術開了先河。

波洛克《第1號》

波洛克《第2號》

波洛克《第3號》

波洛克《第4號》

波洛克《第5號》

波洛克《第6號》

波洛克《第7號》

波洛克《第8號》

波洛克《第31號》
德庫寧?抽象表現主義靈魂人物之一,新行動畫派大師之一。將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表現主義風格融于自己大而有力的繪畫行為中,把激進藝術的理念融化在自己的藝術世界里;人體是其繪畫創(chuàng)作的主體,加以風景書寫的符號來發(fā)展抽象世界。

荷蘭籍美國人-德庫寧《女人與自行車》

荷蘭籍美國人-德庫寧《粉紅色天使》
波普藝術
藝術是一種認識生活的工具
波普藝術始于英國,又稱“新達達”或“新現實主義”。常選用日常熱點元素作為題材;采用拼貼、模仿、重復、合稱塑造形象和人物。

英國-漢密爾頓
《是什么讓今天的家園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
第一幅真正的波普藝術作品

美國-安迪·沃霍爾絲網版畫《瑪麗蓮·夢露》

美國-安迪·沃霍爾《紅色可樂瓶》

美國-安迪·沃霍爾《金寶湯罐頭》
該作使他第一次作為美術家開個人美術館展覽

利希滕斯坦-畫布油彩《哭泣的女孩》

利希滕斯坦-畫布油彩《戴發(fā)帶的女孩》

奧登伯格《衣裳夾/晾衣夾》

奧登伯格《羽毛球》

奧登伯格《口紅紀念碑》
照相寫實主義
“我一直想畫平凡無名的人,但他們都成了名人不是我的錯?!薄寺逅?/span>
藝術家以繪畫技巧的極度高超、工匠精神的定力、堅持的態(tài)度去表現事物、對抗照相機的行為;極端真實給人嚴峻冷漠、枯燥單調之感。

克洛斯《自畫像》

克洛斯《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肖像》
歐普藝術
又稱視覺效應藝術、光效應藝術
是運用光學和科學原理中出現的線條、色塊、波紋且利用透視原理進行組合,而達到的一種視覺效果強烈的藝術。
瓦薩雷里?歐普藝術之父。

瓦薩雷里《斑馬》

瓦薩雷里《獵戶座格里斯》
觀念藝術
否定藝術沖擊力只來自視覺效果,并試圖通過藝術的方式建立人與世界的“非視覺”關系

約瑟夫·科蘇斯《一把和三把椅子》
大地藝術
擴大藝術的定義和展示的界限,引起人們對環(huán)境的保護意識

美國-羅伯特·史密森《螺旋防波堤》

保加利亞-克里斯托《山谷帷幕》

保加利亞-克里斯托《傘》

保加利亞-克里斯托《包裹沙灘》
現實主義
對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寄寓深厚同情
珂勒惠支?表現德國社會的貧困、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和工人的悲慘遭遇,以及被壓迫者的奮起反抗。

珂勒惠支《職工暴動》
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的孫子,以冷靜和理智的眼光觀察和分析人物,主要描繪周圍親近人物的裸體形象。

弗洛伊德《英國女王像》

弗洛伊德《沉睡的救濟金管理員》
-雕塑-

布朗庫西《波嘉尼小姐像》

布朗庫西《鳥》

英國-亨利摩爾《國王與皇后》

英國-亨利摩爾《母與子》

英國-亨利摩爾《家庭》

瑞士-賈科梅蒂《行走的人》-修剪去空間的脂肪

丹麥-埃里克森《小美人魚》
-end-
